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婧
摘 要:作為語篇銜接手段之一的“平行結構”可以構成句內銜接、句際銜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除了其語篇銜接功能之外,平行結構作為提高語言表現力的重要手段,還具有修辭功能,能夠層層推進語篇的發展;形成獨特的氣氛,強化主題;還可以表達逐漸增強的情感,形成強烈的渲染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語篇銜接手段 結構銜接 平行結構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225-02
一般認為,語篇銜接理論是由韓禮德和哈桑創立的。1976年,韓禮德和哈桑在著作“Cohesion in English”中指出,當一個成分依賴于另一個成分得以解釋時便產生銜接。銜接指的是語篇內語言成分之間的語義聯系。這時的銜接還是一個以語義為主的概念。他們將語篇銜接手段分為照應、省略、替代、連接、詞匯,這些手段可看做是非結構性手段。隨著研究的進一步加深和擴展,韓禮德和哈桑擴大了銜接的范圍,將銜接分為結構銜接和非結構銜接,其中,結構銜接包括平行結構、主位-述位結構、已知信息—新信息結構。胡壯麟(1994)在以上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語篇的銜接和連貫是多層次的。他將銜接分成多層,包括音系層(包括語調、新信息和已經信息、語音型式)、詞匯層(包括詞匯搭配、照應、指稱性)、句法層(包含結構銜接和主位結構)、語義層(含有及物性、邏輯連接和語篇結構)、社會符號層(納入了語境、語用學知識及意識形態)。
胡壯麟區分了結構銜接類型,包括替代、省略、同構關系。他認為:同構銜接與修辭學中的排比相近,但比排比的概念要廣(胡壯麟1994:85)。同構關系又包括重復、添加、交替、拼合。其中,交替是在不更動原結構和基本詞語的情況下,以同類詞語換置原結構中的某一詞語,在這個意義上,既涉及省略,也涉及添加。這種方式既避免完全重復同一結構和詞語所造成的單調乏味,又可為排比進入高潮做準備(胡壯麟 1994:88)。可以看出,胡壯麟的“交替”與韓禮德和哈桑的“平行結構”有相似和交叉之處,本文將采用“平行結構”這一術語。
在以上語篇銜接理論基礎上,本文將主要分析作為結構銜接手段之一的平行結構的特點、類型及其修辭功能。
1 “平行結構”的語篇結構銜接功能
平行結構作為語篇結構銜接的手段之一,結構相同或者相似,可由單詞、短語、句子、段落等構成,意義上相關。用以增強語篇在形式結構上的凝聚力,構成連貫的語篇。
在語篇中,對平行結構類型劃分的角度不同,可以區分出各種不同的平行結構的銜接功能。在本文中,我們將平行結構的銜接功能區分為:句內銜接功能、句際銜接功能、段與段之間的銜接作用。下面一一舉例說明。
句內銜接功能例如:
例1:
穆仰天想過一百種可能,比如女兒生下來,要是太漂亮了,他千萬要挺??;有一點點自滿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太自滿,有一點得意不算過分,但不能太得意,不能拿自己的優勢來打擊他人,這樣做超出了自我陶醉的范圍。(鄧一光2005:15)
“有一點點……,但不能太……”連續兩次在同一句子內重復,構成句內銜接。
例2:
大先生的眼窩很深。大先生的眼淚從心里流到眼角,要走很長的路。大先生的眼淚走到半途的時候,就走干了,大先生的眼淚最終也沒有走出他的眼窩。(張翎2014:17)
“大先生的眼淚走到……,大先生的眼淚……走出……”在句內形成了銜接。
句際銜接功能例如:
例3:
穆童卻不通電,坐在那里哈欠連天,眼睛眨巴個不停,什么也沒聽進去。等到穆仰天要穆童做習題時,穆童的麻煩就來了,要么說鋼筆老了,只出毛病不出水;要么說作業本的格式不對,涂改液也和她作對,讓她來不了靈感;要么說屋里不是學習的地方,老讓人犯困,哈欠像排了隊的螞蟻似的,堵也堵不住,不如去公園里,坐在草地上,曬著小太陽,一邊吃巧克力、果凍,一邊合了眼睛想答案,要多精神有多精神……(鄧一光2005:25)
通過三個“要么說……”構成句際的銜接。
例4:
童云沒有想到,她的英雄躍馬疆場,也敗過陣,也中過箭,偏偏就是不陣亡。他手里就像有著一支魔杖。他把魔杖一指,說我掙錢去了,他就掙錢去了;他把魔杖一指,說遠方出現,遠方就出現了;他把魔杖一指,說我們換個地方住,他們就成了“凌云”高級社區里的業主。(鄧一光2005:57)
“他把魔杖一指,說……,就……”在三句話中的重復使用形成平行結構,將句子與句子銜接在一起。
段與段之間的銜接功能例如:
例5:
那天晚上,父女倆坐在露臺上,從那里看不遠處的漢水,那里有無聲游弋而過的船兒,還有泊在江邊船桅上高懸的燈。父女倆誰也不看誰,誰也不說話。然后穆仰天打破了沉寂。
穆仰天說,你是長葉的季節,不是開花的季節,更不是結果的季節。
穆仰天說,你的日子還很長,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在你經過的路上,你會認識很多的人,會愛上他們其中的一個人,或者一些人,并且被他或者他們愛上,經歷甜蜜和苦澀的戀愛。
穆仰天說,去找他,告訴他,你喜歡看他在球場上的樣子,喜歡和他一起看卡通片。
穆仰天說,說你喜歡他,就像喜歡媽媽、爸爸、小惠、卜老師、風、清晨悄然而至的小雨點兒、帶榛子的冰激凌、F4的《流星雨》,還有好多好多的人、好多好多的東西。
穆仰天說,孩子,你有太多的喜歡,它們都很美好,因為你還年輕,你還會喜歡更多的東西,你還有漫長的生命過程,它們會不斷帶給你吃驚,讓你喜歡、讓你恨、讓你不知所措。(鄧一光2005:288)
這一例中通過五個“穆仰天說……”將段落與段落銜接起來,構成連貫的片段。endprint
例6:
勤奮嫂的老虎灶,就開在謝池巷口上。
老虎灶聽上去有些嚇人,……
勤奮嫂的老虎灶選在這個地方,是因為它的靜,也是因為它的鬧?!?/p>
勤奮嫂的老虎灶,最先的時候只賣清一色的開水,一百塊錢(舊人民幣,合新幣一分錢,下同)灌一個熱水瓶,兩百塊錢灌三個?!◤堲?014:71-72)
同例5類似,例6通過三個“勤奮嫂的老虎灶……”構成段落間的銜接。
2 作為語篇銜接手段的“平行結構”的修辭功能
平行結構除了起到語篇銜接功能外,還有其修辭功能。平行結構是提高語言表現力的有效、重要手段之一。
在修辭上反復運用簡單的平行句型,這種并列結構的連續使用常??梢云鸬綄訉油七M的修辭效果。
例如:
例7:
我走在回家的大街上,有一種奇怪的感受,感覺到自己身處其中的城市卻與自己無關,好像城市越美麗,就距我越遙遠;城市變化越大,我就越失落;城市越熱鬧,我就越孤單。所以,那天,我雖然感受到了省城的變化,但我走在大街上,就像一個絕緣體,和周圍的景物和氛圍融不到一起。(傅澤剛2014:262)
該例中連續使用三個“城市越……,我越……”,將主人公寂寥、孤獨、落魄的心理一層層推進,使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那種心中憋悶,想要吶喊出來的獨特感受。
例8:
他們從不穿城市孩子穿的襯衫和裙子,一年四季他們只穿軍綠和灰藍的衣裳,冬棉夏單,都是從他們父親脫下來的舊軍裝改造過來的?!?/p>
他們并不聰明,學習成績也很一般,一直在及格和良好中間的那個灰色地帶徘徊不前,可是他們并不在意,就像他們對許多別的事情一樣。……
他們很少主動和同學搭訕。他們用不著。……(張翎2014:78-79)
例中三個否定的平行結構的使用一層層地對作品中姐姐“堅持”和弟弟“抗戰”的日常特點進行敘述,為后文做鋪墊。
結構的重復還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氣氛,強化主題。
例如:
例9:
穆仰天對穆童說:我的公司,它破產了。
穆仰天對穆童說:破產就意味著公司不存在了,清盤之后,大概勉強能償還掉公司在銀行的借貸和其他外債,剩不下什么錢了。
穆仰天對穆童說:我過去賺了一些錢,你媽媽去世之后,這些錢也沒有太大的用處,我把它們取了出來,基本上都投進了公司,現在它們也沒有了。
穆仰天對穆童說:我在銀行里另外還存了一些錢,本來是為你讀書作準備的,可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它們都是非法所得,必須全部退賠給國家。
穆仰天咽了一口唾沫。說:也就是說,我過去那些年都白干了。我們現在是窮光蛋了,一文不值了。(鄧一光2005:300)
該例子中,主人公穆仰天身患腦癌,他苦心經營多年的公司也破產了,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處于青春期的女兒,雖然很殘忍、很沉重,但他還是需要把生活的真相告訴女兒,讓她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語篇中連續使用四個“穆仰天對穆童說……”,一次比一次沉重,渲染出主人公悲涼、無奈、痛苦、沉重的心情。
例10:
十年前的一個雨天,穆仰天認識了童云。十年后同樣的一個雨天,穆仰天失去了童云。(鄧一光2005:68)
例中通過前后兩個句子使用相同的結構來形成一種對比,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此情此景下卻物是人非的苦澀和痛楚。
平行結構的使用還可以用來表達逐漸強烈的情感,形成一種遞增的感染力。
例如:
例11:
穆童有一刻站在那里沒有動,顯然是有過隔閡,生疏了,再有過發作,猶豫著。但她看著穆仰天安靜的目光,那里面有一種期待,是不肯讓她生疏的,不肯讓她猶豫下去,不肯讓她永遠用發作來抵御恐懼,就像經年永恒著的陽光,有雪也好,有霧也好,它總在那兒,不必去期待,卻從不會有離叛。(鄧一光2005:279)
上例中通過三個“不肯讓她……”將父親穆仰天對女兒穆童的那種關愛和期待層層遞進地表達出來,情感程度逐次加深。增強了該作品對讀者心靈的震顫,藝術渲染力被凸顯出來。
3 結語
本文對作為語篇銜接手段之一的平行結構進行了分析,將平行結構的語篇銜接功能分為句內銜接功能、句際銜接功能、段與段之間的銜接功能。除此之外,平行結構還具有語篇修辭功能,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能夠層層推進語篇的發展;形成獨特的氣氛,強化主題;還可以表達逐漸增強的情感,形成語篇強烈的渲染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2] Halliday,M.A.K.& Hasan,R.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 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 鄧一光.親愛的敵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4] 傅澤剛.雪落高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5]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6] 張翎.陣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