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 彭友林
血管瘤是血管病變的良性腫瘤, 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 在頭面部多見, 嚴重影響到患兒身心健康發育和患兒家庭生活。平陽霉素注射治療血管瘤在臨床應用較多,普萘洛爾在嬰幼兒血管瘤治療中也有應用。為了尋找治療血管瘤的較好治療措施, 本文選擇本院頭面部血管瘤患兒, 觀察平陽霉素和普萘洛爾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的70例頭面部血管瘤嬰幼兒均為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病例, 上述患兒均為首次接受治療, 隨機分為兩組, 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5例,男16例, 女19例;年齡最小6個月, 最大11.5歲, 平均年齡(6.1±1.0)歲;血管瘤病變類型分別情況:草莓狀血管瘤患兒18例、海綿狀血管瘤患兒11例、混合性血管瘤患兒6例;均分布在頭面部;其中單發24例, 多發11例。對照組35例,男15例, 女20例;年齡最小6.5個月, 最大12歲, 平均年齡(6.0±1.2)歲;血管瘤病變類型分別情況:草莓狀血管瘤患兒19例、海綿狀血管瘤患兒10例、混合性血管瘤患兒6例;均分布在頭面部;其中單發23例, 多發12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均給予平陽霉素注射, 平陽霉素、2%利多卡因、生理鹽水三者配成溶液, 其中平陽霉素濃度為0.5 mg/ml、利多卡因濃度為1%。平陽霉素注射劑量0.2 mg/kg和注射次數要依據患兒的年齡、體重、具體的病變部位及血管瘤大小而定, 每次注射總量≤4 mg。注射方式為浸潤型注射, 可1點或多點注射, 注射過程中觀察瘤體表面改變情況, 瘤體表明顯示蒼白腫脹為度。每1~2周注射1次, 但總次數<5次。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普萘洛爾, 第1天口服劑量為0.5 mg/(kg·d), 第2天口服劑量為1 mg/(kg·d), 第3天及以后口服劑量為2 mg/(kg·d), 劑量為3次/d。第1次服用后的48 h要觀察患兒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改變情況, 觀察血糖水平, 服用過程中沒有異常反應患兒, 可繼續服用, 服用時間為12周。治療過程中囑咐患兒家屬定期復診。
1.3 療效評定 患兒在復診時, 觀察血管瘤的大小是否改變、觀察血管瘤顏色和質地改變情況, 瘤體較治療前縮小<25%, 為Ⅰ級;瘤體較治療前縮小26%~50%, 為Ⅱ級;瘤體縮小較治療前51%~75%, 為Ⅲ級;瘤體較治療前縮小76%~100%, 為Ⅳ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影響繼續治療, 平陽霉素注射后出現腫脹疼痛反應, 3 d后自行緩解。觀察組不良反應(4例心率減慢, 1例低熱反應)發生率為14.3%。對照組不良反應(1例現睡眠改變, 2例低熱)發生率為8.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Ⅱ級和Ⅳ級患兒所占比例為68.6%, 對照組治療后Ⅱ級和Ⅳ級患兒所占比例為40.0%, 前者高于后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n,%)
嬰幼兒頭面部血管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治療、給予干擾素、激素類藥物、注射液硬化劑等療法, 手術可影響到瘤體周圍組織, 術后容易發生出血、感染等并發癥, 容易留下疤痕而影響面部美觀。干擾素和激素類藥物治療雖然有一定療效, 但容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平陽霉素局部注射能夠抑制細胞DNA合成, 能夠較快的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 導致內皮細胞增生障礙, 從而縮小血管瘤瘤體, 直到瘤體萎縮硬化,而且注射后無瘢痕形成[1]。普萘洛爾屬于非選擇性的β受體阻斷藥, 能夠引起血管瘤的瘤體內血管發生收縮, 引起瘤體結構質地變軟, 還可以調節相關酶類而促使毛細血管細胞發生凋亡, 引起瘤體消退[2,3]。本文結果顯示, 觀察組聯合應用平陽霉素和普萘洛爾治療, 觀察組的療效評定結果優于對照組, 結果提示, 平陽霉素聯合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頭面部血管瘤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借鑒。
[1]劉國林,閆威,陳勇.平陽霉素聯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療嬰幼兒頜面部血管瘤的療效評價.國際口腔醫學雜志, 2009, 6(3):669-671, 678.
[2]孫樺梁,席善龍,魏景健.普萘洛爾聯合低劑量潑尼松治療普萘洛爾耐藥性血管瘤的近期療效觀察.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3, 4(1):334-338.
[3]孫樺梁,劉曉紅,席善龍.口服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腮腺區血管瘤的療效觀察.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3, 6(2):46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