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勇良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卓勇良
元旦前替一家晚報寫讀者寄語,非常想寫上這句“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可終究是沒寫。心中有太多框框,想得又太多,況且這話太軟,于是作罷。
事起新年前改一位同事的課題報告,腦中突然出現“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旋律。隨后多日,揮之不去,不絕于耳。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其實,我是有感于每一個歸納提煉,都應該只適用于特定對象,才突然聯想起了“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愛情必須專一,寫文章也講究專一。在我們做的各類研究課題中,都會有總結歸納、對策建議等內容,這些文字必須深入提煉、量身定做,否則就有可能是文字垃圾。
通篇充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通話”,令讀者得不到所需信息,是文章通病。1998年初,領導要我執筆一份改革課題報告,是要向上級匯報的。當時既缺少調研,也缺少思考,更缺少討論,一些具體改革工作參加亦少。當時真的是難以下筆,無奈之下從中央一些文件上去找。這報告后來匯報時,受到朱家良老師等專家批評。坦率地說,當時尚不清楚問題出在哪兒?,F在回想,那時一起匯報的其他一些報告,文字、結構或許有一些問題,但有鮮活內容、獨到見解,我這報告恰恰缺這一塊。后來碰到我當年的這類報告,腦中就會跳出一位帥哥,外表英俊,內容全無,初看蠻好,迅即乏味。
能夠做一些高度凝煉的歸納,關鍵是深入調研。2005年初,我和同事一起進行改革調研,花了兩個多星期,去了五六個縣市。雖然當時浙江改革先發優勢仍繼續增強,但企業改革告一段落,縣市能自主推進的改革空間縮小,各地缺少改革熱點。基于這一狀況,概括提煉了“下面等上面精神、上面等下面實踐”,提出改革要破膠著狀態。后來《人民日報》華東新聞以此為題,在一版頭條發表對我的訪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改革存在著不少“上面下面互等”問題,但愿今后不再有這類狀況。
我們給委托單位做規劃課題,更要獻出一份“特別的愛”。年前撰寫德清新市鎮三年行動計劃,初稿比較平淡,但因未去過新市,提不出建設性意見。后來新市鎮姚書記力邀我去,雖僅半天,啟迪很大。新市是杭州邊上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鎮,產業以服務大都市的食品、建材等為主,是27個小城市中拆舊村、建新城力度較大的一個鎮。據此和課題組一起提出了“新市新顏、古鎮新韻、服務興業”三大發展目標。稿子交鎮里后,一下就通過了。我們把新市鎮定位于以都市型綜合服務為導向的小城市,是27個小城市試點鎮中唯一的。
敬畏之心滲透于文章之中。大學時老師曾說,寫文章要有讀者意識,對讀者要像對情人一樣。老師當然是比喻,但戀愛時,每一個真誠男孩哪敢對心儀女孩掉以輕心。每一位看我們文章的人,都可以說是讀者,難道就能掉以輕心?顧客是上帝,讀者亦上帝。如果不常懷對讀者的敬畏之心寫文章,長此以往,恐怕不是有沒有人讀您文章,應是連立身之地也沒有的嚴重問題。
寫文章切忌先入為主地束縛自己。年前領導交代我幫助修改一份材料,但因是“替他人作嫁衣裳”,把自己定位于做一些技術性、文字性工作。幫助整理了幾稿,領導并不滿意。原因就在于思想有了框框之后,行動就受到約束。我們前年做山區發展模式研究,沒有條條框框束縛,采用了薩繆爾森《經濟學》里一些比較活潑的表達方式,加上這幾年行走于麗水衢州溫州山區,情況熟悉,寫起來得心應手。課題完成后受到較高評價,《浙江日報》整版發表。年前以這一報告為底本,在一個山區縣中心組學習會上演講,受到一致好評。
日前看到一個薪酬排序,文科多門專業均最低。很多人是因為理科不好,才不得已去讀文科,我自己就是。文科在讀書時確實比較輕松,工作后如果再輕松,還想拿高薪,那就有點無厘頭了。寫文章人必須付出艱辛勞動,才能得到一份“特別的愛”,才能獻出去被人理解接受。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