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2014年全省半年經濟工作會暨全省第二次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強調,工業是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關鍵在工業,要搶抓新一輪改革發展機遇,推動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聚工業之氣、造工業之勢、成工業之強。
強調推動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思想解放應有更大的尺度,改革開放應有更快的進度,但需要警醒的是,把新型工業化“當成萬能框,什么都往里面裝”以及“新瓶裝舊酒”式的“假新型”。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理念,只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才是真正的新型工業化,才能推進實體經濟快速發展。
抓準了工業,“就是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處于后發趕超、跨越發展階段的貴州,工業力量上不去,整體經濟發展就比較難有重大改觀與突破。當前,我們講“無工不富”,其內涵應該是,經濟騰飛需要聚集適合當地資源稟賦的工業企業,發揮規模效應,促進產業升級,高效率地進行生產經營,其中很重要的,是信息化帶來了新的生產力、新的支撐力量,提升了工業的帶動與輻射作用。
更加注重信息化帶動的新型工業化,其核心特征,是通過以智能設備為關鍵手段的信息處理機制與科技創新,統籌利用生產資源,以最有效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貴州需要繼續完善、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必需的科技環境,協調、有效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
新型工業化顯然不是“單兵突進”,它需要具備相當承載能力的發展平臺,因此城鎮化建設必須同步推進,合理、科學規劃的城鎮化聚人才之氣、聚產業之氣、聚資源整合之氣。當前,貴州進入了后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階段,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是這個階段的重要特征,“興工、建城、保生態”是重點任務。這一戰略判斷為貴州從“經濟洼地”中崛起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創新驅動與投資驅動是貴州工業大發展的兩個基本要求,體現這兩個要求的大數據、新醫藥等新興產業,正在聚集貴州新型工業化之“氣勢”,各地也在努力打通有效渠道,想方設法“成工業之強”。創新與投資,涉及非常重要的利益關切即知識產權與資金安全,所以政府智慧的發揮,應該集中在法治以及產權、契約保護等制度建設以及產業規劃的頂層設計方面;同時,需警惕短期政績驅動下的項目建設盲目冒進,以防損害全省發展的長遠目標。
貴州堅守“兩條底線”發展理念,與新型工業化有很緊密的內在聯系,當務之急,是在決策與產業導向層面建立明確的甄別機制,堅決拒絕落后、粗放、不符合地區資源稟賦的產業,幫助不適宜搞工業化的縣市探尋出路,這應成為貴州經濟的“新常態”。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發展智慧,群策群力、遵守市場法則,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實打實地進行發展方式轉型升級,讓新型工業化名副其實,方能為“促增長、保總量”奠定堅實工業基礎。(執筆/岳 振 責任編輯/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