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鵬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就業率低下,工資水平低,流動性高是近年大學生就業情況的顯著特征。該文將從大學生就業自我定位的角度,探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自我定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以促進大學生積極應對就業形勢,找準自我定位,適應就業市場需求。
關鍵詞:大學生 自我定位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c)-0215-01
1 大學生就業中自我定位現狀
1.1 大學生就業現狀
1999年,我國出于保證經濟發展的人才供給、增加消費拉動內需、滿足社會的上大學意愿等原因,實行了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2005—2014年,高校畢業生由338萬激增至702萬,但是畢業生就業情況卻在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最低點。2008年后,產業轉型所帶來的就業市場需求變化導致了各專業就業不平衡問題。
根據2005—2010年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顯示,2012年本科畢業生分學科初次就業率排名依次為軍事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醫學、理學、文學、教育學、農學、法學、歷史學、哲學。
1.2 大學生就業中的自我定位現狀
自我定位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知己,即認識自己,包括優勢分析與劣勢分析。通過優勢分析,明白大學教育學到了哪些,學科外又擅長什么,有什么能力是具有競爭力的;通過劣勢分析則可以認識到自己缺乏哪些能力。第二:知彼。知彼即對就業市場進行挖掘。通過分析市場需求,了解各個行業的薪酬水平,行業發展前景等。第三:定位合適的工作。合適的工作主要包括行業合適、就業地點合適、就業回報合適、發展前景合適等問題。
國內一批學者在2012年9月對廣東20所高校進行了一次針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現狀的調查,調查以3600人為樣本,調查中,對將來就業沒有明確規劃的學生占到了53.21%。
2 大學生就業中自我定位存在的問題
2.1 定位于大中型城市
當今大學生在擇業地域上普遍存在聚集中部城市與大型城市的現象。每年畢業生大量涌進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尋找就業機會,東部沿海區域也是很多人的就業意向地。調查顯示,北京是最受畢業生青睞的地區,高達25.31%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在北京就業,其次為廣東省,比例為22.04%。
由于大城市基礎設施良好,產業發展先進,薪資水平相對較高,大學生覺得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就業地域傾向格局導致東部大城市畢業生人滿為患,競爭激烈,進一步加劇就業壓力。而中西部地區則出現空城現象。人才流通的不平衡擴大東西發展差異,進一步引發大學生就業地域傾向不平衡,形成惡性循環。
2.2 定位于大中型企業
在就業行業方面,各大國企和政府機關,外企,名企仍然是大學畢業生的熱門意向企業,而近幾年發展迅速并得到國家政策支持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則遭遇冷落。
在就業領域方面,熱門領域依然是金融、法律、公務員等風險較低的企業,而制造業、冶金、農林業則供不應求。
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大學生在擇業上傾向選擇大型名企或者俗稱為“鐵飯碗”的國有企業與政府機關。銀行,法律則被認為是體面的工作。一大批大學畢業生涌入這些熱門行業,導致就業供過于求,人滿為患。而諸如制造業,農林業等實踐需求較高的行業則出現人才缺乏現象。
2.3 缺乏良好心態
大學生就業中自我定位的心理狀態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眼高手低;二、就業消極情緒。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精英教學轉為了大眾教育,導致國民素質普遍提高,就業市場要求提高。
其次,就業前景消極在大學生中引起了普遍的就業惶恐癥。大量的大學畢業生由于害怕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不敢嘗試在就業市場中銷售自己,最終變為“啃老族”。另一方面,在經過幾次求職失敗經歷后失去信心,大學畢業生易出現病急亂投醫行為。
3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自我定位偏差
3.1 合理定位就業地域
首先,大型城市由于先期的過度開發,資源儲備將盡,發展潛力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利用。相反,中小型城市由于前期開發相對較少,資源儲備豐富,發展后勁充足。且現有政策支持已經逐漸轉向中小型城市,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發展重心向中小城市轉移。因此,長遠來看,中小型城市就業回報豐厚,前途一片光明。
其次,盡管東部地區以及大中型城市薪資水平相對較高,基礎設施完善,但是相伴而來的是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中小型城市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因此,在就業地域選擇上,中小城市事實上是一匹“黑馬”。
再次,除了大學生需要認清現有城市發展前景外,國家與政府部門也需要積極推進中小城市以及中西部建設,完善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規劃,為大學生合理定位就業地域提供支持與引導。
3.2 選擇合適就業領域
大學生對諸如金融,管理,計算機等地趨之若鶩導致了該行業人才擁堵現象,加劇了就業競爭。而產業結構的轉型擴大了高新技術行業的人才需求,包括電子科技,制造業自動化,農林牧機械化等,使原有的冷門行業成為發展潛力巨大的高薪產業。因此,大學生在就業時,需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轉變就業觀念,積極適應產業轉型的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就業領域。
此外,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就業的另一個選擇。現今國家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在財政以及行政上發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大學生應該發揮自身的創新優勢,利用良好契機,積極創業。
3.3 保持樂觀就業心態
樂觀的心態是面對激烈就業市場競爭的基礎。大學生的積極心態離不開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的支持。各大高校應該積極開展職業規劃教育,讓學生了解就業前景,并引導學生客觀的認識自己,發掘就業機會;指導大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校應該在平時的課程當中有意識地開展創業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了解創業的基本要求,形成積極的創業心態。
4 結語
大學生的自我定位偏差普遍存在,對就業地域、就業領域的有限認識以及消極的就業心態導致大學生就業難上加難。但是通過合理的選擇就業地域,回歸中小型城市建設;認清產業變化格局,投身新興產業發展;保持樂觀心態,培養積極創業意識可引導大學生在就業中正確定位,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曉婷.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大學生就業走勢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1(1).
[2] 周凱.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中的自我定位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7).
[3] 王瀾.轉變擇業觀 就業天地寬——當今大學生擇業觀問題透析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