佚名
4月19日,上海海事法院扣押了日本商船三井株式套社的一艘輪船,作為抗戰期間一起合同糾紛判決的執行。23日,三井株式會社向上海海事法院支付了40億日元(29億為賠償金,11億為利息),表示尊重法院判決。本次扣押背后,是赫赫有名的“中國民間對日經濟索賠第一案”——延續了70余年的“中威船案”。
日本租用陳家兩船
1895年,陳順通生于浙江寧波,14歲便闖蕩上海,逐漸成長為一名民船船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救了被軍閥追捕的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日后,張靜江投桃報李,舉薦陳順通為國民船運公司經理,而陳順通也因多次為北伐軍暗中運送軍火而立下汗馬功勞。
1930年9月1日,陳順通成立了自己的中威輪船公司,在以后的6年里,不斷購入新輪,開辟新航線。陳順通成為中國第一船王,后來的香港特首董建華的父親、香港船王董浩云,在當時還曾當過陳順通的助手。
1936年6月、10月,日本大同海運株式會社與中威輪船公司在上海相繼簽訂合同,租用中威公司6000余噸的“順豐”和5000余噸的“新太平”兩艘輪船12個月。次年,租船合同期滿,“順豐”與“新太平”兩輪卻下落不明。
1939年春,陳順通赴日本要求對方給予解釋。1940年9月。對方給中威公司復函,稱兩艘輪船于1937年8月被日本海軍在海上“依法捕獲”。日本政府在取得兩輪的所有權后,又將兩輪返租于大同海運株式會社。事實上,早在1938年12月,“新太平”號就在日本北海道觸礁沉沒。“順豐”號也丁1944年12月在南中國海觸雷沉沒。
官司從日本打到中國
此后,陳順通一病不起,1949年11月在上海病逝。逝世前,陳順通立下遺囑,貴成其長子陳洽群繼續向日方索賠。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移居香港的陳洽群依照父親的遺囑,繼續與大同海運株式會社談判索賠。在多次交涉未果后,陳洽群只得于1962年起轉而與日本政府交涉索賠,并于1964年在東京地方法院起訴日本政府。1974年,法院以“時效消滅”為理出,判定中威公司敗訴。
1987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施行。根據《民法通則》規定,凡是在法律公布前民事權利受侵害未被處理的案件,在《民法通則》頒布后的兩年內提起訴訟都有效。也就是說,中威船案可以在中國本土受理了。再者,鑒于當時租船合同的簽約地和履行地均在上海,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此合同糾紛案理應受中國法院管轄。
1988年,陳洽群以中威公司的名義,以原承租人大同海運株式會社的債權債務繼承者日本海運株式會社為被告,向上海海事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經過近兩年的審查后,于1989年正式立案受理,此案成為“中國民間對日經濟索賠第一案”。
“三代接力”終勝訴
因為年代久遠、文書材料浩繁,訴訟期間又發生若干橫生枝節的事件,從原告提起訴訟到法院作出一審判決竟長達20年。
1989年,日本大同海運株式會社被合并到日本奈維克斯海運株式會社。1999年,奈維克斯海運株式會社又被日本商船三井船舶株式會社收購。因此,案件審理期間,被告發生了兩次變更。1992年4月,陳洽群病逝前立下遺囑,責成其長子陳震、次子陳春秉承兩代人的遺愿,繼續進行訴訟。
經過5次開庭庭審,法院認為,從租約期滿起至兩輪沉沒期間,大同海運株式會社屬于非法占有兩艘貨輪,應對船舶所有人實際造成的經濟損失承擔侵權賠償責任。2007年12月7日,法院一審判決被告日本商船三井株式會社賠償中方原告日幣29億余元(約1.9億元人民幣)。
此后,雙方曾多次協商,但是沒有成果。因此上海海事法院近日將被告旗下貨輪扣押,如果被告繼續拒絕支付賠償,法庭有權將其拍賣。
(謝天佑薦自《文摘周刊》)
責編:天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