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再春
30年前的1984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拉開了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30 年來,北京市在中央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奮力前行,在經濟體制改革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
日前,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委改革辦和前線雜志社聯合召開“北京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與啟示研討會”,來自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等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回望歷史、研究對策。
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明確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就是“按照黨歷來要求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按照正確對待外國經驗的原則,進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上述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從商業體制、產業鏈、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
早在《決定》出臺的前一年,北京市就在西單、前門的國營商業企業試行承包責任制。在一年多試點的基礎上,1984年6月,北京市在全市范圍內推行商業體制改革。從整體上看,北京商業體制改革的特點非常明顯:一是以經濟責任制為主旨,二是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精神的經理負責制,三是合理的工資改革與利潤分成,四是服務質量的提高與經營模式的革新。
在商業體制改革的推動下,商業業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遷。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處田俠認為,1978—1991年,北京市的商業業態是以國有百貨為主體的單一業態;1992—2000年,北京市的現代商業業態初步形成;2001—2010年,隨著外資商業的大規模引進,北京市的商業業態各顯強勢,老字號、特色商業街成為展示北京獨特商業文化的窗口,而電子商務和信息化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具有了一定的產業優勢。
商業的繁榮發展,在一定的時空下就會形成商務中心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CBD,即商業匯聚之地。1992年,北京市提出建設CBD戰略構想。2000年以來,北京市全面推進CBD建設。近10年來,北京CBD快速發展,已成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吸引總部經濟、聚集國際資源、推動要素流動、增強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北京市商務中心區管理委員會綜合處處長劉秀芹說,CBD的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退二進三”、高端產業逐漸聚集、“騰籠換鳥”強化總部特色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通過“退二進三”,CBD區域由傳統工業區轉變為現代商務區;在第二個階段,高端產業不斷聚集,基本形成了以國際金融為龍頭、高端商務為主導、國際傳媒聚集發展的產業格局;在第三個階段,通過“騰籠換鳥”強化總部聚集,CBD的主導產業集群程度得到了提升。2013年,CBD被認定為“北京市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北京市商務服務業集聚區”。
體制改革勢必牽引產業變遷。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姜貴平以產業鏈理論為研究框架,對新形勢下首都產業形勢進行分析。他說,北京產業鏈發展已經開始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研發設計、品牌推廣、營銷、服務等環節的占比越來越大,2012年三次產業構成為0.8︰22.7︰76.5,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9.7%,數字電視、集成電路、移動通信、軟件業、生物醫藥、高端制造裝備、汽車等產業占比逐漸提升。
在農村集體經濟方面,1993年北京市豐臺區南苑鄉開始產權改革試點,1993年至1994年先后在東羅園村和右安門村進行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隨后,朝陽區、昌平區、通州區、大興區、海淀區、石景山區等也先后進行改革試點和探索。截至2012年,全市累計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鄉村集體經濟組織達到3823個,其中村級3804個,占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數的95.6%。北京市昌平區委黨校副校長陳天寶說,改革將股份制的制度機理引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將原來的集體經濟組織改造成股份合作制。這樣就把集體資產部分或全部折股量化到每個村民頭上,參照股份制的治理結構成立股份合作組織,保持統一經營,實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紅。換句話說,農村集體經濟通過產權形態、分配制度及治理結構的變化,不僅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也保護了農民權益,促進了城市化進程。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愿望。它不僅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具有富裕農民、造福人民的直接作用。
歷史地看,北京市的城鎮化大致經歷了一個曲折推進的過程。1978年以前,城鎮化進程總體處于波動;改革開放以后,快速發展的態勢明顯。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秀茹把它分為三個階段,即高速發展、城市擴張和提升質量等階段。高速發展階段是1978年至1989年,城鎮化率從55.0%提高到61.8%,年均提高約為0.6個百分點。在這個階段,雖然城鎮化率提升速度較快,但人口的流動受到戶籍等諸多因素制約,城鄉發展基本仍是二元體制,城市擴張速度比較慢。城市擴張階段是1990年至2004年,雖然城鎮化率年均增速低于上一階段,但城市擴張的速度大幅提高。1990年北京市建成區面積為397平方公里,到2004年已經擴展到1182平方公里,是1990年的近3倍,年均增加56平方公里。提升質量階段是2005年至今,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86.3%。在這個階段,北京市實施以新城、重點鎮為中心的城鎮化戰略,逐步構建“中心城—新城—鎮”的市域城鎮結構,著力從“人的城鎮化”等方面提高城鎮化質量。
今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必須大力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推進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使城市的運行更加安全高效。針對街道管理體制和社區治理方式,北京市民政局任國鋒認為,要明確街道統籌轄區發展、組織公共服務、監督專業管理、指導社區建設的職責,賦予街道組織領導、綜合協調和監督評議專業部門的職權,組建街道城市管理委員會,提高街道的統籌協調能力;針對加快城鄉一體化和公共設施管理,他建議有關部門要制定以屬地為重點的城鄉結合部管理辦法,加快完成水電氣熱、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城鄉結合部污水、違建等環境問題的整治,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
以人為核心,醫藥衛生的體制改革在所難免。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高路介紹,全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踐大體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不斷調整醫療保障制度。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2002年試點,2004年開始全面覆蓋本市所有涉農區縣。目前,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以大病統籌為主,轉變為住院與門診兼顧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廣泛關注了民生,有效減輕了參合群眾的醫藥負擔,極大緩解了參合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二是加快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即推進公共衛生均等化、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開展區域醫療聯合體建設、鼓勵社會辦醫等。三是進一步完善衛生管理體制機制。一方面,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大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不斷增加基本藥物范圍,方便群眾就醫;另一方面,率先實行按疾病分組付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四是醫療服務持續改進,進一步完善統一平臺服務功能和優化預約診療服務流程,全市共有146家(其中三級醫院66家,二級醫院80家)醫院接入平臺提供預約掛號服務。
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嶄新的城市戰略定位,也是新形勢下必須完成好的戰略任務。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政策法規處副處長董齊超說,近年來,特別是2009年“科技北京”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北京市以服務國家創新戰略和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圍繞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進一步打破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首都經濟走上高端引領、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目前,北京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技術商品、信息集散地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在北京,一提及“科技創新”,很多人就會想到“中關村”。20世紀80年代,中關村地區的一大批科技人員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創辦民營高科技企業,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北京海淀區史志辦黨史研究室主任趙習杰認為,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給予后人很多啟迪。首先,改革開放政策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興起的源泉。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這使得中關村地區的廣大科技人員擺脫了套在身上的精神枷鎖,激發起科技報國的熱情。其次,要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成功實踐表明,政府與市場不是對立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最后,要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電子一條街的崛起與興盛的關鍵,是知識精英自覺進入市場經濟,創辦科技企業。雖然在創業之初,這些科技人員并沒有辦企業的經驗,只是憑借熱情與勇氣。但是,他們具有敏銳的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能迅速抓住國家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時機,將產業定位在計算機推廣及電子技術等高技術方面,并取得巨大成功。
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此以后,在中央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很多創新政策、措施在全國推廣,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研究室尤澤東介紹,在搭建資源整合平臺上,2010年12月北京市會同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共同組建中關村創新平臺。這個平臺下設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審批等9個工作組,19個國家部委以及北京市相關部門和區縣派駐人員辦公,初步建立起了跨層級、跨部門的集中統籌工作機制和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形成了中央與地方聯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服務體系高效運轉的格局。在政策先行先試上,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入貫徹落實“1+6”和“新四條”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積極性。在人才建設等方面,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力推進人才特區和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加速聚集高端創新創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