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疇鏞
四化同步是浙江轉型發展的戰略途徑
陳疇鏞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四化同步”發展是“十三五”時期浙江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的戰略選擇,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兩富”、“兩美”現代化浙江的關鍵途徑。
“四化同步”發展的核心是協調發展、相互促進。通過把工業化的速度、信息化的程度、城鎮化的質量和農業現代化的效率統籌協調起來,從而促進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任兩化之間的關系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而這兩兩之間六對關系中又以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最為關鍵。可以圖1表示。

圖1 四化同步發展的相互關系
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工業化的產物,反過來又通過與工業化融合,帶動工業化發展。一方面,工業革命不僅催生了信息技術的萌芽,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資金積累和市場環境,工業化發展也會刺激各產業對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和服務的需求,從而支撐整個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實現工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顯著提升了傳統工業水平,并衍生出大量新興業態,推動工業化深入發展。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依托。一方面,產業是城鎮發展的基礎,工業化實現勞動力和資本在地域空間的聚集,為城鎮化帶來稅收、資本、就業崗位和物質文化產品,使城鎮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城鎮是制造業和其他非農產業發展的主要場所和載體,城鎮化帶來人口集聚,為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集聚和商品交易等創造平臺和市場,拉動工業化的需求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都是農村、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城鎮化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并促進農業生產向多樣化、高品質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方向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撐,城鎮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但僅僅依靠城鎮化,忽視農業現代化,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導致農業萎縮和引發“城市病”。
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促進。工業化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促使農業生產逐步走向集約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現代化生產資料,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和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逐漸從農業部門流向非農業部門,成為工業化的勞動力支撐,同時農業現代化可為工業化提供糧食等豐富的原材料支撐,支撐工業化發展。
信息化和城鎮化的相互促進。信息化促進了城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改變了居民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實現城市管理和運行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資源流動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城鎮化是信息化的空間載體,能夠為信息化創造市場需求,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源動力。
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促進。信息化促進農業生產智能化、農產品營銷網絡化,實現生產預警和應急視頻指揮,改造傳統農業管理方式,提升農民素質,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促進了信息化需求,推動信息化在農業領域更廣泛的應用。
做大做強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涉及農業、工業等產業的多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粘合劑和助推器。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對加快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出了明確意見。“十三五”時期,一是要以浙江具有比較優勢的互聯網新興服務業為龍頭,融合帶動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二是強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積極開展研發設計服務,加強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發展現代銷售體系,增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能力,加快推進浙江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三是以生產性服務業帶動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支持農業生產動態監測等信息技術服務創新和應用,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完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
著力促進信息消費。信息消費是當今世界各國重點培育的新興消費熱點和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新引擎”。浙江信息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達,新興產業發展環境優越,信息消費發展迅猛。2014年上半年,浙江信息消費規模已達到1475億元,同比增長23%,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0.9個百分點,信息消費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十三五”時期,一是要完善信息消費基礎條件,落實國家“寬帶中國”戰略要求,全面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改造,推進下一代互聯網部署應用,促進三網融合推廣,進一步推進無線城市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地區的光纖到戶覆蓋,提高全省光纖寬帶用戶普及率。二是加快培育信息消費需求,加快發展移動購物、網絡視頻、社交網絡、數字電視、手機閱讀等信息服務,促進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平板電腦等新型信息消費終端的普及,推動居民信息消費產品升級換代。三是增強信息消費供給能力,把握新型信息消費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趨勢,支持開發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云終端等未來型信息消費產品。啟動大數據應用示范工程,擴大物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產品、云終端等信息消費新熱點。
加快都市區(城市群)建設。浙江當前由縣域經濟向都市區(城市群)經濟轉型的特征十分明顯,杭州、寧波、溫州和金義四個都市區的空間形態越來越清晰,因此,“十三五”時期加快都市區(城市群)建設在推動浙江四化同步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一是要著力增強中心城市功能,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的集聚發展,強化其在金融、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跨區域服務水平,提升產業層級和集聚輻射能力。二是實現產業分工合作協同,要推進中心城市與外圍地區在產業鏈上的垂直分工,在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外圍地區逐步建成一批工業基地和農業基地、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和都市區農業,逐步形成主導產業各具特色的橫向分工。三是推動設施建設的網絡一體化,要將人口、產業、城鎮和交通統籌規劃,加快構筑交通流量較大區域的城際軌道交通,帶動沿線中小城市開發,形成若干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的集聚區域,提升都市區交通便捷化水平。四是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從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布局、醫保聯網結算、環保執法、通信合作、公交一體化等民生服務做起,推動中心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外圍地區延伸。
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四化同步發展、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十三五”時期,一是要以提升民眾幸福感和城市運行效率為目標,構建科學、智能、人本、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在智慧城市基礎網絡建設、產業發展模式、服務應用商業化模式和標準化建設等領域均走在全國前列,將浙江打造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先導和示范區。二是應用驅動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統籌物質、信息和智力資源,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創新應用,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會服務。三是產城聯動促進產業和城鎮化發展水平提升,以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智慧生活服務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構建環境智能監測體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線防控體系,強化網絡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四是建管并重創新智慧城市發展模式,鼓勵建設和運營模式創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投資和運營,促進體制機制的動力與市場主體的活力相結合。
大力發展縣域和農村電子商務。近年來浙江縣域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是推進信息化和擴大消費的新動力、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催化劑”,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業、實現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途徑,也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方向與出路。縣域和農村電子商務將是“十三五”時期浙江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一是要加快培育壯大縣域和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不斷發展壯大第三方涉農電商平臺,積極培育專業化農業電子商務企業和電商創業帶頭人。二是促進縣域和農村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創新,全面拓展浙江農產品網絡零售市場,引導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穩步開展“特色館”、產業帶建設,積極引導品牌浙貨開設旗艦店,加快農產品網絡銷售品牌培育。三是加快完善城鄉網絡消費服務體系,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加快推進縣、市商品配送中心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布局和建設,不斷拓展村級服務點的服務功能,為農村消費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四是努力搭建縣域和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平臺,推動各縣(市、區)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區域電子商務產業基地、鄉鎮電商孵化基地和創業園。

圖/金川
作者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本報告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浙江四化同步發展動態評價與路徑優化研究》(14YSXK02Z)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