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蘭 彭重華
摘要:從生態的角度探索了道路景觀改造的方式,結合生態規劃的相關理論對道路景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個合理的、適合于項目所在地的設計構想。通過實例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求對生態道路景觀提供粗略的設計方案。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改造;生態設計;長沙市天心區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14703
1引言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從古至今,城市作為一個地區重要的活動中心以及經濟中心。通過道路將整個城市各個角落緊密聯系在一起,城市道路在城市系統中充當著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其對人們的生活、對城市的整個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道路景觀調節著人們的觀賞意識以及道路的生態系統,合理的道路景觀在現今城市的發展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
城市道路環境質量影響著整個城市生活的環境,交通工具不斷地增加,加大了道路環境質量的惡化。利用生態設計原理,通過植物景觀的表現,對道路景觀改造設計,從而達到既美化環境又使得城市道路具有了良好的觀賞性,此舉已被大多城市所接受,故我們在做道路景觀改造的同時,應以生態設計原理作為設計指導,緊密結合項目現有的資源,以求實現具有生態意義的道路景觀。
2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內涵與特征
城市道路景觀又可以稱之為園林景觀道路,其在滿足交通功能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景觀在道路規劃系統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要的地段,通過景觀來實現道路與周邊用地的過渡。其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環境景觀于一體,在城市空間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促進城市的建設,改善城市的整體環境,也影響著城市的生活質量環境。
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一般景觀的繼承與深化,其意義不僅僅是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更重要的作用是調節整個道路系統的生態氣候。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城市道路景觀為整個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通過各種生物的作用將人類由于各種活動而產生的物質分解,使得局部的系統結構得以穩定地發展。
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強調以人的活動為主導,依靠自然環境為依托,將城市各個部分緊密聯系在一起,是一個人與人、物質與物質、人與物質不斷循環的系統,通過城市道路將各種物質協調起來和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因此,城市道路應有以下幾個特征:①能夠滿足交通與行人的需要,能夠確保其安全性、觀賞性與藝術性,是城市市民游覽、觀光、休息活動的系統;②從物質的角度看,它是物質轉換的環境,由此道路環境與外圍環境可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③它的主體是人,由于有了人的行為,道路景觀才可能有了新的環境。人行為的多樣性決定了道路景觀的空間結構與生態結構。
3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作用
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研究,發達國家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開始有了,并且有了一定的規模,有了相應的設計規范。而我國對城市道路景觀和城市環境的關系分析與研究工作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可操作的標準、規范和實施細則。故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對策,對我國城市的環境改善和城市道路景觀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道路景觀的建設盡管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這種以“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面向世人的“城市化妝運動”卻不盡人意,沒能“以人為本”,更談不上生態理念的滲透,喪失了城市應有的個性特色和道路景觀的功能要求。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以生態原則為設計依據,對改善城市交通環境、促進城市健康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與目標
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實質上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合理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廊道、嵌塊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將信息、物質與能量相互融合滲透,使得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原理,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為人們提供一個更適宜居住的環境。
4.1尺度性原則
從景觀要素的角度來看,城市道路景觀結構要素主要有道路系統、道路附屬系統。而道路附屬系統是景觀的主要部分,它包含了植物、小品、城市家居設施、道路立面、擋土墻等具有景觀意義的物質。由于它們具有各自的尺度性,所表現出來的觀賞性是不一樣的:如植物的表現,在道路的轉角處與直行處因為需滿足不同的功能而具有一定尺度差異性。對城市道路景觀生態綠地的規模、碎塊的整體性以及連接性等空間,合理的尺度性尤為重要。怎樣實現其景觀的最優化,是生態設計研究的重點。
4.2生物多樣性原則
在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當中堅持物種的多樣性,才可以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構建城市綠色廊道,從而改善城市道路綠地生態系統的基礎,實現城市生態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改造設計當中,針對道路景觀中缺少的自然成分,適當地給與補充。在補充自然成分的同時需要注意物種的多樣性,避免景觀的單調性與結構簡單。綠地系統中的生物復雜多樣化,生物種類多樣化,可促使生態結構的穩定。
2014年10月綠色科技第10期
郭小蘭,等:城市道路景觀改造與生態設計園林與景觀
4.3以人為本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要以人為本,道路景觀中的主題是人與人的活動。在以生態原理為設計依據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各種景觀要素,既滿足其功能,又對人們的生活沒有影響,如此才有可能長久地發展下去。
4.4地域文化原則
如今在各大城市的生態建設中,各城市都注重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與地域特性,以此來展現城市的魅力。結合生態設計的原理,將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觀中,是現在設計者常用的一種手法。這樣才可以創造屬于城市本身特有的景觀,人們才可以感受到所處城市的文化,景觀也有了其特有的個性。endprint
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建設中,如步行街、濱江大道與景觀大道等,在構建景觀的同時都注重城市的地域文化特點,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氛圍。文化的滲入可加強人們的參與性,陶冶人們的城市生活,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更受人們所愛護。生態設計結合地域文化的建設,不僅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魅力,而且體現了城市生活的積極與健康的精神面貌。
5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實例
以長沙市省府周邊道路景觀設計為例,對其進行生態景觀粗略探索,主要為友誼西路、書香路及新韶西路。友誼西路東起芙蓉南路口至石竹路口,路段總長約為1.4km。書香路為一南北向路段,路段總長約為0.5km。整條路的走勢基本平坦。東西兩側同樣是以白色粉刷墻面為主。新韶西路為一東西走向的路段,路段總長約為1.4km。其路段與省政府機關單位接壤,具有濃烈的政府氣息。在設計當中,充分考慮“古城長沙”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具有長沙特色的文化景觀道路,使其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現代氣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氛圍。打造具有長沙品味的湖湘文化城,實現長沙兩型社會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
5.1景觀綠地設計
景觀綠地的設計是城市道路系統的重要部分,它體現著道路的主要的觀賞效果。景觀綠地在整個道路景觀中是有效的景觀用地,為道路的主要景觀空間,主要通過景觀小品設施、綠化種植來處理,在有限的范圍內創造最好的景觀。
小品設施的設計,因道路綠地的范圍有限,故在設計當中多以景石做點綴。通過對景石的一些造型處理,突出文化與人文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文化性與觀賞性。在植物種植方面以物種多樣化為原則,在確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構建生態化植物景觀。大量運用本地的鄉土樹種,如香樟、桂花、紅檵木等等。在空間布局上,采用喬灌草的綜合搭配,以達到景觀的層次性。設計以綠色為主,適當點綴彩色葉樹種,活躍整個環境氛圍。如此合理的植物種植模式,使得整個設計生態化、穩定化,成為城市道路景觀的亮點。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圖1友誼西路某處改選前后
5.2白色擋墻與擋土墻設計
白色擋墻為城市道路與不良環境的分割,主要起著遮擋的作用。其本身并無景觀效果可言,由于其所處路段過長,使得整個道路景觀過于單一。為使其融入整個道路景觀系統中,運用圖案設計手法將其處理,加以植物對其進行修飾,使得擋墻具有韻律感和文化氣息。圖案以民間窗花為主要設計元素,構建出長沙古城韻味。擋墻在滿足其功能的同時,又具有了良好的觀賞功能,為城市一道特有的景觀。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圖2友誼西路某處改造前后
5.3沿街立面設計
城市沿街立面是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所在,輻射了城市的經濟狀況。在設計中注意與周邊環境的結合,在處理立面的同時,注重立面的整體性、整潔性、觀賞性以及各立面元素的搭配。
5.4城市家居設計
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其實是一種綠色道路設計,是以人為本的綠色設計,城市景觀道路設施的生態性要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和體現對人的關懷。如人行道的設計注意其排水性,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一個舒適的腳下環境。設置舒適的座椅、路燈、電話亭、垃圾箱等,不僅為人們提供良好休憩的空間,更讓人親近自然。城市公用設施的處理中,采用藝術的手法對電信設施進行處理,既滿足功能作用又具有觀賞效果,還能夠更好地融入環境中。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6結語
在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發展過程中,景觀工作者在不斷地探索新的道路,根據項目所在地的實際特點,采用科學的生態設計理論以及生態設計手法,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構建和諧美好的道路景觀系統。總之,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的城市環境景觀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性化,才能營造一個美好的城市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林麗君.城市景觀道路生態設計的應用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08(2):175.
[3] 劉濱誼,王敏.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系統整合[J].新建筑,2000(2) .
[4]田國行, 趙亞敏,范欽棟. 生態、安全、和諧的景觀之道路[J].林業科技開發,2006,20(4) :100.endprint
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建設中,如步行街、濱江大道與景觀大道等,在構建景觀的同時都注重城市的地域文化特點,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氛圍。文化的滲入可加強人們的參與性,陶冶人們的城市生活,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更受人們所愛護。生態設計結合地域文化的建設,不僅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魅力,而且體現了城市生活的積極與健康的精神面貌。
5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實例
以長沙市省府周邊道路景觀設計為例,對其進行生態景觀粗略探索,主要為友誼西路、書香路及新韶西路。友誼西路東起芙蓉南路口至石竹路口,路段總長約為1.4km。書香路為一南北向路段,路段總長約為0.5km。整條路的走勢基本平坦。東西兩側同樣是以白色粉刷墻面為主。新韶西路為一東西走向的路段,路段總長約為1.4km。其路段與省政府機關單位接壤,具有濃烈的政府氣息。在設計當中,充分考慮“古城長沙”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具有長沙特色的文化景觀道路,使其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現代氣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氛圍。打造具有長沙品味的湖湘文化城,實現長沙兩型社會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
5.1景觀綠地設計
景觀綠地的設計是城市道路系統的重要部分,它體現著道路的主要的觀賞效果。景觀綠地在整個道路景觀中是有效的景觀用地,為道路的主要景觀空間,主要通過景觀小品設施、綠化種植來處理,在有限的范圍內創造最好的景觀。
小品設施的設計,因道路綠地的范圍有限,故在設計當中多以景石做點綴。通過對景石的一些造型處理,突出文化與人文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文化性與觀賞性。在植物種植方面以物種多樣化為原則,在確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構建生態化植物景觀。大量運用本地的鄉土樹種,如香樟、桂花、紅檵木等等。在空間布局上,采用喬灌草的綜合搭配,以達到景觀的層次性。設計以綠色為主,適當點綴彩色葉樹種,活躍整個環境氛圍。如此合理的植物種植模式,使得整個設計生態化、穩定化,成為城市道路景觀的亮點。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圖1友誼西路某處改選前后
5.2白色擋墻與擋土墻設計
白色擋墻為城市道路與不良環境的分割,主要起著遮擋的作用。其本身并無景觀效果可言,由于其所處路段過長,使得整個道路景觀過于單一。為使其融入整個道路景觀系統中,運用圖案設計手法將其處理,加以植物對其進行修飾,使得擋墻具有韻律感和文化氣息。圖案以民間窗花為主要設計元素,構建出長沙古城韻味。擋墻在滿足其功能的同時,又具有了良好的觀賞功能,為城市一道特有的景觀。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圖2友誼西路某處改造前后
5.3沿街立面設計
城市沿街立面是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所在,輻射了城市的經濟狀況。在設計中注意與周邊環境的結合,在處理立面的同時,注重立面的整體性、整潔性、觀賞性以及各立面元素的搭配。
5.4城市家居設計
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其實是一種綠色道路設計,是以人為本的綠色設計,城市景觀道路設施的生態性要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和體現對人的關懷。如人行道的設計注意其排水性,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一個舒適的腳下環境。設置舒適的座椅、路燈、電話亭、垃圾箱等,不僅為人們提供良好休憩的空間,更讓人親近自然。城市公用設施的處理中,采用藝術的手法對電信設施進行處理,既滿足功能作用又具有觀賞效果,還能夠更好地融入環境中。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6結語
在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發展過程中,景觀工作者在不斷地探索新的道路,根據項目所在地的實際特點,采用科學的生態設計理論以及生態設計手法,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構建和諧美好的道路景觀系統。總之,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的城市環境景觀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性化,才能營造一個美好的城市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林麗君.城市景觀道路生態設計的應用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08(2):175.
[3] 劉濱誼,王敏.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系統整合[J].新建筑,2000(2) .
[4]田國行, 趙亞敏,范欽棟. 生態、安全、和諧的景觀之道路[J].林業科技開發,2006,20(4) :100.endprint
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建設中,如步行街、濱江大道與景觀大道等,在構建景觀的同時都注重城市的地域文化特點,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氛圍。文化的滲入可加強人們的參與性,陶冶人們的城市生活,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更受人們所愛護。生態設計結合地域文化的建設,不僅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魅力,而且體現了城市生活的積極與健康的精神面貌。
5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實例
以長沙市省府周邊道路景觀設計為例,對其進行生態景觀粗略探索,主要為友誼西路、書香路及新韶西路。友誼西路東起芙蓉南路口至石竹路口,路段總長約為1.4km。書香路為一南北向路段,路段總長約為0.5km。整條路的走勢基本平坦。東西兩側同樣是以白色粉刷墻面為主。新韶西路為一東西走向的路段,路段總長約為1.4km。其路段與省政府機關單位接壤,具有濃烈的政府氣息。在設計當中,充分考慮“古城長沙”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具有長沙特色的文化景觀道路,使其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現代氣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氛圍。打造具有長沙品味的湖湘文化城,實現長沙兩型社會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
5.1景觀綠地設計
景觀綠地的設計是城市道路系統的重要部分,它體現著道路的主要的觀賞效果。景觀綠地在整個道路景觀中是有效的景觀用地,為道路的主要景觀空間,主要通過景觀小品設施、綠化種植來處理,在有限的范圍內創造最好的景觀。
小品設施的設計,因道路綠地的范圍有限,故在設計當中多以景石做點綴。通過對景石的一些造型處理,突出文化與人文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文化性與觀賞性。在植物種植方面以物種多樣化為原則,在確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構建生態化植物景觀。大量運用本地的鄉土樹種,如香樟、桂花、紅檵木等等。在空間布局上,采用喬灌草的綜合搭配,以達到景觀的層次性。設計以綠色為主,適當點綴彩色葉樹種,活躍整個環境氛圍。如此合理的植物種植模式,使得整個設計生態化、穩定化,成為城市道路景觀的亮點。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圖1友誼西路某處改選前后
5.2白色擋墻與擋土墻設計
白色擋墻為城市道路與不良環境的分割,主要起著遮擋的作用。其本身并無景觀效果可言,由于其所處路段過長,使得整個道路景觀過于單一。為使其融入整個道路景觀系統中,運用圖案設計手法將其處理,加以植物對其進行修飾,使得擋墻具有韻律感和文化氣息。圖案以民間窗花為主要設計元素,構建出長沙古城韻味。擋墻在滿足其功能的同時,又具有了良好的觀賞功能,為城市一道特有的景觀。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圖2友誼西路某處改造前后
5.3沿街立面設計
城市沿街立面是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所在,輻射了城市的經濟狀況。在設計中注意與周邊環境的結合,在處理立面的同時,注重立面的整體性、整潔性、觀賞性以及各立面元素的搭配。
5.4城市家居設計
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其實是一種綠色道路設計,是以人為本的綠色設計,城市景觀道路設施的生態性要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和體現對人的關懷。如人行道的設計注意其排水性,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一個舒適的腳下環境。設置舒適的座椅、路燈、電話亭、垃圾箱等,不僅為人們提供良好休憩的空間,更讓人親近自然。城市公用設施的處理中,采用藝術的手法對電信設施進行處理,既滿足功能作用又具有觀賞效果,還能夠更好地融入環境中。a友誼西路一處原貌b友誼西路一處改造后
6結語
在城市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發展過程中,景觀工作者在不斷地探索新的道路,根據項目所在地的實際特點,采用科學的生態設計理論以及生態設計手法,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構建和諧美好的道路景觀系統。總之,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的城市環境景觀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性化,才能營造一個美好的城市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林麗君.城市景觀道路生態設計的應用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08(2):175.
[3] 劉濱誼,王敏.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系統整合[J].新建筑,2000(2) .
[4]田國行, 趙亞敏,范欽棟. 生態、安全、和諧的景觀之道路[J].林業科技開發,2006,20(4) :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