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敏LI Zheng-min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貴陽 550023)
(Guizhou Radio&TV University,Gui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Guiyang 550023,China)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與貴州省能源局合作辦學,采取靈活的學制——全日制高職教育、成人開放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在全國首屈一指聯袂培養各類適宜在在貴州高瓦斯、高突出礦井生產一線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學員盡早熟悉貴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復雜的地質條件和貴州煤礦五大災害防治技術。現已建煤礦開采技術、礦山機電等4個高職專業。
按照學院制定的“定位準確、模式科學、體系合理、隊伍強大、條件一流、效果優良”24字專業建設方針建設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建立定位準確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建立強大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流的實習實訓條件,達到人才培養質量效果優良的目標。
2.1 建立了定位準確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貴州經濟發展需要和煤礦企業技能人才需求狀況,在貴州省能源局的橋梁作用下,聘請了貴州省林東礦業集團、中電投貴州金元集團公司等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以培養學生“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主線(一條主線),構建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素質教育模塊(四個模塊);將“企業崗位工種、職業技能證書和課程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三個結合),遵循“學徒、技術工、高端技能人才”職業能力發展的要求(三個階段),突出職業素養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注重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2.2 建立適應供需雙方的人才培養模式 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與貴州省能源局建立人才培養框架協議,學校與貴州煤礦企業簽訂“校外實習基地協議”,明確政校企三方的責任與權利,建立了“政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多主體”人才培養機制。學生從進校到畢業,除了校內理實課程教學之外,還以“工學交替”的方式:一年級進行專業認知、專業認識實訓,二年級進行專業課程實訓,三年級進行專業綜合實訓(2013年9月以前含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等。
2.3 改革和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 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分析企業典型崗位工作任務,梳理企業典型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和職業能力目標要求,改革傳統專科“壓縮餅干”式的課程體系,制定了“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結構: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素質教育模塊4個模塊。
2.4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做好專業建設的根本。強大的教學團隊需要成員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企業工作實踐經驗,需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需要建立由專業建設指導委員、專業建設小組成員、學校(企業)專業帶頭人、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師、雙師教師和專任教師等組成師資隊伍,分擔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等任務。采取了面向社會招考、高層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招聘、候鳥式人才資源庫等“多渠道”人才招引方式,建立“專兼結合、內培外引”的師資隊伍。
2.5 建設了貴州高職特色的實習實訓條件 分期、分階段建設了煤礦類專業校內(外)實習實訓條件。依據煤礦企業對生產一線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以強化專業職業技能為目標,結合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加以建設。整體上構建“虛擬仿真和煤礦實景”兩種實訓環境。
重點建成了省級“煤礦開采技術綜合實訓室”,能完成煤礦開采、掘進、安全與通風、機電、運輸與提升、地測等方面課程實訓。創新將煤礦企業典型文化元素引進校內實訓基地,突出貴州特色。引入先進模型、設備、視頻光碟和三維虛擬軟件,創建校內“虛擬仿真型”煤礦。在貴州36個煤礦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建立真實煤礦實訓環境。
2.6 人才培養質量效果優良 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載體上,最終體現在用人單位滿意度和社會認可度等方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需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評估體系。學院建立教學管理程序文件,指導各種教學過程環節的有效開展;制定師德師風標準,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制定學生行為管理手冊,規范學生一日行為。教學效果檢驗采取教師評學、學生互評、學生評教、同行互評、企業評價和社會評價等多種形式。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工作,引入了第三方評價,從教學質量、專業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就業滿意度等方面綜合評估人才培養質量。
3.1 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思路 2011-2013年,供需雙方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態度有差異。煤礦企業十分歡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愿意接納這種模式,但到了就業環節,一部分學生毀約、不愿意到煤礦就業,這勢必造成企業對學生誠信度的質疑!一定程度制約了煤礦企業對學校后續培養的各年級學生在實踐教學和就業方面的支持力度。
改革思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政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仍是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旨,改革專業實踐條件和實踐教學方式。從安全角度考慮,不宜安排學生到高危井下從事頂崗實習勞動,“訂單培養”、“預就業”等模式的學制由“2+1”改革為“3+0”,建立新的老師(師傅)和學生(徒弟)實習管理體制。使人才培養過程與就業政策相匹配。
3.2 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 在2010-2013年期間,專業教學團隊存在數量不足、質量待提升問題,短期內成為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軟肋,離建立強大師資隊伍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目前,全國煤礦企業結構調整,給招引師資提供了契機。教學團隊數量達標,接著是質量提升:通過老帶新、聽課評課、教學技能比賽等方式培養教師教學能力;通過外送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和到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綜合職業能力。逐步改善教學團隊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雙師結構、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
申請專業對應職業技能鑒定工種,設計符合職業技能鑒定要求的課程體系、教材和考核措施,為高職學生搭建了“雙證書”制度畢業平臺。拓展職業技能鑒定工種和服務范圍:建設煤礦特殊工種培訓資質,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及考證工作等;煤礦企業職工到學校來培訓、教師到企業培訓員工,提高煤礦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長效機制,提升專業社會服務能力。
提升高職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基礎在于搞好專業內涵建設:專業與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條件建設和校企合作,各種軟硬件辦學條件的改善,其中根本在于建立一支優先的教學團隊,以人為本,人盡其責、人盡其才、人盡其力,才能充分創造和利用好辦學條件,真正促進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水平及社會服務能力提升。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北京:2006.
[2]湯會琳.定單培養的人才培養道路[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
[3]邢暉主編.高等職業教育百名書記校長思考錄[C].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