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蕊ZHU Chun-rui;韓潤春HAN Run-chun
(河北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唐山 063000)
(College of Management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眾所周知,能源是促進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能源短缺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約束經濟增長的瓶頸。因而,在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不斷需求和有限的能源總量下,正確認識能源消耗與行業發展的關系改變能源投入的方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唐山,地處環渤海灣中心地帶,是河北省下轄的沿海重工業城市。自新世紀以來,唐山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 的比重一直高達50%以上,其中,制造業占第二產業60%以上的比重,2009 年中國制造業500 強企業名單中,唐山市有9 家企業入選,可見制造業是唐山的重要支柱。近年國家高度聚焦產能過剩,河北省環境污染問題嚴重,這種背景下加快工業結構內部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是唐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2001~2012 年間,唐山市制造業增加值以較快的速度增長,由2001 年的6095691 萬元上升到2012 年的72951252 萬元,年均增長率26.8%。制造業的主要消耗能源包括:原煤、焦炭、焦爐煤氣、高爐煤氣、天然氣、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原料油、熱化石油氣、熱力、電力及其他燃料。2001 年制造業消耗能源9273967 噸標準煤,2012 年消耗61657555 噸標準煤。12 年間制造業增加值和能源消耗情況如圖1 所示。

圖1 唐山市制造業增加值和相應的能源消耗情況
考慮到能源日益成為影響經濟增長重要要素,Jorgenson and Stiron 首次將投入分解為資本、勞動力、能源及中間投入品,將工業總產值作為產出,提出了著名的KLEM模型,對美國的經濟增長進行分析,該模型被廣泛運用至今。本文以KLEM 模型為基礎建立如下生產函數模型:

其中,Yt為第t 年制造業增加值,Kt為第t 年資本投入量,Lt為從業人員數量,Rt為第t 年能源消費量。
本次利用唐山2001-2012 年的數據。由于個別年份的能源消費量沒有算出總計,在此利用各能源的消費量乘以相應的折標系數并加以求和算出。數據取自然對數不會改變函數原有的協整關系,還可以使趨勢呈現出線性化,因此在分析之前這些變量分別取對數。選用Eviews 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計量分析。
本文才用ADF 單位根檢驗法來檢驗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如果制造業增加值、資本投入量、從業人員數量、能源消費量這四個變量的ADF 統計量值均大于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則拒絕原假設,即判定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檢驗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資本投入量和從業人數序列是二階單整的,制造業增加值和能源消費量序列是平穩的,因此我們可以對序列Ln Yt和Ln Rt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分析,所得回歸方程為:

對模型的殘差序列進行ADF 檢驗,統計量值為-5.061023,小于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4.107833,殘差序列是平穩的,說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1)式反映了唐山市制造業增加值與其能源消費量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唐山制造業能源消費量對其增加值的彈性為0.679432,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唐山制造業增加值每增加一萬元,就會有0.679432 噸標準煤的能源被消耗掉。能源消耗彈性系數為0.679432 小于1,說明制造業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低于行業經濟增長速度,表現出了一定的節能效果。《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2 年我國全社會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51,與全社會平均水平相比,唐山市制造業能源消費量對其增加值的彈性較高,制造業仍需采取改進措施才能更好地實現“低耗能、高經濟增長”。
文章對唐山制造業增加值、資本投入量、從業人員數量和能源消費量的數據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后發現,制造業增加值和能源消費量序列是平穩的,進行回歸后得到能源消耗的彈性系數為0.679。可見,唐山制造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能源密切相關的。事實也是如此,作為全國非常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唐山10 大支柱產業之中鋼鐵、建材、機械、化工、陶瓷、紡織、造紙業均都屬于制造業,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鋼鐵企業主要的原料。唐山有基礎、有條件和能力發展制造業,然而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機遇挑戰并存的時期,如何實現唐山保質量、保效益的發展值得大家關注。現提如下幾點對策:
4.1 積極引導企業將重心由“制造”轉向“創造”實現技術創新。在能源約束、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條件下,唐山制造業企業只有進行科技創新才能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的質量,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也只有通過技術才能實現“低消耗、高產出”。
4.2 政府應加大力度,從各方面為制造業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加大宣傳力度,制定有關節能目標和排污限制法律法規;對安裝節能設備、引進及改進能源管理技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改善制造業的融資環境,并大力扶持能源服務產業,如節能技術服務企業,讓節能技術和產品走向市場,使高耗能的制造業企業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從而做到為企業“節流”。
4.3 加大力度開發可再生能源。隨著各行各業對能源需求的日益提高,一次能源日漸減少,因此,必須通過其他途徑開發如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作為未來最可靠和清潔的能源,可以利用太陽能發展“光伏行業”。
4.4 合理優化制造業內部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及合并重組的同時,應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等“吃鋼產業”,如鐵路客車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擴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模,如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使它們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支柱,實現制造業內部協調發展。
[1]李茹.我國各產業產值與能耗的相關性分析[J].管理世界,2014(4):57.
[2]陳曦.天津制造業發展特征分析及結構調整建議[J].市場經濟縱橫,2014(1):50-52.
[3]王虹.北京制造業增加值與能源消耗、CO2排放的關系研究[J].學術天地,2013(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