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峰+李延林
[摘 要] 對香港《譯叢》這一份成功將中國文化翻譯傳播到西方的英文雜志進行個案研究。指出它41年的文化外傳歷程凸顯了一種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模式:兼收并蓄、適合國外讀者需要的譯介選材;具備多重文化身份的中外譯者群體;受眾意識關照下的文化翻譯與詮釋策略;國際視野下的獨立運營與多渠道出版發行舉措。《譯叢》的成功案例對于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宏偉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 香港《譯叢》雜志 翻譯出版 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6-0088-05
Renditions in Hong Kong and Its Translation-publ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Ge Wenfeng Li Yan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Abstract] Renditions is an English magazine in Hong Kong,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translating and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it develops a typical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es“going-out”:extensive and non-ideological translation selection,Chinese-western translators with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accepter-oriented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tactics,international and dependent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Therefore,this is of great enlightening and reference to the magnificent Chinese culture “Going-out” policy.
[Key words] Renditions (Hong Kong)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Chinese Culture“Going-out”
苦心經營半個世紀之久(1951—2001)的《中國文學》雜志(外文版)及其《熊貓叢書》早已停辦。《大中華文庫》(漢外對照)工程(1995—)已經譯介圖書100余部。遺憾的是,“這些典型的對外翻譯傳播雜志和叢書,除極小的一部分外,并沒有促使中國文化切實有效地‘走出去”[1]。那么,翻譯出版這一條“中國文化‘走出去”宏偉戰略實施的必由之路究竟應該如何走?
在香港,卻有一份漢英翻譯雜志,通過主辦期刊、發行圖書,成功探索出一種中國文化“走出去”模式,它就是《譯叢》(Renditions)。
1 向世界譯介中國:《譯叢》傳播中國文化40年
1970年代,在香港“中文運動”爭取中國語言文化合法地位的呼聲中,1973年《譯叢》雜志在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中國與西方”為宗旨的香港中文大學創刊,由該校翻譯研究中心主辦?!蹲g叢》定位于“雅俗共賞”的純粹文化品格?!栋l刊詞》稱“《譯叢》致力于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文化,滿足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以中國的視域向其提供原始素材”[2],以達到弘揚中國文化,搭建西方讀者閱讀中國文化之橋,裨其體味文化翻譯藝術魅力的創刊目標。每期期刊(半年刊)15萬字,從未脫刊。截至2014年,共出82期(含14冊合刊,計28期),涵蓋中國古今2000多年的文化——尤其是文學領域。在西方,大眾讀者將其視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門戶,專家學者則認為它是一個追求卓越的中國文學翻譯研究學術陣地?!蹲g叢》期刊以上乘的刊文質量在國際社會贏得了良好聲譽,被華盛頓、倫敦等地的著名圖書館長期訂購、收藏,“部分譯作被國外大學選為教材,被譽為‘洞察中國文學的窗口”[3]。英美等國的權威文學選集,如“企鵝叢書”與《哥倫比亞現代文學選集》都有其譯作入選。
《譯叢》雜志社分別從1976、1986年開始,出版《〈譯叢〉叢書》(Renditions Books)與《〈譯叢〉文庫》(Renditions Paperbacks)系列圖書,至今已經不定期出版41部。每部的海外發行量均在2000冊以上,就中國文化翻譯圖書而言,是很不錯的外國銷售量。有學者分析英語世界(1970—2013)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圖書的影響力,前114部作品中(59家出版機構)有5部《譯叢》圖書上榜。它們彌合了文化差異,成功進入英語讀者的閱讀視野,也為“莫言、王安憶、韓少功等人獲得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起到了關鍵的窗口作用”[4]。
41年間,《譯叢》雜志社發行的區區82期期刊、41部圖書,其海外影響緣何如此深遠?它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模式有何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筆者擬作一次系統的梳理與考察。
2 推介什么:《譯叢》辦刊欄目、專號與圖書選材
香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樞紐,其特殊的歷史淵源與地理環境賦予《譯叢》出版人“文化自覺”意識,這直接影響著《譯叢》的選材。《譯叢》同仁對中國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及發展趨向”[5]。所以,他們懂得如何選材才能構建起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譯叢》的譯介選材風格始終如一,“即使對比1997年香港回歸前后,也不覺得它有‘激烈、動蕩之感”[6]。endprint
我們可以從《譯叢》辦刊欄目(含特輯)、專號與圖書選材中洞悉它推介的內容(表1)。
表1 《譯叢》文章體裁分類統計表(1973—2013)
《譯叢》期刊有常規欄目與專號,輔以少量特輯。相對穩定的欄目有《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雜論》,主要是文學譯文發表的園地。從春秋時期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北島的《你在雨中等著我》,從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到莫言的《養貓專業戶》,從元代關漢卿的《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到曹禺的《雷雨》,從西晉李密的《陳情表》到冰心的《小橘燈》,全部為歷代中國文學的精華篇章,涉及中國古今600多位文化、文學名人?!峨s論》專欄涉及“專論”“紀事”“民間文學”“史料”與“雜俎”等體裁,每一期主題較為集中,如《紅樓夢》、《詩經》、中國書畫的賞析解讀,均聚焦于中國經典,間或闡釋英譯的原則與方法,旨在成功傳譯中國文化的精髓。專號(Special Issue)是《譯叢》期刊的一大特色,共推出42期,計29冊(含26期合刊)?!靶≌f專號”共8期6冊,含“古典小說”“通俗小說”“中國科幻小說”等;“詩文專號”共8期4冊,如“曲子詞”“詩與詩學”“古典散文”“古代書信”;“地區專號”共7期4冊,分別為“香港”“當代臺灣文學”、“90年代的香港”與“香港散文”;“年代專號”共6期5冊,主要為“中國當代文學”“20世紀回憶錄”“知青”“鄉村文學與‘大躍進”“明清文學的暴力”;“人物專號”共5期4冊,即“張愛玲”“王昭君”“胡風、秦兆陽與高爾泰”“楊絳”;“藝術專號”共3期3冊,為“戲劇”“藝術”“中國電影”;“女性專號”共3期2冊,包括“當代女性作家”與“中國傳統女性”。另外,2000年的合刊為“國人的西方印象”專號。期刊出過7次“特輯”(Special Section),分別為“魯迅”“冰心”“新加坡漢詩”“香港新詩”“臺灣新詩”“香港古詩”與“‘七零年代”。這些特輯以占當期半數以上的篇幅集中譯介某一主題的文化、文學,內容緊湊,重點突出。
“《譯叢》叢書”輻射詩歌、歷史、文集與散文等領域,尤其重視古典詩詞,共出圖書5部,如《無韻之樂:中國古詞》(1980)、《金色年華五季:一位田園詩人》(1980)、《二十五位唐代詩人》(1984)、《詩中的手足情:漢詩與詩學》(1985)及《中國古詞銀庫》(2003)。文學選集也是推介重點,有《老舍與陳若曦合集》(1980)、《中國通俗小說集》(1984)、《新中文創作選集》(1984)與《20世紀香港文學選集》(2008)。叢書中有3部中國歷史譯著:《翻譯往事:華夏簡史》(1982)、《史記》(1993)與《摩登時代:啟蒙簡史》(1996)。另有《唐宋八大家》(1979)與《古今散文》(1999)兩部散文譯作?!丁醋g叢〉文庫》是《〈譯叢〉叢書》的姊妹系列,分屬5個不同的主題?!爱敶≌f”的11部譯著重點推介了黃春明、王安憶、張愛玲、張抗抗、劉索拉、遇羅錦、劉心武、莫言、韓少功等兩岸三地的當代小說家?!跋愀畚膶W”的5部著作集中介紹了劉以鬯、西西(張彥)、吳丹等7位現當代作家作品?!艾F代詩歌”4部譯集的作者分別是卞之琳、楊煉、舒婷與顧城?!肮诺湮膶W”4部圖書介紹的是古詩詞選譯、《杜甫入門》和李漁的劇作?!芭宰骷摇钡?部作品譯介了五四時期與當代香港、臺灣的女性文學。
由此可見,《譯叢》的取材呈現三大特點。第一,古代與現當代并重,突出近世文化、文學。例如,《譯叢》譯介小說362篇(部),古代與現當代小說分別為62、300篇(部)。尤其是《譯叢》圖書的“古典部分選材較有系統,品種雖不多,卻很精致”[7]。第二,“兩岸三地”的作品均有選用,重視港臺的推介。在300篇(部)現當代小說中,大陸、香港與臺灣分別有91、87、65篇(部)。第三,堅守獨立的文化風格,堅持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調和持中”精神。《譯叢》的非官方基礎與純學術取向。這適合國外的閱讀市場,也是《譯叢》成功的原因之一。而式微的《中國文學》雜志恰恰“取材多是政治色彩濃厚的官方文學,……它的影響力自然就無法和《譯叢》相比”[8]。
3 誰來著譯:《譯叢》譯者與撰稿人群體
歷任主編、編輯顧問與編委會成員既是《譯叢》雜志稿件的把關人員,又是《譯叢》的主要譯者兼撰稿人群體。他們學貫中西,國學與西學修養深厚,中英文著譯能力嫻熟,海內外求學、任職經歷使他們具備多重文化身份(見表2)。在中外文化的雙重滋養下,《譯叢》的著、譯隊伍成為會通古今、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使者。
表2 《譯叢》歷任主編概況統計表
其中,喬志高(又名高克毅,1912—2008)與宋淇(又名林以亮,1919—1996)是《譯叢》雜志的創刊人,也是第一、二任主編。喬志高主編雜志近10年,早年專攻新聞與國際關系專業,擅長文學翻譯。高譯美國文學經典數部,贏得了翻譯界的高度評價。他為《譯叢》翻譯、撰寫文稿12篇,涉及語言、文學、歷史等內容。宋淇是香港翻譯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他在并舉各類文化體裁的同時,竭力推廣詩歌的傳播,主編了《譯叢》圖書《無韻之樂:中國古詞》(1980)。閔福德(John Minford,1954—)是英籍漢學家,他翻譯的《孫子兵法》在西方最受歡迎,其與岳父、英國著名漢學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合譯的《紅樓夢》最具影響力??谆垅?955—)主編《譯叢》長達20年,期間,期刊“重磅推出專號和特輯,規模極大程度地接近了文學選集的編輯”[9]。孔慧怡身體力行地進行翻譯實踐,《譯叢》期刊刊登她的譯文、來稿近70篇。她的11部文學譯著占《譯叢》圖書的1/4強,多為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她關注被邊緣化的女性文人群體,意在重寫女性文學史。2007年7月,王宏志(1956—)接任第五任主編,他是著名翻譯與文化研究學者,專著與論文成果豐碩。
編輯顧問與編委會是《譯叢》傳播中國文化的主干力量。這些編譯人員一般保持在25—30人,海內外人數相當,且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國內主要有黎翠珍(Jane Lai)、賴恬昌(T.C.Lai)、黃國斌(Kuo-Pin Huang)、余光中(Kwang-chung Yu)、劉紹銘(Joseph Lau)、張佩瑤(Martha Cheung)等學者、詩人、藝術家兼翻譯家。他們的專業知識結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集中在歷史、文學、藝術、文化等領域。國外的編委成員和顧問多是耳熟能詳的漢學家、翻譯家。例如,英國漢學家卜立德(David Pollard)以英譯中國古典散文的“渾然天成”而聞名。澳大利亞漢學家、翻譯家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極大地引導了海外漢學界的中國文學研究與翻譯潮流。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唐詩研究與翻譯是美國漢學界的權威。還有很多成功英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漢語文學作品的西方翻譯名家成為《譯叢》的重要撰稿人,如高行健《靈山》的澳大利亞譯者梅布爾·李(Mabel Lee)和莫言《生死疲勞》的美國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數十年來一直以《譯叢》為渠道,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文學。endprint
《譯叢》也大量吸收世界各地撰稿人的稿件,形成了一支400人左右集編、譯、寫于一體的版權人群體。他們作為《譯叢》的著譯主體,構建了一個跨學科、國際化與公正的文化交流平臺。各專業的中西譯者、撰稿人的參與,研究與翻譯同步進行,保證了《譯叢》通俗性與學術性共存,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西方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且,中外學者使《譯叢》具有專業性、嚴肅性與權威性,出身新聞界的第一、二任主編及英美文學界的撰稿者則使雜志具備普適性、通俗性與可讀性。
4 如何譯介:《譯叢》的翻譯與詮釋策略
“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的出版方針,決定了《譯叢》的翻譯與詮釋策略始終以外國讀者的接受為第一要義,亦即所謂譯介的受眾意識。依據讀者接受能力與文化交融程度而采取靈活的譯介策略,是《譯叢》的成功經驗之一。
4.1 歸化、異化翻譯方法相得益彰:小說《海上花列傳》的翻譯
小說因其趣味性與娛樂性成為主要選材。自然地,譯文的可讀、流暢與否成為讀者能否接受的關鍵?!蹲g叢》的小說翻譯結合了歸化與異化的方法:悉心淡化原作過多的“異國情調”,以方便讀者的理解與認同;大量保留原作的陌生感與異質性,以滿足讀者對原汁原味的中國敘事的期待。張愛玲的《海上花列傳》譯文便是典型個案。
《海上花列傳》是最著名的吳語小說,以晚清上海的妓女生活為主線,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百態。譯者首先刪除了原作自序、例言和跋。身為小說家,張愛玲認為,這些內容既沖淡了原作的品質,又妨礙了讀者的閱讀?!白玖拥啬7隆都t樓夢》,卻無它的韻味與新意?!钔鈬x者生厭,不忍卒讀。我關注其海外接受,故而斗膽將其漏譯”[10]。譯者大刀闊斧的刪節巧妙地隱去了中國傳統章回體小說冗長的“楔子”,契合西方現代小說的可讀性模式,是歸化譯介策略。原作的對話場面很多,是人物個性最直接的體現,語氣情感與聲音形式的傳達依賴于譯者恰當的翻譯手法。趙樸齋、張小村二人與青樓女子的戲謔對話真切地譯為:
Seeing Hamlet, she (a middle-aged maid) also said,“Ah-yo, its Mr. Chang! We thought you were never coming. So you do have a conscience!”“Pei!”Second Wong made a spitting noise,“If he has a conscience,dogs dont eat shit.”“I came and still Im told I have no conscience,” Hamlet said smiling,“Then starting from tomorrow,Ill never come again!”“You wouldnt dare!” Second Wong said smiling[10].
在此,張愛玲采用了忠實翻譯的異化策略,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原文的對話文體與說話人的語氣。譯文保留了漢語的語氣詞,如“啊喲”“呸”,生動又真切。甚至原文的漢語句式和表達方式也進行了迭譯,如“人要有仔良心,是狗也勿吃仔屎哉!”“從明朝起勿來哉!”這樣的譯文傳譯了口語風格、傳播了原語文化,更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對于人名,譯者又傾向于歸化,將“張小村”譯為“Hamlet Chang”、“王阿二”譯為“Second Wong”,較之傳統的中國人名音譯,這能傳遞更多的文化內涵。“(張)愛玲的譯法是字眼扣得準,行文流暢,絕不采用英美俚語,以免造成化華為夷的印象”[11]。主編宋淇如是評論也申明了《譯叢》小說翻譯避免較多深層次歸化的主張,合理地在歸化與異化之間選擇,互為補充,在斡旋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傳播中國文化、文學特質。
4.2 副文本的文化詮釋功能:獨特的編譯體例
“副文本”指除主體文本之外、“在作品與讀者之間協調、展示正文本的一切語言、非語言的材料”[12]。圖書中的扉頁、題記、序、引言、跋、插圖、注釋、致謝等均為副文本的主要內容?!蹲g叢》編譯體例的獨特之處在于利用副文本為讀者傳遞、詮釋中國文化,其輔助性、協調性不容忽視?!白g作的副文本更易于被讀者所理解、認可,會對讀者的文本接受產生很大影響”[13]。
41部《譯叢》圖書都有《譯序》或《譯例言》。編譯者直陳某部譯著的譯介觀念,這些文字或是簡介圖書的出版動機、主要內容,或是闡明其中的文化翻譯障礙、理解難點,或是分析文化背景、文體特征,或是說明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讀者接受語境。在讀者真正閱讀文本之前,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引導性閱讀輔助手段?;艨怂乖凇抖旁娙腚A》的“譯者引言”中詳述了譯介選材、杜甫生平、杜詩的形式與背景,這有利于“絲毫不諳漢語或知之甚少的海外讀者”理解與學習,達到對“漢語、漢詩和杜甫有一定了解”的文化傳播目的[14]。
《譯叢》封面與內部插圖的設計色彩豐富、內容活潑,與中國文化相映成趣。這賦予讀者最直觀的視覺感受,映射出譯文(本)固有的中國文化形象,引導、促成讀者對譯本的欣賞、理解和接受。《譯叢》期刊的作家專號全部選用作者的彩色照片或素描作為封面,給讀者留下“第一眼”印象。內部插圖多為與內容相關的名家書畫作品。小說譯作多穿插故事敘事的生動素描圖畫,詩歌譯作則配有書法家所題的詩詞全文?!豆沤裆⑽摹泛w作家36位,其中附插圖的有28位之多,既有古代文人蘇軾、袁枚的書法墨寶,又有現代作家梁實秋、楊絳的手跡影印?!斑@在一般學術著作和翻譯作品中并不多見”[15]。
《譯叢》慣于注釋,這是一種有效消解文化障礙、實現文化交流的方法。如《漢詩金庫》共收錄詩歌121首,注釋有105條。另外,《譯叢》附有“來稿人簡歷”(學緣、專業、譯述成績等)與“索引”,方便了讀者的閱讀活動、提高了認知效率。
5 文字之外:《譯叢》的運作、出版與發行endprint
《譯叢》的經費全部來自社會捐助和極少部分的廣告(文化圖書、刊物)收入。香港永隆銀行,這家具有80年歷史的上市金融機構專門成立了“永隆銀行‘中國文化促進基金”,一直資助《譯叢》的運營。此外,“嶺南基金會”出資建設了《譯叢》的信息檢索系統。
中國翻譯研究會會長謝天振呼吁,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須做好兩件事:建立“資助國外優秀翻譯家投身中國文化外譯的專項基金和為中外譯家及學者提供中譯外基地”[16]。對此,《譯叢》早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89年起,雜志社依托“宋淇基金會”實施了“《譯叢》學人”和“《譯叢》榮譽學人”計劃。前者每年邀請一位國際級學者、翻譯家到香港完成一個翻譯項目,并進行翻譯探討。伯頓·華生(Burton Waston)、白芝(Cyril Birch)、卜立德(David Pollard)、馬悅然(Goran Malmqvist)等名家均名列其中。后者邀請國內外成就卓越的翻譯家進行短期訪問,切磋翻譯技法,交換翻譯心得。如以漢譯艾略特《荒原》、惠特曼《草葉集》聞名的趙蘿蕤便是“榮譽學人”的第一任人選。2013年,在“《譯叢》文學翻譯杰出講座”中,葛浩文、卜立德等譯界名人分別進行了英漢文學翻譯研究與實踐的演說,紀念《譯叢》創辦40周年。
《譯叢》探索中國文化的多重對外傳播渠道?!蹲g叢》圖書多是期刊精品刊文的遴選結集,也有先前國外出版、影響深遠的中國典籍的再版?!蹲g叢》期刊是周期性、連續性的大規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載體,內容廣泛,而不定期的系列圖書則是主題高度集中的中國文化翻譯交流媒介。在信息化時代,《譯叢》順應數字出版的潮流,推出“《譯叢》‘光盤版”與“中國文學‘掌上電腦版”,含期刊與圖書24冊、部,以便捷、高效的出版方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三者相輔相成,形成了一股強勁的中國文化對外推介合力。
《譯叢》在香港出版發行的同時,通過海外出版經紀人,尋求與外國主流出版發行機構的合作,實行聯合發行。在澳大利亞最大的中文圖書發行商“中國書店”,《譯叢》設有經銷處,方便海外讀者選購?!蹲g叢》還與英美大型出版社——如美國的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和英國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簽署版權協議,實行多家出版社多地發行的模式。華生英譯的“《譯叢》叢書”《史記》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籍英譯叢書,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不僅解決了中國文化傳播渠道單一、流通不暢的問題,更可以在外國主流出版機構的高度參與下,探索以圖書市場為主要參照的發行形式。
6 結 語
香港《譯叢》雜志成功構建了一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出版平臺,在譯介選材、譯者主體、譯介策略與出版發行運營等方面探索出卓有成效的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傳播模式。這對于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注 釋
[1]謝天振.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個翻譯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1-24
[2]Li Chon-ming. Foreword [J]. Renditions, 1973(1):3
[3]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838
[4]何明星.翻譯?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查[N].中華讀書報,2014-03-05
[5]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C].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478
[6]劉江凱.認同與“延異”: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接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1
[7]蕭乾.香港的翻譯事業[C]//八十自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67
[8]杜十三.中國文學的“小耳朵”:訪《譯叢》雜志主編孔慧怡教授[C]//雞鳴·人語·馬嘯:和生命閑談的三種方式.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146
[9]朱靈慧.編輯的權利話語與文學翻譯期刊出版[J].中國出版,2012(11):52-54
[10]Chang Eileen.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M].Renditions, 1982:95-110
[11]林以亮.翻譯《海上花》[C]//金宏達.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382
[12]Gerard Genette.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13]Tahir-G€黵 aglar Sehnaz. What Textsdont Tell: the Us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C]//Theo-Hermans.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44-60
[14]David Hawkes.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7: ix
[15]劉士聰.介紹一部中國散文經典譯作:兼談David Pollard的漢英翻譯藝術[J].中國翻譯,2005(3):51-56
[16]謝天振.從譯介學視角看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14
(收稿日期:2014-05-07)endprint
《譯叢》的經費全部來自社會捐助和極少部分的廣告(文化圖書、刊物)收入。香港永隆銀行,這家具有80年歷史的上市金融機構專門成立了“永隆銀行‘中國文化促進基金”,一直資助《譯叢》的運營。此外,“嶺南基金會”出資建設了《譯叢》的信息檢索系統。
中國翻譯研究會會長謝天振呼吁,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須做好兩件事:建立“資助國外優秀翻譯家投身中國文化外譯的專項基金和為中外譯家及學者提供中譯外基地”[16]。對此,《譯叢》早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89年起,雜志社依托“宋淇基金會”實施了“《譯叢》學人”和“《譯叢》榮譽學人”計劃。前者每年邀請一位國際級學者、翻譯家到香港完成一個翻譯項目,并進行翻譯探討。伯頓·華生(Burton Waston)、白芝(Cyril Birch)、卜立德(David Pollard)、馬悅然(Goran Malmqvist)等名家均名列其中。后者邀請國內外成就卓越的翻譯家進行短期訪問,切磋翻譯技法,交換翻譯心得。如以漢譯艾略特《荒原》、惠特曼《草葉集》聞名的趙蘿蕤便是“榮譽學人”的第一任人選。2013年,在“《譯叢》文學翻譯杰出講座”中,葛浩文、卜立德等譯界名人分別進行了英漢文學翻譯研究與實踐的演說,紀念《譯叢》創辦40周年。
《譯叢》探索中國文化的多重對外傳播渠道?!蹲g叢》圖書多是期刊精品刊文的遴選結集,也有先前國外出版、影響深遠的中國典籍的再版?!蹲g叢》期刊是周期性、連續性的大規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載體,內容廣泛,而不定期的系列圖書則是主題高度集中的中國文化翻譯交流媒介。在信息化時代,《譯叢》順應數字出版的潮流,推出“《譯叢》‘光盤版”與“中國文學‘掌上電腦版”,含期刊與圖書24冊、部,以便捷、高效的出版方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三者相輔相成,形成了一股強勁的中國文化對外推介合力。
《譯叢》在香港出版發行的同時,通過海外出版經紀人,尋求與外國主流出版發行機構的合作,實行聯合發行。在澳大利亞最大的中文圖書發行商“中國書店”,《譯叢》設有經銷處,方便海外讀者選購?!蹲g叢》還與英美大型出版社——如美國的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和英國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簽署版權協議,實行多家出版社多地發行的模式。華生英譯的“《譯叢》叢書”《史記》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籍英譯叢書,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不僅解決了中國文化傳播渠道單一、流通不暢的問題,更可以在外國主流出版機構的高度參與下,探索以圖書市場為主要參照的發行形式。
6 結 語
香港《譯叢》雜志成功構建了一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出版平臺,在譯介選材、譯者主體、譯介策略與出版發行運營等方面探索出卓有成效的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傳播模式。這對于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注 釋
[1]謝天振.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個翻譯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1-24
[2]Li Chon-ming. Foreword [J]. Renditions, 1973(1):3
[3]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838
[4]何明星.翻譯?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查[N].中華讀書報,2014-03-05
[5]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C].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478
[6]劉江凱.認同與“延異”: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接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1
[7]蕭乾.香港的翻譯事業[C]//八十自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67
[8]杜十三.中國文學的“小耳朵”:訪《譯叢》雜志主編孔慧怡教授[C]//雞鳴·人語·馬嘯:和生命閑談的三種方式.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146
[9]朱靈慧.編輯的權利話語與文學翻譯期刊出版[J].中國出版,2012(11):52-54
[10]Chang Eileen.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M].Renditions, 1982:95-110
[11]林以亮.翻譯《海上花》[C]//金宏達.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382
[12]Gerard Genette.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13]Tahir-G€黵 aglar Sehnaz. What Textsdont Tell: the Us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C]//Theo-Hermans.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44-60
[14]David Hawkes.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7: ix
[15]劉士聰.介紹一部中國散文經典譯作:兼談David Pollard的漢英翻譯藝術[J].中國翻譯,2005(3):51-56
[16]謝天振.從譯介學視角看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14
(收稿日期:2014-05-07)endprint
《譯叢》的經費全部來自社會捐助和極少部分的廣告(文化圖書、刊物)收入。香港永隆銀行,這家具有80年歷史的上市金融機構專門成立了“永隆銀行‘中國文化促進基金”,一直資助《譯叢》的運營。此外,“嶺南基金會”出資建設了《譯叢》的信息檢索系統。
中國翻譯研究會會長謝天振呼吁,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須做好兩件事:建立“資助國外優秀翻譯家投身中國文化外譯的專項基金和為中外譯家及學者提供中譯外基地”[16]。對此,《譯叢》早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89年起,雜志社依托“宋淇基金會”實施了“《譯叢》學人”和“《譯叢》榮譽學人”計劃。前者每年邀請一位國際級學者、翻譯家到香港完成一個翻譯項目,并進行翻譯探討。伯頓·華生(Burton Waston)、白芝(Cyril Birch)、卜立德(David Pollard)、馬悅然(Goran Malmqvist)等名家均名列其中。后者邀請國內外成就卓越的翻譯家進行短期訪問,切磋翻譯技法,交換翻譯心得。如以漢譯艾略特《荒原》、惠特曼《草葉集》聞名的趙蘿蕤便是“榮譽學人”的第一任人選。2013年,在“《譯叢》文學翻譯杰出講座”中,葛浩文、卜立德等譯界名人分別進行了英漢文學翻譯研究與實踐的演說,紀念《譯叢》創辦40周年。
《譯叢》探索中國文化的多重對外傳播渠道?!蹲g叢》圖書多是期刊精品刊文的遴選結集,也有先前國外出版、影響深遠的中國典籍的再版?!蹲g叢》期刊是周期性、連續性的大規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載體,內容廣泛,而不定期的系列圖書則是主題高度集中的中國文化翻譯交流媒介。在信息化時代,《譯叢》順應數字出版的潮流,推出“《譯叢》‘光盤版”與“中國文學‘掌上電腦版”,含期刊與圖書24冊、部,以便捷、高效的出版方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三者相輔相成,形成了一股強勁的中國文化對外推介合力。
《譯叢》在香港出版發行的同時,通過海外出版經紀人,尋求與外國主流出版發行機構的合作,實行聯合發行。在澳大利亞最大的中文圖書發行商“中國書店”,《譯叢》設有經銷處,方便海外讀者選購?!蹲g叢》還與英美大型出版社——如美國的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和英國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簽署版權協議,實行多家出版社多地發行的模式。華生英譯的“《譯叢》叢書”《史記》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籍英譯叢書,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不僅解決了中國文化傳播渠道單一、流通不暢的問題,更可以在外國主流出版機構的高度參與下,探索以圖書市場為主要參照的發行形式。
6 結 語
香港《譯叢》雜志成功構建了一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出版平臺,在譯介選材、譯者主體、譯介策略與出版發行運營等方面探索出卓有成效的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傳播模式。這對于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注 釋
[1]謝天振.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個翻譯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1-24
[2]Li Chon-ming. Foreword [J]. Renditions, 1973(1):3
[3]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838
[4]何明星.翻譯?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查[N].中華讀書報,2014-03-05
[5]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C].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478
[6]劉江凱.認同與“延異”: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接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1
[7]蕭乾.香港的翻譯事業[C]//八十自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67
[8]杜十三.中國文學的“小耳朵”:訪《譯叢》雜志主編孔慧怡教授[C]//雞鳴·人語·馬嘯:和生命閑談的三種方式.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146
[9]朱靈慧.編輯的權利話語與文學翻譯期刊出版[J].中國出版,2012(11):52-54
[10]Chang Eileen.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M].Renditions, 1982:95-110
[11]林以亮.翻譯《海上花》[C]//金宏達.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382
[12]Gerard Genette.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13]Tahir-G€黵 aglar Sehnaz. What Textsdont Tell: the Us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C]//Theo-Hermans.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44-60
[14]David Hawkes.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7: ix
[15]劉士聰.介紹一部中國散文經典譯作:兼談David Pollard的漢英翻譯藝術[J].中國翻譯,2005(3):51-56
[16]謝天振.從譯介學視角看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14
(收稿日期:2014-0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