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MA Yun
(四川省長葫灌區管理局,威遠 642450)
(Changhu Irrigated Area Authority of Sichuan Province,Weiyuan 642450,China)
根據川威集團有限公司發展規劃,威鋼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正式投產后,年均工業用水量達2000 萬m3。威遠縣提出:在長葫灌區每年分配給自貢市、威遠縣水量各半的前提下,擬從長沙壩水庫建取水工程補充連界新鎮用水,取水量1000 萬m3,其中:連界鎮生活用水300 萬m3,工業用水700 萬m3。
長沙壩和葫蘆口兩水庫(簡稱長葫水庫)是長葫灌區的水源水庫,位于四川省威遠縣境內,長江三級支流威遠河中上游。總庫容1.22 億m3,正常庫容9843 萬m3,死庫容800 萬m3,多年平均來水量8998 萬m3,為多年調節,聯合調度運行。
長葫水庫1982~2012 年多年平均供水量為6271 萬m3(其中工業生活供水3803 萬m3,農業供水2468 萬m3),遠小于多年平均來水量(8998 萬m3),多年平均棄水量為2400 萬m3,長葫水庫的興利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根據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1982 年編制的《葫蘆口水庫工程設計總結》,在設計保證率(工業生活90%,農業80%)下,長葫水庫的多年平均調節水量為8180 萬m3。經水量平衡計算復核,其供水破壞情況見表1:長葫水庫供給8180 萬m3破壞情況統計表。經計算,生態、農業、工業和生活供水保證率分別為82.8%、86.2%、93.1%和96.6%,滿足原設計保證率。因此,使用8180 萬m3作為長葫水庫的可供水量是合適的。
4.1 灌區30 年需水變化分析 長葫灌區用水管理經歷了三個階段,見表2:長葫灌區用水結構變化表。一是定額用水階段。二是計量加定額水費階段。三是計量水費階段。2004 年以后,長葫局對市縣生活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實施計量用水計量收費。灌區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節水成效明顯,隨著長葫灌區節水灌溉與續建配套改造工程全面實施,渠道輸水損失明顯下降,農業用水總量明顯下降。

表1 長葫水庫供給8180 萬m3 破壞情況統計表 單位:萬m3

表2 長葫灌區用水結構變化表 單位:萬m3
4.2 長葫灌區年需水量預測分析 在長葫灌區2020年規劃中,一是農業作物結構、灌溉方式和灌溉面積基本穩定,按80%典型干旱年計算,農業需水量為2000 萬m3,其中自貢450 萬m3,威遠縣1550 萬m3。另外,考慮到自貢城郊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年用水量增加到550 萬m3。二是在水利部批準的《小井溝水利工程初步設計報告》中,2020 年長葫水庫供自貢市城區生活工業供水量為3500萬m3。三是威遠縣2020 年規劃城區人口為25 萬,2011 年人口普查為20 萬,根據人口比例分析,增加供水量25%能夠滿足威遠發展的需要,2010~2012 年近三年威遠縣城平均供水量為1020 萬m3,因此滿足2020 年城市規劃供水量應增加到1300 萬m3。見表3 長葫灌區年需水量預測表。

表3 長葫灌區年需水量預測表 單位:萬m3
5.1 供水總量 根據長葫水庫可供水量分析,長葫水庫可供水量為8180 萬m3。灌區原用水戶近年來年均用水量為6220 萬m3,遠期發展需水量為7100 萬m3,加上“引長入連”工程需水量1000 萬m3,總需水量為8100 萬m3。小于長葫水庫年可供水量,總水量上是可行的。
5.2 供水時間及水量 一是“引長入連”工程為生活工業用水,每年取水8 個月(除4、5、7、8 月),即125 萬m3/月。二是長葫灌區農業用水的2100 萬m3。三是環境生態用水在2 月和12 月分別提供100 萬m3。
5.3 對保證率影響 長葫水庫從1981 年豐水期開始蓄水,根據水利工程水利計算規范SL104-95 附錄A 第A2.1.2 條的規定,確定1983 年10 月為保證率平衡計算的起始時刻。見表4 破壞年情況統計表。
5.4 增加“引長入連”工程取水后,并考慮原用戶發展的需要,威遠供水總量為4050 萬m3,自貢供水總量為4050 萬m3,符合長葫水庫水量分配市縣各半的原則。
增加“引長入連”工程在長沙壩水庫取水后,通過水量保證分析,長葫灌區在保證原供區供水的基礎上,能夠滿足“引長入連”工程在長沙壩水庫每年進行1000 萬m3取水的供給,并且不會影響自貢市、威遠縣的用水分配原則。即從水源保證方面來看,“引長入連”工程在長沙壩水庫取水是可行的。

表4 破壞年情況統計表 單位:萬m3
[1]郭旭寧,胡鐵松,呂一兵,張濤.跨流域供水水庫群聯合調度規則研究[J].水利學報,2012(07).
[2]酈建強,王建生,顏勇.我國水資源安全現狀與主要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水利,2011(23).
[3]習樹峰.跨流域調水預報優化調度方法及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