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明
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我國的反腐敗工作進入關鍵轉折期所召開的一次關鍵的會議。歷史將證明,這次會議會對我國能否真正實現反腐敗的轉折,進而為我國最終取得反腐敗勝利起到關鍵的作用。本次會議主要有這樣四個方面的新精神,包括實現了反腐敗政治決心的徹底化;推動實施反腐敗體制機制的改革;在作風建設、懲治和預防等各主要工作上(簡稱“三項工作”)繼續加大力度;探索并努力破解監督監督者難題等。其中,最重要的應當是實現了反腐敗政治決心的徹底化。本文首先對其他三個方面的新精神進行一下扼要的介紹,然后再重點介紹和分析反腐敗政治決心上的徹底化。
一、推行反腐敗體制機制改革。無論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還是在王岐山書記的工作報告中,都強調了推動反腐敗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性。具體的改革部署是在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做出的,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決定將予以貫徹執行。反腐敗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點工作有二。一是加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問責力度。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在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中將由“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三次全會進一步明確,“各級黨委(黨組)特別是主要領導不抓黨風廉政建設就是嚴重失職”,并要開始“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責任追究是責任制的“綱”,只有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特別是能追究對黨風廉政建設負統一、全面領導責任的各級黨委(黨組)以及主要負責人的責任,責任制才能落到實處。可以預見,2014年通過啟動追究責任機制,將會真正激活責任制,從而形成省和省以下地方各級緊跟中央步伐,全國齊動員,全面向腐敗開戰的壯觀局面。二是推動實施紀檢體制改革。通過“制定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意見”,使三中全會的相關改革精神得到及早貫徹和落實。反腐敗體制機制,特別是反腐敗機構體制,是制約我國反腐敗工作的主要因素,或者說是我國反腐敗工作的“短板”或“瓶頸”。改革的方向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強調的,“保證各級紀委監督權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這項改革不僅對于反腐敗至關重要,就是對于實現我國權力結構體系的科學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具有突破性意義。
二、在各主要工作上繼續加大力度。作風建設、懲治和預防是新的懲防體系建設五年規劃中明確了的反腐敗三項重點工作。中共十八大之后一年來,特別是在作風建設和懲治工作上,都“開了個好頭”,“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積極評價”。三次全會決定在這三項工作上都將繼續加大力度。在作風建設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著重強調了“公私分明”這個基本原則。盡管這是個老原則,但多年來已經被淡忘了,公私不分、公為私用的腐敗行為更是對這個原則的肆意踐踏。把這個基本原則重新確立為底線或基本界線,仍然具有堅實的科學依據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對于黨的干部,可以要求得更高一些,例如“大公無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但“公私分明”是不能逾越的底線或高壓線。黨的干部為人民做出了貢獻甚至是較大的貢獻,應當得到合理的報酬和較大的榮譽,但絕對不能公私混淆、渾水摸魚、假公濟私。在懲治預防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首次使用“零容忍”,強調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繼續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在預防方面,在加強權力監督、干部管理、廉政教育以及加大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執行等方面都有明確的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著重強調要通過實現紀律的硬約束和制度的剛性化,來強化權力監督;通過在改革舉措中實施同步預防來提早“堵塞一切可能出現的腐敗漏洞”,這些精神對于有效預防腐敗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探索解決監督監督者難題。十八屆三次全會提出要通過“創新組織制度”,通過加強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甚至通過把紀檢監察機關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宏觀設計,通過“探索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來強化對于紀檢監察機關和干部的監督。中共十八大以來,新的中央紀委領導十分重視對于紀檢監察機關和紀檢監察干部的監督工作。王岐山書記多次講到“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并在監督派駐紀檢監察機構領導,監督巡視組組長和巡視干部以及其他紀檢監察干部上,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做了許多工作,約談制、問責制以及細化辦案紀律和辦案程序等制度化工作都令人耳目一新,也大都行之有效。開通中央紀委網站并切實加大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和力度,首次公開通報紀檢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件也都產生了相當積極的效果。然而,監督監督者的難題并未完全解決。老實說,一直以來,基于傳統的單向監督思維,對于監督者的監督是相當缺乏的,甚至是空白的。而實踐表明,這項工作是相當基礎性的和重要的。如果沒有有力的、充分的對監督者的監督,不能確保作為監督者的反腐敗機構的廉潔,不僅反腐敗不可能取得進展,還會從根本上摧毀人們對于反腐敗的信心。希望隨后能有更多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出臺,早日破解監督監督者的難題。
四、反腐敗政治決心的徹底化。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首次明確宣示,要“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這當然是反腐敗政治決心的表達。但如何來評價這個決心呢?這個決心的實質或基本特征是什么呢?什么叫“進行到底”?與以往的反腐敗決心相比,新的決心當然是很大、更大、前所未有,但很大、更大、前所未有以及任何類似的詞匯都不足以準確表征新決心的實質。新決心及其宣示的最大特點或本質特征只有一個,那就是:實現了反腐敗政治決心的徹底化。或者說,這個新決心才是真正徹底的反腐敗政治決心。
在我國整個新時期反腐敗歷史上、在整個新中國反腐敗歷史上乃至在整個中華文明的反腐敗歷史上,敢于公開宣示這一徹底的反腐敗決心,當之無愧地屬于第一次。也就是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三次全會的講話中首次實現了反腐敗政治決心的徹底化。歷代封建統治者以及充滿封建性的國民黨統治者,決定了他們根本不可能跳出腐敗的歷史周期率,盡管出于維護家天下統治的需要,他們有時也會產生出較為強烈的反腐敗動機,但根本不敢提出并展示如此徹底的反腐敗決心。新中國前30年,由于腐敗比較輕微以及其他各種原因,我們也沒有能夠提出這樣徹底的決心。進入新時期以來,盡管所有領導人都顯示出了堅定的反腐敗政治決心,但由于總是把反腐敗置于發展、改革、穩定等中心工作的配角位置,這相當于是把反腐敗作為保障中心工作的“權宜之計”,因此,也一直沒有能夠提出如此徹底的反腐敗決心。在過去30多年的反腐敗歷程中,所展示出來的反腐敗決心要么是不徹底的,例如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要么是偏離了目標本身,例如把建立和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作為反腐敗目標。
回顧這個反腐敗政治決心的徹底化過程,應該說是經歷了中共十八大之后的一年時間。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廉潔政治”。這是我國首個徹底的反腐敗目標。在這個終極目標的引領下,十八大之后一年來,反腐敗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反腐敗工作從中心工作配角的定位中解放了出來并獲得了獨立的地位,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戰略得到重大調整并初步實現了反腐敗戰略的科學化,新領導人反腐敗決心顯著加大并開始“從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上帶下”。通過一年的工作,人民群眾看到了向好的變化和有可能戰勝腐敗的希望。在此基礎上,在三次全會上,最終實現了反腐敗政治決心的徹底化。應當說,只有短短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前人從未敢想或從未實際達到的徹底化進程,真的是始所未料和難能可貴。
歷史將會證明,此次反腐敗政治決心徹底化的時機極為關鍵。眾所周知,中共十八大之后所啟動的新反腐敗進程是在何種形勢下開始的——我們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反腐敗形勢,而且是持續嚴峻了30多年之下的總態勢,而且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恐怕是唯一僅存的反腐敗機遇期。古今中外反腐敗實踐表明,反腐敗在和腐敗的較量中,永遠不會存在雙贏格局,而必定是零和游戲。因此,要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建設廉潔政治的目標,徹底的反腐敗政治決心當是反腐敗的第一“生產力”。十八大之后的第一個年頭,2013年,是第一個關鍵年。不少人把這一年稱之為轉折年,這也未嘗不可。但轉折能否真的完成,一定要看接下來的第二個關鍵年,即2014年。毫無疑問,真正的、嚴峻的反腐敗考驗將會在這一年來到。如果繼續選擇過去的、隨時準備向腐敗勢力妥協的、“鴕鳥”式的反腐敗政治決心,將注定在這場你死我活的考驗面前吃敗仗。一旦吃了敗仗,新的反腐敗努力將一蹶不振甚至一敗涂地。正是在第二個關鍵年開始之際,在這個千鈞一發、極其關鍵的時刻,領導人展示出了徹底化的反腐敗決心:堅決將反腐敗進行到底!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從某種程度上看,反腐敗和腐敗兩種力量都在觀望。這個徹底的決心必將成為鼓舞所有反腐敗力量,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反腐敗信心的核武器;同時也必定變成摧毀一切腐敗勢力試圖頑抗、心存僥幸的核武器。只要能通過2014年的考驗,就一定會完成反腐敗局面的根本轉折,并有望為在三五年時間內實現反腐敗局面的根本改觀,為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反腐敗的最終成功奠定堅實基礎。讓我們以領導人徹底的反腐敗政治決心為依托,滿懷信心地迎接并通過2014年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