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梁育 鄭速征 張霞
本文將對本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110例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進行臨床研究, 從而探討晚期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發生及預后影響因素, 為降低新生兒呼吸衰竭發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此類患兒預后提供可靠依據,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0例呼吸衰竭患兒中男81例, 女29例,胎齡34~36周(晚期早產組)32例、37~41周(足月組)78例。
1.2 方法
1.2.1 新生兒呼吸衰竭診斷標準[1]根據全國新生兒學術會議(1986, 杭州)制定的新生兒呼吸衰竭診斷標準可知, 若患兒同時符合下列情況即可判斷為呼吸衰竭:①明顯三凹征伴呻吟, 安靜時呼吸頻率>60次/min或<30次/min, 出現呼吸節律改變或呼吸暫停;②反應差、精神萎靡、肌張力降低、青紫;③四肢端溫度低, 皮膚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足跟部≥4 s), 心率低于100次/min。
1.2.2 研究方法 晚期早產組及足月組呼吸衰竭新生兒均采用機械通氣及其他對癥治療措施。對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內容包括性別、分娩方式、妊娠期并發癥、原發疾病、治療效果及死亡情況等, 分析方法包括詢問當事醫護人員或家屬、查閱相關病歷資料等。將所得資料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晚期早產組及足月組呼吸衰竭新生兒性別、妊娠并發癥、分娩方式、原發疾病等臨床資料對比分析, 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資料對比分析[n (%)]
由表1可知, 兩組呼吸衰竭新生兒中男嬰所占比例均顯著高于女嬰, 且分娩方式大多數為剖宮產, 原發疾病中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所占比例最高, 但晚期早產組妊娠并發癥中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所占比例(31.25%)顯著高于本組其他妊娠并發癥及足月組此類比例, 而足月組妊娠并發癥中羊水異常所占比例(41.03%)顯著高于本組其他妊娠并發癥及晚期早產組此類比例,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療效與預后 兩組呼吸衰竭新生兒經臨床治療后, 晚期早產組治愈出院20例(62.50%), 死亡12例(37.50%), 死亡原因為:呼吸衰竭5例(41.67%)、多臟器功能衰竭4例(33.33%)、其他3例(25.00%);足月組治愈出院51例(65.38%),死亡27例(34.62%), 死亡原因為:呼吸衰竭12例(44.44%)、多臟器功能衰竭9例(33.33%)、其他6例(22.22%)。
新生兒呼吸衰竭(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NRF)是臨床常見的新生兒疾病, 其特點為患兒大多病情危重, 病死率較高, 是導致新生兒及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2]。研究顯示,目前臨床主要應用機械通氣方法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疾病,但多數患兒易出現氣胸、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等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 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3]。
本文研究可知, 新生兒呼吸衰竭發生率男嬰顯著高于女嬰, 且多數患兒均由剖宮產分娩, 但晚期早產組母體妊娠期并發癥中妊高癥所占比例最高(31.25%), 而足月組母體妊娠并發癥中羊水異常所占比例最高(41.03%),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發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經臨床治療后多數均可痊愈出院, 但仍有部分患兒死亡,主要死亡原因為呼吸衰竭或多臟器功能衰竭。
綜上所述, 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新生兒呼吸衰竭危險因素, 對高危患兒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 確診為新生兒呼吸衰竭后積極實施對癥治療, 是降低此類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保障患兒預后及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 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1]Wang YF, Liu CQ, Gao XR, et al.Effects of inhaled nitric oxide in neonatal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from a multicenter controlled trial.Chin Med J (Engl), 2011(8):1156-1163.
[2]馬莉, 劉翠青, 王欲琦, 等.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的預后與社會經濟因素相關.中華兒科雜志, 2011, 49(12):962-963.
[3]朱天聞, 張永紅, 陳妍, 等.晚期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呼吸衰竭發生及預后的影響因素.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3,33(7):9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