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逸
找準經濟增長與效益平衡發展的黃金軌道
閻逸
浙江經濟增長進入“爬坡換檔”的發展新階段,關鍵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出路,對沖各類風險,切換增長動力
浙江經濟正處在爬坡換檔的關鍵階段,應找到一條最優路徑,既順利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又不至于把增長速度降得過低,使之平穩切換至質量效益更高的中高速增長模式,這個歷史使命必須依靠不斷深化改革來完成。
(一)浙江經濟增長進入“爬坡換檔”的發展新階段,關鍵是完成新的增長動力對原有增長動力的平穩替代
浙江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速度雖然有所放緩,但依然保持7%-8%左右的較快增速,這有其客觀必然性。從宏觀大環境看,世界經濟繼續緩慢復蘇,我國發展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浙江擁有良好的政務環境,政府啟動自身改革,通過“三張清單一張網”,激發民間創業創新活力。只要平穩實現新的增長動力對原有增長動力的替代,浙江在今后一個時期實現發展質量升級,保持中高速增長,不但有基礎,而且也有條件。
從需求端看,投資和出口對浙江經濟的拉動作用在減弱,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逐步增強。在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下,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等新興消費領域及新的消費業態正在加速形成,2012年最終消費的貢獻率已經達到63%。從供給側看,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減弱,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比例是46.1%,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將超過工業,而且還會繼續提升。從要素投入來看,資本、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緩慢下降,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貢獻在逐步上升,201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2%。盡管浙江經濟原有的增長動力在減弱,但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和形成之中。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出路,對沖經濟發展“爬坡換檔”階段的各類風險,切換增長動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與平穩較快增長的“雙贏”格局
浙江經濟的“爬坡換檔”不僅是一個數量概念,更是一種結構性概念。在這個結構轉換期,經濟發展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甚至相互交織在一起,影響浙江發展的整體走勢。從今年“兩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省委、省政府對未來浙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已有清醒認識,并對進一步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認為,唯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優化經濟主體的市場行為,熨平經濟波動,促進社會公平,化解民生矛盾,預防腐敗滋生,對沖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結構性風險,從而穩定發展預期,切換增長動力,提升生產效率,從原先的“鋪攤子”轉化為“上臺階”,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與平穩較快增長的“雙贏”格局。
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任務不是簡單調整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核心在于提升價值鏈和競爭力。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四換三名”工程,總結平湖等地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創新試點經驗,深入推進工業強縣(市、區)試點工作,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和研發設計、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二要推進要素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總結溫州、海寧、安吉等地試點經驗,促使低效率的企業資源要素向更高效率的企業有效流動,讓土地、人才、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活力迸發,生態、環境、品牌、營銷等價值充分彰顯。三要推動產業發展平臺升級,加快完善舟山群島新區成為自由貿易園區的基礎性條件,推進寧波舟山港域一體化進程,探索義烏國家級小商品國際貿易區建設,做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國際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探索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鼓勵杭州“網上自貿試驗區”建設。
圍繞增強企業創新活力深化改革。隨著法治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低層次的模仿創新或光靠引進技術已經難以為繼。真正實現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敢于創新、善于創新,關鍵是要促進優質的生產要素向企業流動。為此,必須改變過去采用的產業扶持政策,而要更多地出臺鼓勵競爭的政策,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優良發展環境。一要通過建立政府權力正面清單制度,加快行政審批制度創新,優化地方政府縱向權力配置,完善政府監督職能,建立重大失誤責任追究制度。二要通過建立“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最大程度地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業創新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三要結合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培育一批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跨國集團公司。支持龍頭企業收購境外核心資產、專利技術與國際品牌等方式,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改革。城鎮化改革的核心是“人、地、錢”。一要根據不同人口規模的城市制定差別化戶籍制度改革,分類引導不同農民群體落戶城鎮。在平陽等地試點的基礎上,研究建立由政府、企業、社會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戶籍制度改革分擔機制,積極優化戶籍登記遷移制度和探索“三權到人、權跟人走”的制度。二要建立根據常住人口進行城鎮建設用地調控和管理機制,特別是城鄉、區域之間的人地掛鉤機制,盤活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合理開發地下空間。三要拓寬城鎮建設投融資渠道,除了建立綜合性融資平臺外,積極通過企業債券、特許經營、捆綁融資、金融租賃等多種方式靈活融資。加快推進德清城鄉體制改革試點,總結經驗、適時推廣,促進公共財政向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公共財政體制。
圍繞優化區域空間結構深化改革。優化省域國土空間布局,科學確定城市邊界、農業區域和生態空間。一是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統領,促進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規劃的“多規融合”,實施跨部門共同編制的空間發展規劃,并通過加強立法、建立協調機制、制訂經濟政策等,增強規劃剛性。二是加快三大城市群和四大都市區建設,通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行政區劃的適當調整,結合省級產業集聚區的核心區建設,增強核心城市和地區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成為浙江接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國際城市群的主要載體,人才、資金、信息、技術共享的主平臺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區域。城市群(都市區)內的各類中小城鎮,結合自身的產業、環境、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成為城市群網絡的特色功能節點。三是結合新一輪小城市培育試點和新農村建設,加快縣城和和中心鎮改造提升,邊推進、邊總結開化、淳安等生態功能區建設機制創新試點經驗,形成田園城市、風情小鎮與美麗鄉村相得益彰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四是結合交通部門的“大部制”改革,統籌優化全省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布局,充分發揮綜合運輸網絡效益對區域空間結構優化的重要引導和支撐作用。
浙江經濟現在面臨的挑戰和潛在風險不少,關鍵是要有一套應對風險的體制和機制。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能夠消除風險根源,形成新的體制機制,增強駕馭經濟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沿著黃金發展軌道不斷前行。
作者單位: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