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冬梅
子宮內膜息肉可導致不孕癥的發生, 困擾著許多有生育要求的婦女。當代醫學發展迅速, 宮頸鏡檢查以及宮頸鏡手術已經被應用至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治療中[1]。并且由于其顯著的臨床療效得到了廣泛普及。但宮頸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具有不同方式, 對它們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可為醫師選擇手術方式提供參考。本研究對照觀察宮頸鏡下刮匙定點刮除術與宮頸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不孕不育患者532例, 經宮頸鏡檢查, 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患者89例, 按照分層隨機法分為兩組, A組44例患者, 年齡20~39歲, 平均年齡(30.1±5.1)歲;B組45例患者, 年齡21~41歲, 平均年齡(31.2±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本院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89例按照分層隨機法分為A、B兩組, A組44例患者采用宮頸鏡下刮匙定點刮除術治療, B組45例患者采用宮頸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治療。兩組手術方法為:對外陰、宮頸、陰道進行常規消毒, 將宮頸兩唇鉗夾, 擴張宮頸管, 將宮頸鏡置入并對宮腔進行全面檢查, 探查息肉存在的位置以及數目、大小等信息。之后A組選用適宜的刮匙騷刮取出息肉, 之后對宮腔再次全面騷刮, 并采用宮頸鏡確保宮腔刮凈。B組置入宮頸鏡后, 直視下環狀電極對息肉基底進行電切, 功率穩定在70~80 W, 取出息肉后, 全面騷刮宮腔, 并再次采用宮頸鏡確保宮腔刮凈。
1.3 觀察指標 采用月經失血圖, 計算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6個月、治療后1年的月經量。觀察手術后各時間段患者復發情況以及妊娠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專業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月經量比較 A組術后1年月經量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B組術后3、6個月、1年月經量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術后3、6個月、1年月經量與A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息肉復發情況以及妊娠率情況 A組術后6個月妊娠率明顯高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術后1年妊娠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術后1年復發率明顯低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月經量比較( ±s, ml)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月經量比較( ±s, ml)
注:A組術后1年月經量與治療前比較, aP>0.05;B組術后3、6個月、1年月經量與治療前比較, bP<0.05;B組術后3、6個月、1年月經量與A組比較, cP<0.05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息肉復發情況以及妊娠率情況比較[n (%)]
不孕不育對婦女的影響較大, 由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的不孕癥的發生[2], 其治療受到了臨床重視, 臨床一般采用手術方式治療, 宮頸鏡的使用, 使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治療進入了新的領域, 因為宮頸鏡于檢查、施術時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目前該病預后良好, 以宮頸鏡技術為開端, 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手術方式, 而這些術式的效果成為了醫師與患者同時關注的問題。
宮頸鏡下刮匙定點刮除術為治療該病較為簡便的一種術式, 宮頸鏡直視下, 該術式并不存在困難, 并且手術創傷較?。?]。而宮頸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則為采用環狀電極電切息肉基底, 理論上而言, 清除較為徹底[4]。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月經量減少情況明顯優于A組, 但半年內妊娠率低于A組, 1年內總妊娠率與A組相仿。說明宮頸鏡下刮匙定點刮除術半年內具有療效優勢, 但月經量減少不如宮頸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B組術后1年復發率明顯低于A組, 說明環形電極從息肉根蒂切除, 并且處理周邊的增生組織, 因此清除更加徹底, 表現出了較低的復發率。
綜上所述, 宮頸鏡下刮匙定點刮除術半年內療效顯著,而宮頸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則可在術后1年保證較高的妊娠率以及較低的復發率, 醫師可根據患者需求以及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1]李秀然.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宮頸鏡下不同治療方式的療效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17):2688-2690.
[2]劉玖玖.宮頸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分析.中國社區醫師, 2014, 30(3):24-25.
[3]李紅梅.193例宮、腹腔鏡診治女性不孕癥臨床分析.重慶醫學,2012, 41(10):998-1000.
[4]謝愷俐, 唐云艷, 王玲, 等.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在診治不孕癥中的臨床應用.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 24(2):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