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香港公民教育的現狀及啟示

2014-11-28 19:39:16耿海洋
經濟研究導刊 2014年29期

耿海洋

摘 要:2012年香港國民教育風波戲劇性地收場,掩卷沉思,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有何不同,國民教育應不應該包括公民教育,香港回歸之前香港在英屬殖民地統治下,香港的教育體系沿襲英國體系,在香港有英國國民教育和公民教育,大英“臣民”、“子民”,在政治上是去中國化教育,沒有中國意識,更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由于港英政府的誤導,香港缺乏公民教育的社會環境,香港公民教育沒有在學校引起重視,香港回歸后專門設立了公民教育的相關機構,香港的公民教育發展起來,香港公民教育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堅持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和國際化。通過香港公民教育的發展,再反觀大陸的公民教育,我們發現大陸在公民教育方面已落后于香港,必須充分地予以重視。

關鍵詞:香港;公民;公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272-03

香港的公民教育濫觴于香港回歸之后,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取得了不少成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大陸學習的地方。

一、香港公民教育的歷史境遇

(一)回歸前香港公民教育狀況

在20世紀80年代中英就香港問題展開談判之前,香港沒有公民教育。百余年來,香港長期處于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成為一個“非政治化”的典型代表。港英政府透過立法禁止教師和校方進行政治活動,以課程和審核教科書來控制學校科目和課程教材,以及頒布官方通告和指引等手段,來嚴格控制教育體系。港英當局要求市民安身立命,埋頭創造經濟成績,服從政府的管治制度。政府的《教育條例》禁止學校教學內容中包含任何有關政治的內容,包括政治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合格的政府管理人才與企業精英,國家、民族等概念則被有意識地加以淡化,許多大學畢業生對中國歷史、地理與現狀了解甚少。按香港學者的說法: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前,香港學校的公民教育可說是“無民族”、“無政治”的“疏離式的子民教育”。生活在“子民式政治文化”下的香港人,實際上只具有“居民”類屬而無“公民”身份。自然也沒有公民的意識。

(二)香港回歸后的公民教育

香港回歸后,香港特區政府對公民教育予以大力支持,在短短的兩年內就撥出880萬港元專款用于舉辦學習《基本法》的活動,在1998—1999年度的財政預算中,有721萬港元用于推廣公民教育。香港學校公民教育實施的全社會性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來加強合格公民的培養,而且這種做法也符合公民政治社會化的基本要求,港人對祖國內地的認識也有不少進步。但是,遺憾的是,在教育的宗旨和目標中強調的民族國家觀念意識,在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分量上遠遠未能符合《九六指引》的要求,其效果也無法盡如人意。一項調查顯示,有23%的香港青少年認為自己與內地人不同,10%的人不認同自己是內地“同胞”,只有18.6%的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在電視游戲節目中,有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哪年誕生”茫然不知。據香港青年聯合會委托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及學友社調查港澳臺及天津四地的大專學生的使命感,發覺香港的大專生在各個范疇上都名列榜末,例如,“愿為兩岸發展及統一作貢獻”、“認同先天下之憂而憂”等,情況較諸澳門還遜色。而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調查,香港公民大部分(60.8%)還是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個香港人,而將自己首先看成是中國人的僅占了38.1%,香港居民對中國的文化認同尚待加強。

二、香港公民教育存在危機的原因

(一)港英政府的誤導

在英國長期殖民統治之下,港英政府有意回避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系等敏感政治問題,弱化國民身份認識,淡化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在學校推行英國化的教育,只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培養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不可能培養其“我是中國人”的意識,這導致香港和香港人長期處于“無根”狀態,加上香港與內地在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學校教育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許多香港居民缺乏對祖國的認知、認同和歸屬感。

(二)缺乏公民教育的社會環境

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歷史原因和港英政府的誤導,社會上不可能形成公民教育的氛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社會并不熱衷于深入認識國家問題,也不鼓勵香港人探討國民身份問題;各種組織和大眾傳播媒介對祖國的報道有時也缺乏全面、公正甚至有誤導的成份;教師對中國大陸的了解也參差不齊,有的老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對有關新中國的歷史、國情、現實等采取回避、漠視的態度。凡此種種,都使回歸前的香港不可能形成公民教育的社會環境。

(三)公民教育沒有在學校引起重視

公民教育在學校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學校的管理者對公民教育沒有從思想認識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校課程目標和宗旨并不強調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學校教育并不把培養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作為主要內容;公民教育在學校的重點放在了解自己、認識社會、世界公民層面上,跨越了國民身份認同這一重要環節,而這一環節對公民而言恰恰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多數教育工作者對公民教育的把握和對新中國國情的了解不全面,導致他們對中國國情教育及香港與中國的關系等政治問題只能做到“點到即止”。

三、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

目前,在香港政府的領導下,香港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政府正著手推進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公民教育體系的創建,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脫穎而出。

(一)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的德育,就是要求將德育價值定位在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而不是定位在片面的、只注重即時效果和社會道德需要的基礎之上;是定位在德性培養和終極價值目標關懷上,而不是定位在德育理論的講授和灌輸上;是定位在尊重人的主體性,促進主體德育發展,即“人本”上,而不是定位在落實完成教育的具體事務,即“事本”上。它要求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成長規律以及學生當前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學生需要的德育教育模式,尤其是要設法激活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潛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別能力,從而能夠依據發自內心的需求自我制定個人的發展目標,自我檢查,自我調節,自我評估,自我激勵。香港公民教育正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 香港政府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自省的能力”,形成學生“能主動參與公民事務,并隨時準備運用他們的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的義務”等公民素養的德育理念。endprint

(二)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在公民教育中應該努力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必然帶來方向的迷離與目的的缺失。個人價值本位主義強調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往往忽視社會的需要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導致個體責任感下降,容易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社會價值本位主義片面強調德育的社會性功能,重整體輕個體,只承認和尊重社會的價值主體地位,輕視大學生個體的價值主體地位,從而抑制了教育者與學生個體的創造性發揮和個性的塑造。因此,大學德育兩大功能的目標在于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也是公民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終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的教育理念,引導公民在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2000 年 9 月,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頒布了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 21 世紀的教育目標是: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在此,彰顯個性與服務于社會、世界在其中實現了兼顧與統一。 2002 年,香港政府教育統籌局還發表了另一份課程改革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 在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核心價值 / 輔助價值、個體價值 / 社會價值兩個維度對香港公民教育的價值觀內容進行了科學籌劃(參見下表)。

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價值取向:既重視社會價值,而且也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間的協調和統一,努力培養香港公民科學處理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

(三)公民教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就是從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人的現實道德發展水平和現實生命需要,最終目標是培養受教育主體的主體性道德素質。”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這一特點,在具體實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學生的經歷、生活事件為中心來設計教育內容,安排教育進程。香港學者認為,對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個生活主題來進行,它們依次是:個人成長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在每個生活主題中都會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為線索來設計公民教育活動就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公民教育課程系統和教學服務。 同時,香港學者認為,根據出現頻率的差異,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分為三類: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會發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發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些事件的不同特點和性質進行靈活設計,從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課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動設計基本理念的示意圖。

以生活事件為中心的香港公民教育

重視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過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強了公民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關聯,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四、香港公民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首先,構建社會全面的“大德育”環境。回歸后的香港非常重視社會性的公民教育,因為公民教育的對象生活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時時刻刻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整個公民教育的宏觀環境中,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大眾傳播媒介決定著公民教育的效果。同時,我們必須調動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組織工作環境、社區環境、同輩群體環境和宗教在內的一切積極因素和手段,營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的環境,保持公民教育在整個大環境中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人們受到良好的環境熏陶。

其次,重視主體文化的同時吸收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多元文化中香港的公民教育對于我國的公民教育很有啟示。首先,要建立、豐富、完善、發展自己的主流價值觀,成為價值觀體系的內核和基準。我國由于社會處于重大轉型期,傳統價值觀受到挑戰,一些核心價值理念受到沖擊。從我國現狀來看,主流價值觀要建立在傳統“國粹”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吸收現代文明和其他地區的優秀文化,并且要取得國民的認同;這個價值觀在表述上要深入人心,在理念上要貼近人性;要有實實在在的推進措施與實施機制。因此,這個主流價值觀的建立不能是偶然的、階段性的、運動式的,而應當是科學的、嚴謹的、可持續推進與實施的。其次,建立一個開放的公民教育體系。研究和了解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區的文化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廣闊胸懷和包容性;對于先進文化以及一些人類共通的價值觀,要積極地吸取吸收。我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在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有價值的文化,促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豐富公民教育的手段和途徑。香港公民教育的方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教育形式上,香港教育具有廣泛的開放性。課內討論,學校鼓勵學生互相詢問問題,交流對某一問題的觀點、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課外活動,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紅玫瑰日、世界環境日等來培養公民價值觀、學習公民知識、養成公民技能。參與社區服務,學生通過履行自己的社區義務來增加學生的活動實踐,更親近地體會到公民價值。

最后,公民價值觀教育應具有完整計劃性,構建形成科學的公民教育體系。我國基礎教育中出現的公民教育即沒有明確的名稱,也沒有形成圍繞核心理念的課程體系,公民教育的部分內容散落于各科教學之中,并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公民教育體系,公民教育的發展遠遠沒有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重視。只有把公民教育課程作為獨立學科納入教育的評價考核體系,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學校、家長與學生的重視。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經確立了我國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公民教育的內容應著眼于以下方面:培養認同、理解、遵守與維護國家憲法意識;培養公民權利和義務意識;培養關心并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培養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介紹國家經濟的主要特征,說明政府、個人、群體和機構在經濟管理和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培養納稅人意識;培養生態意識,等。這樣可以使青少年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富有責任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1] 朱白薇,孟慶順.香港公民教育與文化認同[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2-14.

[2] 張宜海.現階段香港公民教育的重點和難點[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3):165-166.

[3] 高峰,洪棋文.論“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與實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 張鴻燕.簡析回歸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J].現代教育論叢,2007,(8).

[5] 劉紅英.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構——論大學德育功能的實現[J].湖南社會科學,2007,(1).

[6] 張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經驗[J].中國德育,2006,(3).

[7] 郭元君.德育生活化:發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有效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5).

[8]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網站.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 & Iangno=2.

[9] 黃潔華.香港公民教育述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7,(2).

[10] 張海南,祁飛.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70-174.

[11] 胡錦濤.十八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二)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在公民教育中應該努力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必然帶來方向的迷離與目的的缺失。個人價值本位主義強調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往往忽視社會的需要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導致個體責任感下降,容易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社會價值本位主義片面強調德育的社會性功能,重整體輕個體,只承認和尊重社會的價值主體地位,輕視大學生個體的價值主體地位,從而抑制了教育者與學生個體的創造性發揮和個性的塑造。因此,大學德育兩大功能的目標在于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也是公民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終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的教育理念,引導公民在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2000 年 9 月,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頒布了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 21 世紀的教育目標是: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在此,彰顯個性與服務于社會、世界在其中實現了兼顧與統一。 2002 年,香港政府教育統籌局還發表了另一份課程改革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 在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核心價值 / 輔助價值、個體價值 / 社會價值兩個維度對香港公民教育的價值觀內容進行了科學籌劃(參見下表)。

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價值取向:既重視社會價值,而且也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間的協調和統一,努力培養香港公民科學處理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

(三)公民教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就是從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人的現實道德發展水平和現實生命需要,最終目標是培養受教育主體的主體性道德素質。”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這一特點,在具體實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學生的經歷、生活事件為中心來設計教育內容,安排教育進程。香港學者認為,對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個生活主題來進行,它們依次是:個人成長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在每個生活主題中都會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為線索來設計公民教育活動就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公民教育課程系統和教學服務。 同時,香港學者認為,根據出現頻率的差異,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分為三類: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會發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發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些事件的不同特點和性質進行靈活設計,從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課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動設計基本理念的示意圖。

以生活事件為中心的香港公民教育

重視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過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強了公民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關聯,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四、香港公民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首先,構建社會全面的“大德育”環境。回歸后的香港非常重視社會性的公民教育,因為公民教育的對象生活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時時刻刻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整個公民教育的宏觀環境中,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大眾傳播媒介決定著公民教育的效果。同時,我們必須調動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組織工作環境、社區環境、同輩群體環境和宗教在內的一切積極因素和手段,營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的環境,保持公民教育在整個大環境中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人們受到良好的環境熏陶。

其次,重視主體文化的同時吸收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多元文化中香港的公民教育對于我國的公民教育很有啟示。首先,要建立、豐富、完善、發展自己的主流價值觀,成為價值觀體系的內核和基準。我國由于社會處于重大轉型期,傳統價值觀受到挑戰,一些核心價值理念受到沖擊。從我國現狀來看,主流價值觀要建立在傳統“國粹”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吸收現代文明和其他地區的優秀文化,并且要取得國民的認同;這個價值觀在表述上要深入人心,在理念上要貼近人性;要有實實在在的推進措施與實施機制。因此,這個主流價值觀的建立不能是偶然的、階段性的、運動式的,而應當是科學的、嚴謹的、可持續推進與實施的。其次,建立一個開放的公民教育體系。研究和了解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區的文化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廣闊胸懷和包容性;對于先進文化以及一些人類共通的價值觀,要積極地吸取吸收。我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在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有價值的文化,促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豐富公民教育的手段和途徑。香港公民教育的方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教育形式上,香港教育具有廣泛的開放性。課內討論,學校鼓勵學生互相詢問問題,交流對某一問題的觀點、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課外活動,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紅玫瑰日、世界環境日等來培養公民價值觀、學習公民知識、養成公民技能。參與社區服務,學生通過履行自己的社區義務來增加學生的活動實踐,更親近地體會到公民價值。

最后,公民價值觀教育應具有完整計劃性,構建形成科學的公民教育體系。我國基礎教育中出現的公民教育即沒有明確的名稱,也沒有形成圍繞核心理念的課程體系,公民教育的部分內容散落于各科教學之中,并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公民教育體系,公民教育的發展遠遠沒有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重視。只有把公民教育課程作為獨立學科納入教育的評價考核體系,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學校、家長與學生的重視。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經確立了我國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公民教育的內容應著眼于以下方面:培養認同、理解、遵守與維護國家憲法意識;培養公民權利和義務意識;培養關心并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培養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介紹國家經濟的主要特征,說明政府、個人、群體和機構在經濟管理和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培養納稅人意識;培養生態意識,等。這樣可以使青少年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富有責任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1] 朱白薇,孟慶順.香港公民教育與文化認同[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2-14.

[2] 張宜海.現階段香港公民教育的重點和難點[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3):165-166.

[3] 高峰,洪棋文.論“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與實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 張鴻燕.簡析回歸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J].現代教育論叢,2007,(8).

[5] 劉紅英.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構——論大學德育功能的實現[J].湖南社會科學,2007,(1).

[6] 張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經驗[J].中國德育,2006,(3).

[7] 郭元君.德育生活化:發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有效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5).

[8]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網站.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 & Iangno=2.

[9] 黃潔華.香港公民教育述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7,(2).

[10] 張海南,祁飛.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70-174.

[11] 胡錦濤.十八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二)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在公民教育中應該努力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必然帶來方向的迷離與目的的缺失。個人價值本位主義強調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往往忽視社會的需要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導致個體責任感下降,容易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社會價值本位主義片面強調德育的社會性功能,重整體輕個體,只承認和尊重社會的價值主體地位,輕視大學生個體的價值主體地位,從而抑制了教育者與學生個體的創造性發揮和個性的塑造。因此,大學德育兩大功能的目標在于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也是公民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終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的教育理念,引導公民在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2000 年 9 月,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頒布了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 21 世紀的教育目標是: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在此,彰顯個性與服務于社會、世界在其中實現了兼顧與統一。 2002 年,香港政府教育統籌局還發表了另一份課程改革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 在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核心價值 / 輔助價值、個體價值 / 社會價值兩個維度對香港公民教育的價值觀內容進行了科學籌劃(參見下表)。

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價值取向:既重視社會價值,而且也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間的協調和統一,努力培養香港公民科學處理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

(三)公民教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就是從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人的現實道德發展水平和現實生命需要,最終目標是培養受教育主體的主體性道德素質。”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這一特點,在具體實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學生的經歷、生活事件為中心來設計教育內容,安排教育進程。香港學者認為,對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個生活主題來進行,它們依次是:個人成長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在每個生活主題中都會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為線索來設計公民教育活動就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公民教育課程系統和教學服務。 同時,香港學者認為,根據出現頻率的差異,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分為三類: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會發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發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些事件的不同特點和性質進行靈活設計,從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課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動設計基本理念的示意圖。

以生活事件為中心的香港公民教育

重視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過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強了公民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關聯,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四、香港公民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首先,構建社會全面的“大德育”環境。回歸后的香港非常重視社會性的公民教育,因為公民教育的對象生活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時時刻刻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整個公民教育的宏觀環境中,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大眾傳播媒介決定著公民教育的效果。同時,我們必須調動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組織工作環境、社區環境、同輩群體環境和宗教在內的一切積極因素和手段,營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的環境,保持公民教育在整個大環境中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人們受到良好的環境熏陶。

其次,重視主體文化的同時吸收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多元文化中香港的公民教育對于我國的公民教育很有啟示。首先,要建立、豐富、完善、發展自己的主流價值觀,成為價值觀體系的內核和基準。我國由于社會處于重大轉型期,傳統價值觀受到挑戰,一些核心價值理念受到沖擊。從我國現狀來看,主流價值觀要建立在傳統“國粹”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吸收現代文明和其他地區的優秀文化,并且要取得國民的認同;這個價值觀在表述上要深入人心,在理念上要貼近人性;要有實實在在的推進措施與實施機制。因此,這個主流價值觀的建立不能是偶然的、階段性的、運動式的,而應當是科學的、嚴謹的、可持續推進與實施的。其次,建立一個開放的公民教育體系。研究和了解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區的文化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廣闊胸懷和包容性;對于先進文化以及一些人類共通的價值觀,要積極地吸取吸收。我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在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有價值的文化,促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豐富公民教育的手段和途徑。香港公民教育的方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教育形式上,香港教育具有廣泛的開放性。課內討論,學校鼓勵學生互相詢問問題,交流對某一問題的觀點、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課外活動,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紅玫瑰日、世界環境日等來培養公民價值觀、學習公民知識、養成公民技能。參與社區服務,學生通過履行自己的社區義務來增加學生的活動實踐,更親近地體會到公民價值。

最后,公民價值觀教育應具有完整計劃性,構建形成科學的公民教育體系。我國基礎教育中出現的公民教育即沒有明確的名稱,也沒有形成圍繞核心理念的課程體系,公民教育的部分內容散落于各科教學之中,并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公民教育體系,公民教育的發展遠遠沒有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重視。只有把公民教育課程作為獨立學科納入教育的評價考核體系,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學校、家長與學生的重視。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經確立了我國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公民教育的內容應著眼于以下方面:培養認同、理解、遵守與維護國家憲法意識;培養公民權利和義務意識;培養關心并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培養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介紹國家經濟的主要特征,說明政府、個人、群體和機構在經濟管理和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培養納稅人意識;培養生態意識,等。這樣可以使青少年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富有責任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1] 朱白薇,孟慶順.香港公民教育與文化認同[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2-14.

[2] 張宜海.現階段香港公民教育的重點和難點[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3):165-166.

[3] 高峰,洪棋文.論“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與實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 張鴻燕.簡析回歸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J].現代教育論叢,2007,(8).

[5] 劉紅英.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構——論大學德育功能的實現[J].湖南社會科學,2007,(1).

[6] 張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經驗[J].中國德育,2006,(3).

[7] 郭元君.德育生活化:發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有效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5).

[8]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網站.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 & Iangno=2.

[9] 黃潔華.香港公民教育述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7,(2).

[10] 張海南,祁飛.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70-174.

[11] 胡錦濤.十八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在线人妻熟妇| 久久青草视频| 亚洲不卡影院| 伊人色天堂|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婷婷亚洲最大|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a级毛片在线免费|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婷婷色狠狠干|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伊人色在线视频| 成年A级毛片|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AV老司机AV天堂| 色婷婷成人| 亚洲一级色| 成人在线天堂|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1亚洲精选|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亚洲熟女偷拍|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中国毛片网| 国产精品微拍|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黄网在线|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欧美狠狠干|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亚洲成年人片| 久久a级片|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亚洲永久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欧美色99|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午夜小视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