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森
摘 要:近幾年,山東省對日本出口水產品因各種原因被拒收、扣留、退貨、索賠、終止交易的現象時有發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因此,強化政府的漁業質量管理職責,引導漁民更新陳舊觀念,樹立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意識,有效提升水產品質量,已迫在眉睫。通過構建預警體系防范風險,促進山東省水產品出口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水產品;出口風險;預警;多元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153-02
一、問題的提出
山東省是中國水產品對外出口集聚區,但近年山東口岸水海產品出口顯著放緩。在世界水產品貿易蓬勃發展的同時,各國為了本國經濟利益,設置了極為嚴格的水產品貿易制度,其中許多技術標準和措施極為苛刻,嚴重阻礙水產品貿易正常發展。
自2006年5月,日本開始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大抬高了水海產品進入日本市場的門檻。其列表制度中有一項規定是對養殖鰻魚加工品、鯽魚及其加工品、菜鰻及其簡單加工品,執行新的恩諾沙星殘留限量標準(0.01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同時,“綠色壁壘”措施的不斷加強,對日出口水產品障礙越來越高,山東口岸對日出口增速放緩,出口退運猛增,這些都使山東省水產品出口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
二、對日水產品出口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1.生產成本增加影響企業發展
企業建立原料收購、養殖基地,加大了成本;為保證產品的安全性,一些企業設立了質檢機構,質量檢測投資加大;柴油漲價,導致捕撈產品成本增加,原料價格上漲;檢驗檢疫日趨嚴格,項目增多、費用增加,時間延長,在檢測重金屬同時還按養殖產品檢驗藥物殘留,增加了費用。據了解,山東省水產品通關出口企業每年檢驗費達上百萬元。
2.不正當的競爭給水產品出口造成威脅
隨著生產加工能力擴大,來料、進料水產品的出口競爭日趨激烈,一些中小水產品加工企業采取多種不正當競爭手段擴大對日水產品出口。目前使用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就是在凍魚片加工過程中“加水”。“加水”即違規添加“保水劑”,目的是增加魚片重量。另外,漁業養殖業者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已經陷入了環境惡化、管理松散、病害頻發、藥物濫用、出口受阻的怪圈。造成如目前山東省水產品養殖方面發現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嚴重導致不能順利出口等問題。
3.對日出口損失增加
自2006年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以來,山東省水產品對日出口量直線下降。主要特點:限量指標大幅增加;限量指標更加苛刻,許多檢測指標的標準比現行標準提高幾倍甚至上百倍;檢測項目成倍增加;覆蓋面更為廣泛。再加上日本出臺的水產品標簽制度,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比如,2012年,日本扣留中國水產品143批次。日本目前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衛生及技術法規體系,對抑制進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對日水產品出口風險的原因分析
1.日本的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日本進口市場的封閉性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利用關稅、補貼、配額、技術優勢等手段,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提高本國戰略性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保護和扶植本國戰略性產業的發展,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戰后日本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為國家的戰略目標,把技術立國、貿易立國作為國家基本國策。在實施戰略性貿易過程中,日本政府注意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相協調、相配套,從而發揮一體性的作用。日本保持一些與國際貿易慣例不一致的交易慣例、制度等,“看不見的壁壘”使外國產品難以適應日本市場激烈的競爭及其特殊的競爭方式。這些都導致日本進口市場的封閉性。
2.中日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般而言,當一國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競爭力日益增強時,其會主張貿易的自由化,而當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減弱時,面對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就會采取一種保守的、封閉的辦法,力圖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從而造成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發表的題為“亞洲和日本的潛在競爭力”的分析報告稱,日本的潛在綜合競爭力已由1990年的第3位降到第16位。而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出口額翻了兩翻,外貿總值居世界第2位。這種經濟的不平衡性很容易反映到貿易政策上。
3.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弊端
由于多邊貿易體制中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固有的缺陷,它不可能完全避免貿易戰的發生;相反,爭端解決機制的種種程序性安排可能會鼓勵投機行為的發生。換句話說,有關國家可以用投機行為來換取其他國家的讓步。如果投機行為不會遭致懲罰,反而成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的條件,那么,這種投機行為事實上是得到鼓勵或“獎勵”的。由此可見,中日貿易摩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較難避免的。
三、中日水產品貿易結構比較優勢分析
(一)中國在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本方面明顯強于日本
人力資本是中國各類戰略資源中最具實力的資源。中國可以充分發揮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為企業提供了較大的市場需求,企業無須維持高價位就能有可觀利潤,企業也愿意降低價格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從而造就了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中國海岸線綿長,資源豐富,水產品天然性較好,產量大種類多元化,是對外出口的一大優勢。
(二)日本在知識、技術資源、國際資源方面要優于中國
中國知識、技術資源十分匱乏,而日本在這方面相當于中國的8倍。中國利用國際資源的能力亦相當小,而日本利用國際資源的能力是中國的4.8倍。比如,日本利用國際資源占世界的8.80%,而中國1980年僅為0.59%,到1998年提高為1.83%。與日本相比,中國在密集產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按照要素稟賦原則,中國應當充分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日本應當充分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endprint
(三)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大于競爭
根據日本產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中國與日本的競爭關系在美國市場上從1990年的3.0%上升為2000年16.3%。研究表明,中日之間競爭的主要領域集中在中等技術產品上,低技術產品領域中國占據競爭優勢,而高技術產品領域日本占有競爭優勢。在高、中、低技術制成品出口方面,日本有明顯的優勢。日企為了能在國際競爭中生存下去,把生產基地輸往擁有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在中國發揮了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總體來看,日本國際競爭力大于中國,中日兩國在產業和貿易等方面的互補性大于競爭性。
四、對日出口風險防范機制的科學構建
(一)進一步加強源頭治理,提高養殖業發展水平,杜絕不正當競爭,提高監管力度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呈增長之勢,出口前景看好。我們應繼續加大養殖產品源頭治理工作力度,盡快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技術推廣培訓體系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重點對已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單位加強監管和抽查,進一步規范科學用藥,搞好標準宣傳和培訓,推廣科學養殖和標準化生產,推動山東省養殖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職能作用,積極進行監管工作,聯合銀行及工商有關部門,建立競爭合理化、無公害、無藥物殘留,符合肯定列表制度檢驗標準要求的養殖基地,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化、競爭合理化、養殖規模化、產品多樣化、科技含量高、有高附加值的資源產品,為企業加工出口水產品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從養殖到加工全過程管理,確保出口水產品安全
發揮水產品龍頭、骨干出口企業的出口水產品質量優、信譽高、外向帶動強等特點,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與養殖戶進行合作,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帶動養殖業向養殖、加工、銷售融為一體的產業化方式發展。蝦類、貝類、海珍品、藻類、蟹類和部分魚類產品在山東省具有比較優勢,應作為重點進行出口。利用龍頭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客戶多的優勢,指導水產養殖企業試養新產品,加快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與發展。完善水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對水產品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注重無公害、無殘留、綠色環保的水產品安全系列標準的制定。
(三)加強對重點水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實施水產品出口名牌戰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加大宣傳推介,努力提高水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積極組織水產品進行品牌注冊,參加各類農產品展評會、博覽會。強化水產品質量和出口認證、國外商標注冊、國際質量認證、GAP認證、有機認證等工作;建立和不斷完善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提高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水平。加大對水產品出口企業在流動資金、技改資金貸款的支持力度,努力保障水產品出口企業出口退稅的進度。規范出口秩序,積極應對貿易糾紛;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調整優化水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促進水產品出口。
改變單一的水產品出口模式和對水產品的加工處理方式,合成水產品、健康水產品等;出口其消費者感興趣的產品來獲得消費市場,如美容水產品、健康水產品等。這將達到我們將水產品多元化出口的目標以及多層次生產出口的優化結構,相信水產品在其“肯定列表”制度下也會打開一條中國特色的出口之路。
(四)逐步建立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
從大局出發,積極構建良好的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積極交換市場需求、產量、產品質量、價格等信息,及時掌握生產、需求及貿易狀況,努力提高水產品質量,減少國際經營環境變化的影響。加強政府引導和宏觀調控的同時,發揮水產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加強國內協調,防止不當競爭和惡性競爭。此外,在政策設計中應突出服務措施。過去,我們的服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政府身上,而忽略了民間中介機構,因而出現服務不到位,效率低等問題。建立多種形式的市場開拓與服務體系,將催生一批高效率的貿易中介服務組織,彌補政府能力的不足。
(五)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拉近兩國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實施市場結構多元化戰略可以避免單一市場的規模制約,減少因某一國家市場的突發性事件,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化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在推行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同時,我們還應加速貿易方式的多元化,貿易方式對貿易的擴展、收益的提升和避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可以減少對部分市場的過度依賴,降低市場集中度,分散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榮富.農產品出口貿易風險分析及其防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107-109.
[2] 楊正勇,史君英.中國水產品質量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研究,2000,(4):20-23.
[3] 駱樂.水產品國際貿易非關稅壁壘及其應對措施[J].中國漁業經濟,2001,(4):10-13.
[4] 洪信強.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遇技術壁壘的分析及對策[J].齊魯漁業,2004,(9):40-42.
[5] 于維軍.近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概括[J].中國水產,2003,(12):33-35.
[6] 董方勇,徐磊.漁業風險的原因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漁業經濟,2003,(5):33-35.
[7] 陳光榮,肖克宇,許木啟.水產貿易中安全問題的探討[J].北京水產,2004,(1):23-25.
[8] 王愛香,韓立民.中國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3,(9):50-52.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三)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大于競爭
根據日本產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中國與日本的競爭關系在美國市場上從1990年的3.0%上升為2000年16.3%。研究表明,中日之間競爭的主要領域集中在中等技術產品上,低技術產品領域中國占據競爭優勢,而高技術產品領域日本占有競爭優勢。在高、中、低技術制成品出口方面,日本有明顯的優勢。日企為了能在國際競爭中生存下去,把生產基地輸往擁有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在中國發揮了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總體來看,日本國際競爭力大于中國,中日兩國在產業和貿易等方面的互補性大于競爭性。
四、對日出口風險防范機制的科學構建
(一)進一步加強源頭治理,提高養殖業發展水平,杜絕不正當競爭,提高監管力度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呈增長之勢,出口前景看好。我們應繼續加大養殖產品源頭治理工作力度,盡快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技術推廣培訓體系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重點對已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單位加強監管和抽查,進一步規范科學用藥,搞好標準宣傳和培訓,推廣科學養殖和標準化生產,推動山東省養殖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職能作用,積極進行監管工作,聯合銀行及工商有關部門,建立競爭合理化、無公害、無藥物殘留,符合肯定列表制度檢驗標準要求的養殖基地,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化、競爭合理化、養殖規模化、產品多樣化、科技含量高、有高附加值的資源產品,為企業加工出口水產品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從養殖到加工全過程管理,確保出口水產品安全
發揮水產品龍頭、骨干出口企業的出口水產品質量優、信譽高、外向帶動強等特點,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與養殖戶進行合作,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帶動養殖業向養殖、加工、銷售融為一體的產業化方式發展。蝦類、貝類、海珍品、藻類、蟹類和部分魚類產品在山東省具有比較優勢,應作為重點進行出口。利用龍頭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客戶多的優勢,指導水產養殖企業試養新產品,加快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與發展。完善水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對水產品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注重無公害、無殘留、綠色環保的水產品安全系列標準的制定。
(三)加強對重點水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實施水產品出口名牌戰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加大宣傳推介,努力提高水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積極組織水產品進行品牌注冊,參加各類農產品展評會、博覽會。強化水產品質量和出口認證、國外商標注冊、國際質量認證、GAP認證、有機認證等工作;建立和不斷完善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提高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水平。加大對水產品出口企業在流動資金、技改資金貸款的支持力度,努力保障水產品出口企業出口退稅的進度。規范出口秩序,積極應對貿易糾紛;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調整優化水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促進水產品出口。
改變單一的水產品出口模式和對水產品的加工處理方式,合成水產品、健康水產品等;出口其消費者感興趣的產品來獲得消費市場,如美容水產品、健康水產品等。這將達到我們將水產品多元化出口的目標以及多層次生產出口的優化結構,相信水產品在其“肯定列表”制度下也會打開一條中國特色的出口之路。
(四)逐步建立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
從大局出發,積極構建良好的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積極交換市場需求、產量、產品質量、價格等信息,及時掌握生產、需求及貿易狀況,努力提高水產品質量,減少國際經營環境變化的影響。加強政府引導和宏觀調控的同時,發揮水產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加強國內協調,防止不當競爭和惡性競爭。此外,在政策設計中應突出服務措施。過去,我們的服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政府身上,而忽略了民間中介機構,因而出現服務不到位,效率低等問題。建立多種形式的市場開拓與服務體系,將催生一批高效率的貿易中介服務組織,彌補政府能力的不足。
(五)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拉近兩國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實施市場結構多元化戰略可以避免單一市場的規模制約,減少因某一國家市場的突發性事件,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化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在推行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同時,我們還應加速貿易方式的多元化,貿易方式對貿易的擴展、收益的提升和避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可以減少對部分市場的過度依賴,降低市場集中度,分散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榮富.農產品出口貿易風險分析及其防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107-109.
[2] 楊正勇,史君英.中國水產品質量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研究,2000,(4):20-23.
[3] 駱樂.水產品國際貿易非關稅壁壘及其應對措施[J].中國漁業經濟,2001,(4):10-13.
[4] 洪信強.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遇技術壁壘的分析及對策[J].齊魯漁業,2004,(9):40-42.
[5] 于維軍.近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概括[J].中國水產,2003,(12):33-35.
[6] 董方勇,徐磊.漁業風險的原因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漁業經濟,2003,(5):33-35.
[7] 陳光榮,肖克宇,許木啟.水產貿易中安全問題的探討[J].北京水產,2004,(1):23-25.
[8] 王愛香,韓立民.中國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3,(9):50-52.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三)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大于競爭
根據日本產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中國與日本的競爭關系在美國市場上從1990年的3.0%上升為2000年16.3%。研究表明,中日之間競爭的主要領域集中在中等技術產品上,低技術產品領域中國占據競爭優勢,而高技術產品領域日本占有競爭優勢。在高、中、低技術制成品出口方面,日本有明顯的優勢。日企為了能在國際競爭中生存下去,把生產基地輸往擁有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在中國發揮了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總體來看,日本國際競爭力大于中國,中日兩國在產業和貿易等方面的互補性大于競爭性。
四、對日出口風險防范機制的科學構建
(一)進一步加強源頭治理,提高養殖業發展水平,杜絕不正當競爭,提高監管力度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呈增長之勢,出口前景看好。我們應繼續加大養殖產品源頭治理工作力度,盡快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技術推廣培訓體系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重點對已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單位加強監管和抽查,進一步規范科學用藥,搞好標準宣傳和培訓,推廣科學養殖和標準化生產,推動山東省養殖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職能作用,積極進行監管工作,聯合銀行及工商有關部門,建立競爭合理化、無公害、無藥物殘留,符合肯定列表制度檢驗標準要求的養殖基地,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化、競爭合理化、養殖規模化、產品多樣化、科技含量高、有高附加值的資源產品,為企業加工出口水產品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從養殖到加工全過程管理,確保出口水產品安全
發揮水產品龍頭、骨干出口企業的出口水產品質量優、信譽高、外向帶動強等特點,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與養殖戶進行合作,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帶動養殖業向養殖、加工、銷售融為一體的產業化方式發展。蝦類、貝類、海珍品、藻類、蟹類和部分魚類產品在山東省具有比較優勢,應作為重點進行出口。利用龍頭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客戶多的優勢,指導水產養殖企業試養新產品,加快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與發展。完善水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對水產品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注重無公害、無殘留、綠色環保的水產品安全系列標準的制定。
(三)加強對重點水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實施水產品出口名牌戰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加大宣傳推介,努力提高水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積極組織水產品進行品牌注冊,參加各類農產品展評會、博覽會。強化水產品質量和出口認證、國外商標注冊、國際質量認證、GAP認證、有機認證等工作;建立和不斷完善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提高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水平。加大對水產品出口企業在流動資金、技改資金貸款的支持力度,努力保障水產品出口企業出口退稅的進度。規范出口秩序,積極應對貿易糾紛;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調整優化水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促進水產品出口。
改變單一的水產品出口模式和對水產品的加工處理方式,合成水產品、健康水產品等;出口其消費者感興趣的產品來獲得消費市場,如美容水產品、健康水產品等。這將達到我們將水產品多元化出口的目標以及多層次生產出口的優化結構,相信水產品在其“肯定列表”制度下也會打開一條中國特色的出口之路。
(四)逐步建立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
從大局出發,積極構建良好的雙邊貿易合作協調機制。積極交換市場需求、產量、產品質量、價格等信息,及時掌握生產、需求及貿易狀況,努力提高水產品質量,減少國際經營環境變化的影響。加強政府引導和宏觀調控的同時,發揮水產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加強國內協調,防止不當競爭和惡性競爭。此外,在政策設計中應突出服務措施。過去,我們的服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政府身上,而忽略了民間中介機構,因而出現服務不到位,效率低等問題。建立多種形式的市場開拓與服務體系,將催生一批高效率的貿易中介服務組織,彌補政府能力的不足。
(五)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拉近兩國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實施市場結構多元化戰略可以避免單一市場的規模制約,減少因某一國家市場的突發性事件,以及消費者需求變化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在推行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同時,我們還應加速貿易方式的多元化,貿易方式對貿易的擴展、收益的提升和避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可以減少對部分市場的過度依賴,降低市場集中度,分散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榮富.農產品出口貿易風險分析及其防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107-109.
[2] 楊正勇,史君英.中國水產品質量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研究,2000,(4):20-23.
[3] 駱樂.水產品國際貿易非關稅壁壘及其應對措施[J].中國漁業經濟,2001,(4):10-13.
[4] 洪信強.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遇技術壁壘的分析及對策[J].齊魯漁業,2004,(9):40-42.
[5] 于維軍.近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概括[J].中國水產,2003,(12):33-35.
[6] 董方勇,徐磊.漁業風險的原因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漁業經濟,2003,(5):33-35.
[7] 陳光榮,肖克宇,許木啟.水產貿易中安全問題的探討[J].北京水產,2004,(1):23-25.
[8] 王愛香,韓立民.中國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3,(9):50-52.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