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翔坤+王亞全+王海燕
摘 要:3D MAX課程所達到的效果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門課程包容的領域非常廣泛,涉獵的知識系統相當龐大,如何找到與環藝專業相適應的切合點,達到本專業預期的教學成果,一直是高校教學質量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3D MAX課程模式 環境藝術設計 課外形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c)-0239-02
3D MAX是一個功能非常強大的軟件,應用非常廣泛,在工業造型、動畫制作、室內設計、影視場景模擬、游戲開發等領域所起的作用相當顯著。在高校這門課程針對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如何把這門課程在特定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領域里取得較好的成果,其課程模式值得我們思考。
筆者認為我們要對3D MAX課程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所起到的作用做第一步的分析。環境藝術設計無論是室內方向還是室外方向是非常注重實際工程設計質量的專業,在這樣的要求范圍內,我們需要讓學生有高度的專業素養,具有思維與實施的能力,實施能力的首要體現則是圖紙繪制。3D MAX作為計算機輔助設計,能把預期達到的最終效果非常逼真的展現出來,學生對此課程的興趣與重視度極高,因為這是項目洽談成敗與否的第一步,一個質量較高的效果圖可以說是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說服。學生明確了這門課程在自己的專業培養中的作用后,就會以一種高度認真的態度期待這門課程,這可以說是我們上好這門課程的重要前提。
其次,尋找適合環藝專業的3D MAX課程模式,我們要對學生在這門課程之前應具備的能力即聯系課程有一個說明。3D MAX系統的界面形式,可由作者自行調試,但是通常按照我們的制圖習慣,一般采用頂視圖、前視圖、左視圖與透視圖(攝像機視圖)的形式進行繪制,這通常與我們建筑制圖中習慣相一致,而且我們在運用3D軟件繪圖時,經常把AUTO CAD軟件與3D 軟件結合起來運用,較為方便的方式是把CAD文件直接導入MAX系統,然后進行模型的制作,這樣在3D系統中有了單位與數字的衡量標準,模擬的真實度就會提高。但是在這個環節上,筆者有時就會發現學生看不懂CAD圖紙,或是空間內置陳設擺放嚴重不合比例,對我們日常常規尺寸駕馭不了等問題,往往會造成工程項目在生理上或是心理上的不適宜,這就意味著學生對之前所要掌握的課程沒有學習扎實或是可能就沒有系統的學習過,而這些恰恰是環境藝術設計這個特定領域里學生所不能欠缺的基本功,所以筆者在此強調3D MAX 課程之前要有《建筑制圖》和《AUTO CAD》、《人體工程學》的課程設置。如果學生只學會了3D MAX軟件的工具操作,會把某個或某些個模型制作的很好,卻不能在環境里融入到案例工程中去,我們只能承認學生是一個3D軟件高手,卻不能被公認是一個很好的環境藝術設計師。說到此,筆者想強調即便是3D MAX課程模式非常靈活,如果沒有前期課程的基礎,我們也很難在環藝這個領域里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果。
鑒于此,有了前面的環節作為基礎,我想我們再進行3D課程模式的分析,就不會有空談無成效之嫌了。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經驗。3D MAX 課程模式,筆者操縱起來相對靈活,進展過程采取課堂、課外、實踐、反思與總結的形式,把實際的工程案例帶入到課程之中以此來作為我們講解的支撐框架。
(1)課堂形式。這個環節中,我們按照傳統的模式,給學生講解在這個專業領域中涉及到的工具、命令的使用以及參數的調整。當然此時,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把握住這個命令的使用,給學生展示的例子不一定和本專業十分的貼近,比如我們可以選用一個較為簡單的產品級案例制作來使學生知道這個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夠很熟練的找到它的創建與修改參數面板進行調整,這樣學生再做到舉一反三時,應該沒有理解上的障礙,此時就達到了這個階段的預期目的。
(2)課外形式。這是課堂形式的一個補充,是與本專業結合非常緊密的環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學生掌握施工的工藝制作,才能做出合情合理的效果圖表現。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只是講授3D MAX系統中光環境的氛圍表現,學生就不清楚為什么此處會出現點光源、面光源或是球光源的布置,往往會在效果圖中出現笑話,有時圖中會莫名其妙的有射燈的燈光光暈,卻找不到周圍有射燈模型的置入而一味的追求光環境的舒適協調卻沒有顧忌效果圖處理的有無道理,這就說明學生沒有實際的工藝實踐,不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的效果圖也就沒有生命力,更無從談起對工程的實施有什么指導意義。所以,這個環節上筆者會把學生從3D MAX 的課堂上走出來,將他們帶到項目施工的現場,讓學生親自目睹工人是如何在圖紙的基礎上來完成制作的,有了工藝的理解,學生就會對3D MAX的運用更加靈活,無論是在模型制作還是環境布置上做到心中有數。
(3)實踐的形式。為了使3D MAX課程讓學生感到有的放矢,筆者通常把自己的實際項目或是虛擬工程引進以此來帶動這個環節的進行。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設計方向為例,首先把CAD創建的原始尺寸圖導入3D MAX系統,分析場地環境,按照課堂形式中創建模型的方法,讓學生分析采用什么方法更適宜。3D MAX的龐大系統內,針對某一模型的創建,系統中會有很多種方法或是途徑能夠完成,在這個環節上既可以帶動學生對以往知識的回顧,又能啟發學生結合實際的場地環境需要,進行分析解決方案,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在思、學、用中進展課程,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在這個項目中接下來就會涉及到天花、地面、立面的處理,還有空間的造型與陳設的選擇,每一步的進行先由教師在工程實體分析后再結合3D MAX課程的模型導入或是創建,材質的調試,光域網的布置,陽光天光的匹配,外環境的適合等步驟、做法的講解,讓學生掌握該軟件的強大功能,以期把最終效果做到最好。
(4)知識分享與反思的形式。在這個形式里,筆者會帶學生到一些設計成功的環境場地,比如商場、酒吧、酒店大廳等等,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以不同的視角采集場景圖片,并以這種真實的照片為課堂上的作業范本來完成3D MAX 的制作,以最為真實的表達程度來檢驗學生對3D 課程的掌握水平。在團隊合作中,大家集思廣益,既鍛煉了團隊的合作能力,又把知識做到了融會貫通。通常作品完成后,我們會把各組的成果都展現出來,小組們共同分享經驗并接受組與組之間的質疑與答疑,作為教師的筆者,往往從這里會收到很大的啟發與反思。學生的作品有時會讓教師找到很多收益之處,同時也會檢驗出教師課程中的紕漏。如果學生在某一問題上都處理不當,教師就要做到及時的反思,是否哪個章節沒有講清晰或是案例尋找的不恰當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問題,教師會針對出現的問題予以重新的講解。這種形式是從課堂走到課外再到課堂的模式,在這種環節的設計上學生整體水平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
在3D MAX的龐大系統上找到適宜專業培養的課程模式,一直是高校教師探討的領域,以上是筆者結合自己經驗和大家分享的3D MAX課程模式,希望能給我們的業內人士帶來幫助或是新的觸動,文中不當之處也希望專家、讀者予以指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