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
在暴力作用下, 脊柱胸腰段骨折脫位患者椎管對線、對位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導致平面脊柱出現轉移現象, 患者同時伴隨馬尾神經損傷及脊髓損傷[1]。臨床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脫位主要是通過促進脊柱解剖結構的恢復, 實現椎管減壓并最終對受損神經功能進行修復, 從而促進患者康復。由于患者前柱、中柱及后柱均可出現較大程度破壞及損傷,因此術后重建及固定難度較大。為對短節段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脫位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作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6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脫位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脫位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24例, 年齡21~65歲, 平均年齡(41.35±5.22)歲, 患者均接受相關輔助檢查, 同時結合臨床癥狀及體征, 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損傷部位:L2脫位19例, L1脫位26例, T12脫位11例, T11脫位9例。
1.2 方法 患者均取仰臥體位, 全身麻醉誘導, 將傷椎作為中心, 傷椎上下一個椎體長度做后正中切口, 保證椎板充分暴露;透視引導下定位傷椎, 明確進針點, 依次向椎體雙側做切口, 開路進針, 將克氏針置入, 透視觀察定位效果理想后, 將椎弓根螺釘置入, 椎管減壓從而解除脊髓壓迫。雙側縱向連接棒撐開復位, 促進椎體高度的盡快恢復, 植骨后觀察效果若良好, 可保留引流管持續引流, 縫合傷口。術后預防性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 對下肢進行按摩, 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12 d可拆線, 患者在術后4~6周保持充分的臥床休息, 術后在情況允許下盡量進行功能恢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術前、治療后2周、3個月、6個月采用X線對患者正側位進行觀察, 對椎體復位情況進行觀察,同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Cobb角及患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值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所有患者均全程接受隨訪, 隨訪時間3個月~2年, 平均隨訪時間(0.86±0.55)年;患者均達到骨折愈合, 治愈率為100%;隨訪期內未出現螺釘斷裂、松動、切口感染等現象。
2.2 相較治療前, 治療后2周、3個月、6個月患者Cobb角及患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值均出現明顯改善(P<0.05), 具體見表1。
表1 術前, 術后2周、3個月、6個月Cobb角及患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值分析( ±s)
表1 術前, 術后2周、3個月、6個月Cobb角及患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值分析( ±s)
注:與術前相比, P<0.05
?
胸腰段脊柱骨折脫位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 多是由外界暴力創傷所導致, 患者常伴有髓神經損傷、馬尾損傷、神經根損傷等。受到創傷后, 患者脊柱穩定性受到破壞[2], 因此臨床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脫位主要通過重建脊柱穩定性, 促進椎管容積的恢復, 對脊髓壓迫現象進行解除, 從而為脊髓功能恢復、重建創造有利條件。
短節段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具有三位矯正及三位固定的作用, 能夠對脊柱矢狀面成角進行校正, 恢復傷椎高度, 從而實現脊柱解剖序列的恢復及維持[3];手術同時能夠對脊髓神經受到的壓迫進行解除, 椎骨壓力間接性降低, 受損椎管得到修復, 神經系統功能恢復速度明顯提高。然而在手術中,椎體內骨小梁支架結構未恢復, 無法完全實現骨性愈合, 導致出現“空殼”現象, 繼發腰背疼痛、繼發性神經損害等現象[4], 導致內固定物斷裂、脫出及松動等并發癥, 手術效果較差。作者結合自己臨床經驗, 認為要保證手術成功, 術中醫護人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選擇合適的進針點及進針方向, 在將椎弓根釘鉆入時, 需要盡量以方便手術操作進行調整;②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需要重建椎體前、中柱穩定性;③對于身體狀況較差患者, 可延遲至傷后3~5 d, 患者基本生命體征及病情穩定后, 再給予手術治療;④T10以上椎體節段損傷患者不建議采用本手術治療。
本次研究顯示所有患者均在隨訪期內達到骨折愈合, 患者未出現內固定物脫落等嚴重并發癥, 同時治療后患者Cobb角及患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值均出現明顯改善。由此可知, 短節段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腰胸段脊柱骨折脫位能夠維持正常脊柱解剖序列, 實現脊髓減壓, 有助于保證脊柱的融合性及穩定性, 同時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可推廣使用。
[1]李想, 洪毅, 唐和虎, 等.短節段椎弓根釘內固定結合經傷椎椎體強化治療胸腰椎骨折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2, 18(5):440.
[2]朱小建, 曹建華, 夏小鵬, 等.矢狀面弧度準確重建對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療效的對比研究.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3,34(9):985.
[3]曹參, 吳繼功, 馬華松, 等.前后路聯合與后路截骨矯形治療重度僵硬性特發性胸腰段脊柱側凸的療效對比.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3, 21(19):1923.
[4]孟慶溪, 楊志平, 許鵬, 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短節段固定效果對比分析.中國公共衛生, 2011, 27(1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