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要: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和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為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將建立創新型國家戰略決策具體落實和細化,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政策。這些政策通過為高新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來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帶動科技產業的改造升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許多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本文通過對現行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立足我國實際,為今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
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活動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業被邊緣化。而今天在國際上展現國家競爭實力的恰恰是企業。政府能夠在企業技術創新領域中發揮作用,這是由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特別地位和政府的職能所決定的。
一般說來,政府主要采用兩種政策工具來促進企業的R&D投入。一是政府通過定向財政資助、政府采購等財政方式直接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二是政府通過稅收政策來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成本,間接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與直接的財政支持政策支持比,稅收政策支持由于更傾向于利用企業和市場的力量,具有普惠性,而被世界各國政府所普遍采用。
新企業所得稅法以及“營改增”政策的出臺,將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優惠擴大到全國范圍,明確了產業優惠為主的方向。這是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上的一大突破。
一、我國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簡介
1.所得稅優惠政策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企業取得的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收入實行減免,即企業一個年度內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在500萬元以內的免征所得稅,對技術轉讓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對超過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對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實際發生的費,允許其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的150%抵減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對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滿兩年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對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轉化科研成果,以股權、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個人的獎勵,免征個人所得稅。國家對社會力量資助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研發經費,可按一定比例在計稅所得額中扣除。
2.流轉稅優惠政策
在進出口稅收方面規定,對企業為生產《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的產品而進口所需的自用設備及按照合同隨設備進口的技術及配套件、備件,除有關規定不予免稅的商品外,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企業引進屬于《國家高新產品目錄》所列的先進技術,按合同規定向境外支付的軟件費,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列入科技部、外經貿部《中國高新技術商品出口目錄》的產品,凡出口退稅率未達到征稅率的,經國家稅務總局核準,產品出口后,可按征稅率及現行出口退稅管理規定辦理退稅。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實行零稅率。
3.特定區域的稅收優惠
在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出臺以前,特定區域的稅收優惠主要是:對設立在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頭兩年免征企業所得稅,免稅期滿后減按15%的稅率征收。這一政策曾經對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壯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約1/3的研究開發投入在高新區。2006年,國家高新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億元,約占全國的9.0%,實現利潤2129億元,上交稅額1977億元。
二、我國現行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
1.稅收優惠政策散亂不成體系
主要表現在:一是稅收優惠政策沒有按照高新技術發展過程進行系統規劃?,F行各類優惠政策都是針對單一環節。單一問題、單一取向而獨立存在的,并沒有從科技開發項目所要經歷的完整循環或運動趨勢形成環環相扣、相互銜接的扶持體系,缺乏系統規劃,成效不高。二是臨時性、針對性、限制性、特惠性的扶助政策多。制度性、全面性、開放性、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少。優惠政策多為正對科技發展中具體情況而出臺的解決個案、指向特定企業的措施,重視身份特征,忽視內在屬性。三是稅收優惠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更沒有形成專門的高新企業稅收優惠法律法規?;旧鲜峭ㄟ^對稅收法規的某些條款修訂、補充而形成的,政策難以全面把握,執行起來容易出偏差。
2.稅收優惠以直接優惠為主間接優惠為輔
從稅收優惠方式上看,稅率式優惠與稅額式優惠屬于直接優惠方式,而稅基式優惠屬于間接優惠方式。我國稅收的直接優惠主要表現為對企業最終經營結果的減免稅,如企業所得稅的減免。強調的是事后利益的讓度。對于引導企業進行事前技術改革和科研開發的作用較弱。間接優惠主要表現在對企業稅基的減免,強調的是事前的調整,它可以激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加強科技開發來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達到國家產業升級和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
目前我國還處在高新技術優惠的起步階段,本應注重間接優惠方式的使用,而在科技稅收的優惠方式上卻偏重于直接優惠,較少利用加速折舊、投資抵免等間接優惠方式,優惠的對象主要是那些已經獲得技術開發收益的企業,對那些尚處于技術研發階段的企業,缺乏應有的稅收激勵措施來扶持更多的企業加入技術創新的行列。
3.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過多過濫
目前,全國有53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區, 還有一定數量的各級地方政府設立的開發區。在相當一部分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批準范圍過大,認定過多過濫,審批不夠嚴格。這種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稅務機關在審批減免稅過程中處于被動局面,國家稅款的大量流失,以及造成經濟效益的損失和宏觀經濟的扭曲。
三、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完善
1.系統規劃,建立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法律法規
在今后制定相關法律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制定頒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法》,從總體上規劃我國高新技術發展戰略以及相關的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政策。二是制定《稅收鼓勵高新技術發展條例》,具體規定稅收應予以鼓勵的高新技術及標準;稅收鼓勵方式、標準和具體受益對象;高新技術企業稅收鼓勵的管理、評價等。
另外,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迫于單一的稅收立法體制,為了發展本地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通過自行制定的“土政策”替代稅收優惠,導致了地區間的惡性稅收競爭,也動搖了中央立法的權威性。因此,應賦予地方一定限度的稅收立法權,中央可以集中對基礎科學、國家重點技術開發及主導性產業給予稅收支持,地方則對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效益較為明顯的技術開發項目予以扶持,進一步明確管理權限的劃分,以提高行政效率。
2.改善優惠方式,逐漸加強間接稅收優惠措施
間接優惠雖然在一定時期減少了政府應征稅收,但是保留了今后對企業所得的征稅權利,對企業來說主要是延遲了應納稅的時間,相當于從政府那里拿到了一筆無償貸款。而且間接優惠具有較好的政策引導性,又利于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有效優惠機制,也有利于體現公平競爭。
同時,制定有關風險投資的稅收傾斜政策,鼓勵風險投資機制的建立。一方面,對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風險投資收入免征營業稅,并對其長期實行較低的所得稅率;另一方面,對法人投資于風險投資公司獲得的利潤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居民投資于風險投資公司獲得的收入免征或減征個人所得稅;對企業投資高新技術獲得利潤再用于高新技術投資的,不論其經濟性質如何,均退還其用于投資部分利潤所得對應的企業所得稅。
結論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原有的稅收制度做了較大改革,為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上帶來了較大的突破。但是,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方面,這些政策的制定以及取得的效果,極有可能對高新技術企業乃至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夠對如何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畢秋麗.促進科技進步的稅收問題探討.山東社會科學,2004(9)
[2]姜守濤,周寄中.論我國高技術產業免稅期政策的投資激勵效應.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12)
[3]盧劍靈.促進我國科技投入的財稅政策研究.廣東商學院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