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獻珍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 “細節描寫”作為寫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維因素,是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豐富作品內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階段的作文訓練是以記敘文為主,為了探究細節描寫在記敘文寫作中突出人物特征的有效性,筆者選擇了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來提高學生在習作中的細節描寫能力。
巴爾扎克說:當一切的結局已準備就緒,一切情節都已經過加工,這時,再前進一步,唯有細節將組成作品的價值。因此,有必要讓學生知道細節描寫可以起到為作文添神韻的作用。在教學中,如果直接由細節描寫的含義引出課堂教學的內容,恐怕比較枯燥,學生不感興趣。所以,有趣的導入很重要。教師可以從學過的小說中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入手,用兩個不同的片段做比較來導入新課,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本堂課的主題——通過細節描寫豐富人物形象。這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欲望。有細節描寫和沒有細節描寫的兩篇作文放在一起,高下立見,因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細節描寫的作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例如:
這道目光很厲害,讓你無法躲避。
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令你無法動彈,無法躲避。 (《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
筆者通過認知、理解、運用、提高、拓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流程來訓練學生學會選擇、運用生動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描寫與表現人物。教學流程如下:

通過第一個環節的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在細節描寫過程中要注意五個 “技巧”:細用動詞、巧用語言、實用感受、妙用神態、活用環境。然后設計一個簡單的句子,讓學生現場運用剛學到的五個 “技巧”擴充句子,從而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的魅力。
例句:爸爸說女兒真棒。
爸爸大步流星地走進家門,笑容滿面,一下子把她抱起來,高興地對她說: “你的小發明獲獎了!”并對媽媽喊道: “女兒真棒!”
筆者先把第一段話展示出來,讓學生思考怎么擴充句子,然后把擴充后的句子展示出來,讓他們比較,哪個更好。學生明確了擴充后的句子更好,因為它捕捉了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使描寫的人物更有魅力。
仿句練習拓展,原句如下:
他的班主任走進教室,表揚了他。
學生拓展后的句子:
他的班主任邁著輕快的步子走進教室,面帶微笑,大聲宣布了他在全國物理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并豎起大拇指表揚了他,同學們熱烈鼓掌,紛紛向他表示祝賀。
接著,筆者展示了劉翔跨欄奪冠的視頻片段,劉翔作為一位熱點人物是被大家所熟悉的,而片段也能突出劉翔的一些肢體表情細節,便于學生進行觀察描寫。在播放完視頻后,筆者展示了一個關于此視頻的缺乏細節描寫的片段,讓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如何讓此片段更加充實。通過討論,學生都能夠明確知道加入適當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場景描寫來豐富人物的形象,達到了訓練的目的。再接下來由口頭描述進入書面描寫。讓學生根據之前展示的片段來寫作。之后,選擇了幾個寫得比較有特點的片段讓學生主動交流,并且幫助同學修改潤色,學生積極參與,氣氛更活躍了。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在一堂課里,從以上五個方面來訓練學生,對程度比較高的學生效果顯著,而對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決定每堂課對人物的細節描寫訓練,如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描寫等,每次重點抓其中的一個方面進行指導,然后在第二次指導時,有意識地回顧前一次的指導內容,這樣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使學生在習作中逐步具備了綜合運用各種細節描寫的能力。
以下是其中一堂課的教學流程:
動作分解、細化
↓
巧用修飾詞
↓
妙用修辭,適當聯想
學生首次堂練范文示例:
小C在憤怒地追打小D,小D在努力往前逃跑,卻還是被小C抓住了。但他沒有屈服,在小C手中不斷掙扎,而小C卻用肥大的雙手將他緊緊鎖住。小D急中生智,將身子往后一縮,往下一蹲……
最后教師采用讓學生自己習作強化學生對這一方法的認識,并引出下一個可以簡單掌握的細節描寫方法——巧用修飾詞、妙用修辭和適當聯想。學生第二次堂練范文示例:
他像一棵拔地而起的巨樹,穩穩地、牢牢地控制住了小D。等小D意識過來,他已經毫無還手之力了。小C于是洋洋得意,他手臂中似乎有一個巨大的馬達,一下把小D拉了起來……
……而小D趁小C志得意滿時,像一條滑滑的泥鰍,一轉眼就溜走了。正在他享受著短暫的自由的時候,卻又被小C如同猿臂的長手輕易捉住了,這回小C更緊地扣住了他,仿佛好不容易捉到的大魚……
在這一堂課中,學生通過積極地思考問題,討論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愉悅的環境中說出了富有個性色彩的答案,并且確確實實能夠學以致用,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近代學者王國維說: “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逼肺哆@話的含意,不外乎兩點:一是一切環境描寫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載體,都必須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服務。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動,進而付諸文字,形成景語,景與情,情與景,兩者相因相成,不可分離。在教學中,首先運用比較作文片段教學法,將穿插了景物描寫的作文片段與沒有穿插的進行對比,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景物描寫在烘托人物心情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
作文片段一:一個星期后的那天,爺爺去世了。
作文片段二:一個星期后的那天,早上的天空灰蒙蒙的,沒有一絲陽光照射進來。直到晚上,云才散去。就在那天,爺爺去世了。
通過對比,學生就能容易、直觀地理解:穿插了景物描寫的作文片段二更能體現作者因失去親人而無比沉重、悲痛的心情,這種效果是蒼白的敘事所難以企及的。
經過大量的作文片段對比后,學生心里基本上樹立了這樣一種意識:記敘文寫作中,適當穿插景物描寫更能表現人物心情。
其次,通過列舉反面例子教學法,學生牢固地掌握了記敘文寫作中添加景物描寫的基本原則:景物描寫要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
學生在樹立 “記敘文寫作中應適當穿插景物描寫”這種意識后,在實際的寫作中,多會用到景物描寫。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景物描寫不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筆者通過列舉反面例子教學法,解決以上問題。
例如:八點整,集合完畢。懷著對野炊的美好期待,坐上旅游大巴,出發了。但是,當到達目的地,看到那里的景象:高高的棚架充滿鄉村氣息,樹木生機盎然,洗菜盤閃閃發亮,青菜嫩而鮮綠,碗碟擺得整齊有序。我們的心都涼了。 (選自學生 “春游”作文片段)
很明顯,畫橫線的景物描寫與他們當時的心情 “心都涼了”毫不相符。反面例子的強化,讓學生牢牢地掌握了穿插景物描寫的基本原則,在運用景物描寫時更得心應手。
最后,通過列舉名家作品及學生平常習作的例子,如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社戲》的著名寫景片段,讓學生練習春游寫作片段等,并結合實際的反復訓練,使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寫作中添加景物描寫的基本技巧:①抓住事物特征,巧用修飾語;②妙用修辭;③調動多種感官。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寫作情況,不斷調整實施方案,而不是一成不變,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由于不少學生都對寫作存在一定的畏難和抵觸情緒,因此,在選擇細節描寫作文片段進行訓練時,都應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盡量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這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生才 “有話可說”,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①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學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②張慶紅.淺談作文教學中的細節描寫指導 〔J〕.教育實踐研究 (中學版),2009(2).
③陳日亮.我即語文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