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平 陸穎爾 張繼勝
臨港重工業區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北侖模式
張如平 陸穎爾 張繼勝
北侖是一個“以港而立、依港而興”的工業新城區,建區以來,根據省市戰略部署,大力推進石化、鋼鐵等臨港重工業發展。同時圍繞“產城互動、港城互融、城鄉互利”的總體方向,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大力實施全域城市化的戰略,探索出一條臨港重工業區城市化建設的特色路子。

圖/金川
1984年北侖建區,至2002年開發區、北侖區兩區合并,是北侖自發發展階段。在這近20年里,北侖從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體的農副業區域,逐漸發展成為以港口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功能區。從2002年北侖區和開發區合并到“十一五”末,是北侖城市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業占GDP比重降至1.4%,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為1.93∶1,城市化水平提高到約65%。進入“十二五”時期,北侖步入“全域城市化”發展階段。明確提出“一區三城”的總體布局,統籌城鄉發展,走產城聯動、城鄉融合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努力由產業功能為主的工業主導區向綜合型城區轉型。
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2013年,北侖區地區生產總值達924.63億元,擁有常住人口約89.2萬人,是建區之初的2.95倍。城鎮化率從1984年建區初約11%提高到近71%。城鄉區域差距不斷縮小,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41729元和22605元,城鄉收入差距為1.85∶1,比2000年的2.33∶1大大縮小,低于省市平均水平,統籌城鄉發展走在全省前列。非農化水平明顯提升,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到2013年的1.2%,比建區之初降低30.2個百分點。
城鎮空間布局更趨優化。城市框架全面拉開,“一區三城”(即中央生態區、中部城區、濱海新城、濱江新城)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單一產業功能區穩步向綜合型城區功能轉型,城區、產業、港口布局更加合理。主城區建成區面積是建區之初的12.4倍。中心城區商務商貿功能顯現,六大商務樓宇陸續建成。濱江新城承接主城區外溢,定位“海上客廳、國際門戶”,引進一批高端海洋服務和城市功能項目。中央生態區發揮城市綠肺功能,生態涵養作用日益突出,真正體現了城市與生態的和諧共融。
城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完善,區港聯動、城鄉一體、客貨分離的區域交通體系基本成型。公共設施更加健全,體藝中心、公共圖書館、港口博物館等投入使用。空氣質量提升、內河水質治理、森林綠網建設等生態提升工程取得一定成果。先后獲得全國環保模范城區、ISO14000國家級示范區、全國循環經濟先進區等榮譽稱號,今年5月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區創建技術評估。
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和村村通公交,等級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率先實現100%,城鄉供水、供電、污水和垃圾處理的網絡化體系初步形成,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大管網供水。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100%,養老保障實現人群全覆蓋,職工、居民、新農合城鄉三項醫保參保率分別達到92%、98%和99.4%。公共衛生與社會醫療更加均衡,2013年底全區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8家,其中社區衛生服務站68家,村衛生室124家,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深化。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和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
回顧北侖城市化建設歷程,可以發現,作為一個功能相對單一的工業區,北侖的城市化建設有其特殊性。北侖城市化積累的經驗做法,可資同類型區域城市化建設借鑒。
以人為本——著力關注人的城市化。北侖新型城市化堅持以人為本,著重關注“人的城市化”。一是有序推進人口市民化。一方面,有序推進本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著力提高失地農民綜合素質,使之融入城市化生活模式。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外來優秀人力資源,通過出臺“1+N”的人才政策,鼓勵高素質人才扎根北侖,優化人口結構;探索實施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落戶政策,鼓勵優秀外來務工人員落戶北侖,并通過培訓和氛圍營造,使之真正融入北侖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實現發展成果共享,北侖堅持“發展為民享”的理念,每年將80%的新增可用財力用于公共事業投入,用于改善民計民生,讓新老北侖人、城市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三是重視城市內涵提升。北侖注重促進城鄉居民“角色轉換”和“意識塑造”,促進新老北侖人的和諧共融,形成獨特的北侖城市文明。政府層面積極探索“以人為本”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全域布局——拉開城市發展大框架。北侖新型城市化注重規劃引領、全域布局的原則,在空間上創造性提出“一區三城”的戰略規劃,極大拉開了城市發展的框架,拓展了城市化空間。一是規劃先導。“一區三城”突出組團發展、集約發展的原則,實現城市化發展的全域布局,也體現了城市發展與生態區的和諧共融。二是確定功能。通過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實現由以產業功能為主的工業主導區向生活與生產功能并重的綜合型城區轉型。三是招商帶動。北侖城市化進程是典型的招商引資、外來資本投資驅動的類型,歷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批重大城市建設項目,以項目引領快速支撐城市化建設,提升城市產業和服務功能。
產城互動——堅持生產與生活并重。把產業作為城市化的動力和支撐。北侖作為傳統的工業主導區,其城市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產城互動、互促的過程。一是堅持產城布局的融合。謀劃推進“一區三城”戰略布局的同時,北侖提出“一帶一區一城六基地”的九大產業基地戰略布局,在空間上實現了產業和城市的全域謀劃和空間落地,實現了產城布局全覆蓋。二是注重產城互動和港城互動。北侖傳統產業以臨港產業為主導,港口建設與城市發展也緊密相關,北侖注重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增強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著力破解產業發展帶來的城市環境以及港口發展對城市交通等方面帶來的壓力。近年來,積極推進臨港產業轉型升級,注重引進新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同時積極推進城區禁貨,著力緩解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混雜的問題。三是重視城市經濟培育發展,歷來北侖的二產占比高于三產,依托“一區三城”城市發展載體,北侖積極建設富邦、銀泰等城市綜合體,建設綜合性商務樓宇,制訂高端服務業扶持政策,做大做強創新型、服務型產業等城市經濟,取得了一定進步。
生態為先——城市與生態并蒂花開。北侖區臨港產業集聚,不可避免地給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支撐能力帶來了巨大挑戰。北侖牢牢樹立“生態立區、生態為先”的發展理念,堅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曇花一現”的繁榮。一是筑起綠色發展的生態屏障,規劃明確重點、優化、限制、禁止開發區域范圍,按照“產業準入高端、資源配置節約、環保設施共享、排放總量控制”的要求推進開發建設。嚴格把握空間準入、總量準入和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環境準入制度,堅決對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實施“一票否決”。建立全過程、立體式的環境監管體系,強化對污染排放重點企業、水、空氣、土地等進行全天候、全時制、全方位、多層次“三全一多”監管。二是大手筆投入生態建設,將實現“藍天、碧水、綠地”作為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十二五”以來,空氣質量提升、內河水質綜合治理、綠網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修復五大提升工程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超100億元,每年生態環保投資占GDP比重3.5%以上。三是加速推進轉型升級,堅持鐵腕治污、剛性汰劣,切實提高生態治理水平的同時,變末端治理為源頭減量、全過程控制,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不斷完善“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循環經濟“北侖模式”,推進區域余熱利用、中水回用、伴生資源和固廢綜合利用三大循環網絡建設,今年成為全省第一家通過驗收并批準命名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城鄉一體——推進城鄉統籌化發展。北侖把城鄉統籌、城鄉資源的公平配置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作為衡量全域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標志,并作為工作重點加以突破。一是促進公共服務設施一體化。重點推進道路交通、水電等設施以及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二是創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北侖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實現“就地城市化”。重點推進九峰山成片連線新農村建設并成為全省樣板,圍繞創新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農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累計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99個,獲評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區。三是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堅持合理布局、有序推進、保護開發的原則,堅持防違、控違、拆違并舉,有序推進城中村、老小區和背街小巷的整治改造,注重實施城市街景改造和道路升級改造。對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特色建筑,采取保護修葺措施,保留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
北侖城市化發展雖然取得較大的成就,但城市發展水平與工業化進程仍有差距,在城市綜合功能、形象品味、人口結構、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展望未來,北侖要結合中央、省、市新型城市化發展戰略,立足實際,進一步提高城市化質量和水平。一要發揮規劃統領作用,更加注重布局優化;二要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更加重視“三生共融”;三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提升城市品質;四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更加突出城鄉統籌。
為寧波北侖區發改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