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珍,馬立敏,郝麗霞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河北石家莊 050011)
火災是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近年來關于醫院火災的報道觸目驚心,醫院屬于特殊人群密集的場所,易燃易爆物品多,尤其是中心供氧管路、氧氣瓶的存放更是險中之險。且當今醫院病房樓層高、建筑復雜,火災蔓延途徑多,一旦發生災情,易造成群死群傷的惡性事故,造成不可想像的災難性后果[1]。因此,住院患者的消防安全教育應成為必不可少的防火環節。為了解住院患者對消防安全知識的認知狀況,對我科住院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科住院腫瘤患者230例。其中男137例,女93例,年齡27~78歲。調查對象77%來自農村,23%為城鎮居民,小學以下學歷占45%,初中學歷31%,高中以上學歷24%。患者均意識清楚、能正確理解問卷內容并作答,且對此次問卷調查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自行設計問卷,并結合3名消防專家審核意見對部分條目進行修訂。問卷內容包括:①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②對火災危害的認知情況,包括火災的一般知識、煙霧吸收途徑、火災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③對火災時逃生方法的認知情況,包含自我防護、處理方法及逃生途徑等。
1.2.2 調查方法 逐一發放問卷,填寫后當場收回。對于不方便讀寫的患者,采用提問的方式,由調查人員代寫。共發放問卷230份,回收有效問卷218份,問卷有效率為94.8%。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構成比分析住院患者對火災危害及處理方法的認知情況。
住院患者消防安全知識認知情況 見表1。
3.1 住院患者對火災危害缺乏認知 被調查的218例住院患者對于“火災會危及生命”的知曉率較高(100%),但對火災時形成的煙霧中有害物質的種類知曉率較低,防火意識差。發生火情時,火場煙霧的蔓延速度是火的5~6倍,煙氣流動方向就是火勢蔓延的方向,溫度極高的濃煙,在2 min內就可以形成烈火,使人看不清逃離的方向而陷入困境。據報道,在28%的建筑物火災中,一氧化碳是主要的毒物,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略小,彌散速度比空氣快,一氧化碳與還原型細胞色素氧化酶二價鐵結合,可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影響細胞呼吸和氧化過程,進而阻礙氧的利用[2]。因此,在火警逃生過程中,應用濕毛巾蒙住口鼻俯身行走。煙霧中的其他有害物質還包括呼吸道刺激劑:如氨氣、氯化氫、氟化氫、丙烯醛等。這些氣體會導致化學性氣管炎、支氣管炎、急性肺水腫、上呼吸道阻塞或肺炎等。針對住院患者相關知識缺乏的現狀,應加強消防安全知識宣教,反復強調火災的嚴重性,引起住院患者對火災危害的足夠重視。告知患者不能在病房隨便使用電器,不可隨便亂扔煙頭,不能自行調節氧氣流量,不攜帶易燃易爆品,以減少火災隱患。

表1 住院患者消防安全知識認知情況(n=218)
3.2 住院患者未能掌握火災時正確的處理方法 結果顯示,73.4%患者住院前未曾接受過消防安全知識的培訓教育,這暴露出患者教育中的漏洞和安全隱患,提示我們應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火災處理方法。首先,火災后第一時間要撥打119火警電話。即使在場人員認為自己有能力滅火,仍應立即打電話報警。火警電話可用手機或座機撥打,不需加撥區號,也不受手機欠費等情況的影響。報警時需準確講清起火所在地區、街道、房屋門牌號碼或起火單位,報警人姓名以及所用的電話號碼。在報警的同時,據不同的燃燒物質,采用正確的滅火方式撲救。滅火方法有:冷卻滅火法、窒息滅火法、隔離滅火法等。不可盲目開窗,因開窗容易形成空氣對流,導致火勢擴大蔓延,造成嚴重后果。電器發生火災時,首先要切斷電源。在無法斷電的情況下千萬不可用水和泡沫撲救,因水和泡沫均能導電。電腦著火切勿向失火電腦潑水,因溫度驟降,也會使電腦發生爆炸。一旦發生火災,要全員告知,有序組織,安全疏散。日本則對醫院的高層建筑設計做出了硬性規定:疏散通道要有足夠的寬度,嚴禁在樓道里設臺階,以便人員疏散和實施滅火行動[3]。在火災等緊急情況下,安全疏散是保證人員安全的重要手段[4],切不可手忙腳亂。火災時人們常因驚恐和受“從眾”心理驅使,爭相逃命,發生擁擠、踩踏,甚至跳樓,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的嚴重后果[5]。
3.3 多數患者未能掌握火災時正確的逃生途徑 調查中,有29.4%的住院患者選擇火災時乘坐電梯逃生。而發生火災時普通電梯是禁用的,且電梯旁都有警示語:“凡遇火警不得使用電梯,請走樓梯”。因為:①火災時,電梯廂遇高溫容易失控甚至變形卡住,甚至有觸電的危險。②電梯運作時會使電梯豎井失去防煙功能,從而產生煙囪效應,使其成為拔煙助火的垂直通道,威脅人員的安全。③火災時,當樓內電氣線路被燒毀或斷電時,電梯便會停在樓層中間,不利于電梯內的人員逃生,也有礙于外面的搶險人員營救。④電梯的通行能力極其有限,當人員多而集中時,會因疏散緩慢而造成不應有的人員傷亡。發生火災時,應匍匐前進,逃出門外;浸濕外衣,沖下樓梯;利用陽臺向下滑;被迫跳樓時要縮小落下的高度;正確等待救援。
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患者接受消防安全知識的培訓率低,對火災的處理能力不足。因此,在患者入院時應加強住院消防安全知識的宣教,不僅要告知火災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同時還應教會患者如何預防火災以及發生火災時正確的逃生路徑。只有將消防安全教育貫穿患者住院的整個過程,才能提高住院患者自身防火意識、提升醫院的防火救火應對能力,進而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環境。
[1]劉剛.淺談現階段醫院消防安全管理[J].山西科技,2007,(5):112-113.
[2]陸再英,謝毅,鐘南山,等.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35.
[3]申光.中日兩國醫院消防預案比較研究[J].中國醫院,2006,10(3):34-37.
[4]張葉,何嘉鵬,謝娟.高層建筑火災中安全疏散的評價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6(8):115-118.
[5]陳家強.高層建筑火災與應對措施[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7,26(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