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悅
白內障即為由不同原因所引發的晶狀體混濁, 青光眼是以視野缺損與視神經萎縮為主要特征的病變[1,2]。在老年人中, 白內障與青光眼是常見的致盲性眼病, 二者之間相互影響, 聯系密切。在臨床中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通常采用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療效理想, 術后視力能較快恢復, 并且并發癥較少。本文主要對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療效理想,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患者, 共80眼, 其中女30例(35眼),男40例(45眼);其中29例為白內障合并繼發性青光眼,41例白內障合并原發性青光眼。房角:18眼, 窄角:14眼為Ⅰ~Ⅱ級, 19眼為Ⅲ級, 29眼為Ⅳ級。晶狀體核硬度:22眼Ⅰ級核, 20眼Ⅱ級核, 16眼Ⅲ級核, 22眼Ⅳ級核。眼壓:17眼21~30 mm Hg(1 mm Hg=0.133 kPa), 31眼31~40 mm Hg, 32眼41~82 mm Hg。視力:15眼無光感, 25眼光感至0.1, 34眼0.12~0.4, 6眼在0.5以上。
1.2 方法 在手術前, 所有患者都是用復方托吡卡胺眼液進行4次滴眼, 沖洗結膜囊, 并采取常規麻醉, 閉角型青光眼在散瞳30 min以后進行手術, 手術前1 h用250 ml甘露醇進行靜脈滴注。術中在術眼顳側行角膜隧道切口3.2 mm, 在透明角膜行輔助切口, 透明質酸鈉注入前房, 手術中出現虹膜粘連或者是瞳孔不能散大, 可用黏彈劑, 將粘連分離, 對瞳孔做牽拉, 利用機械力量將瞳孔開大, 有助于直視乳化手術、水分離以及撕囊。采取連續性的環形撕囊, 行晶狀體皮質以及水分離, 將晶狀體皮質吸除。透明質酸鈉注入前房,將人工晶狀體植入囊袋。手術以后對眼壓進行3 d持續測量,眼壓控制效果差可以采取降眼壓治療。對治療前、后前房深度、眼壓以及術后并發癥進行觀察。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相比較, 治療后在前房深度、眼壓以及視力方面有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前房深度與眼壓對比。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前房深度與眼壓對比( ±s)

表1 治療前后前房深度與眼壓對比( ±s)
注:與治療后比較, aP<0.05
?
在臨床中, 青光眼以視力下降、視野缺損、視乳頭凹陷以及眼壓上升為主要表現, 同時可以劃分為先天性、繼發性以及原發性[3,4]。在我國, 原發性青光眼大部分為閉角型青光眼, 繼發性青光眼大多數為外傷性以及晶狀體性。臨床中,比較常見致盲眼病為白內障合并青光眼, 小梁切除術是傳統治療方法, 在白內障成熟以后, 擇期進行摘除手術, 這種階段性治療方法, 患者需要行二次手術, 不僅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 同時也增加經濟壓力。并且淺前房睫狀環阻塞性青光眼的發生幾率比較大。關于低眼壓性黃斑病變、淺前房、低眼壓以及術后濾過泡瘢痕化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外, 受到手術干擾, 手術以前混濁晶狀體更加混濁, 手術以后視力改善不明顯, 需要再次采取白內障摘除術, 增加手術風險。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與治療前相比較, 治療后在前房深度、眼壓以及視力方面有明顯改善(P<0.05), 這說明對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取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進行治療, 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比較小, 瘢痕比較小, 能保持濾過功能, 有效控制眼壓, 有助于患者視力的恢復。治療期間需要注意:術后徹底封閉水腫切口;對于有嚴重房角粘連患者,將房角徹底分離, 使小梁功能得以恢復;手術以前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眼壓降低, 使葡萄膜反應得以減輕, 避免手術以后出現并發癥。
綜上所述, 對于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取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進行治療, 術后視力恢復比較快, 手術切口小, 對患者造成損傷小, 療效理想,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張鴻儒, 歐陽珊, 李睿姝, 等.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療效比較.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2, 12(14):133-136.
[2]孟楊, 陳經偉, 湯誠, 等.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效果觀察.山東醫藥, 2011, 9(46):232-236.
[3]何小杰, 馬瑞倩, 葉潤才, 等.高齡白內障患者兩種小切口手術的比較.廣東醫學, 2011, 32(18):153-155.
[4]闕鵬志, 梁品琪, 梁策.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3(18):38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