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澤(瑞金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西 瑞金 3425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指小粗隆水平線和股骨頸基底部間出現的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群。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及醫療器械不斷改進,治療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1]。本研究分別采用內固定及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共63例,現對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兩種方法的療效及預后情況,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63例,經X線、MRI、CT檢查診斷均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1例,年齡為60~70歲,平均(62.8±7.6)歲;將所選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33例患者納入置換術組,30例患者納入內固定組。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置換術組根據常規進行人工關節置換,采用全麻,選擇后外側的切口,關節囊切開以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去除近端骨折塊,鋸斷并去除股骨頸和股骨頭,清理股骨近端的髓腔,選擇合適的假體放入,復位并縫合傷口,手術后給予抗生素。
內固定組采用外側的切口,在C臂機透視下先予以復位后,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導針、螺紋釘,在股骨的外側安裝套筒鋼板進行內固定治療,手術后給予抗生素。
分別記錄置換組與內固定組的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術后復發狀況。療效評價分3個等級[2]:痊愈:手術治療后,患者關節活動可以恢復正常,與受傷前無明顯功能差距;見效:手術治療后,患者的關節活動仍然受到明顯限制,但是輕微的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無效:手術治療后,患者關節活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效率(%)=[(痊愈例數+見效例數)/總例數]×100%。
所得數據利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置換組33位患者中痊愈29例,見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高達96.97%,而內固定組30位患者中痊愈20例,見效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置換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臥床時間均小于內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情況比較
股骨粗隆間骨折主要是由于下肢突然遭到內收、外展、扭轉或撞擊等外界暴力導致的骨折。而內固定作為傳統的治療方式,存在著不足,多數老年人都會伴有骨質疏松,手術容易失效。臨床研究發現,由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逐漸開展,技術水平提升,同時采用骨水泥進行固定,在保證穩定性的同時,也減少假體周圍的骨折發生,術后患者可行走,與內固定組相比,手術時間更少,恢復的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更少。
綜上所述,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同時具有手術時間少、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1]周政,劉儻,沈奕,等.內固定及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對比[J].中國當代醫藥,2014,15(10):193-195.
[2]張靜,賴澤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32(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