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佳歡HUA Jia-huan;邵楠SHAO Nan
(青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西寧 810016)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16,China)
青海東部地區轄一市七縣,總面積3.6萬km2,海拔1650~3200m,高原大陸性氣候,水熱條件優越,光能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該區屬于欠發達地區、民族聚居區、青藏高寒區、農業生產區,既是青海自然條件最好、海拔最低、適宜人類居住和經濟開發的地區,也是青海省人口最集中、貧困問題最嚴重的地區[1],自古是我國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的核心地帶,現今是西北內陸腹地及青藏高原資源開發的重點地區、中國西部重要的戰略進出口通道[2]。
通過對青海東部地區——西寧(市區、湟中、湟源)的10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新農村進行實地調研,對青海東部新農村有了深入的了解。新農村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2.1 片面追求城鄉同質化 目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考慮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經濟收入狀況、傳統文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無論是村莊規劃還是村莊整治改造,盲目教條地照搬城市的建設模式,忽視城鄉本身存在的差別,試圖把農村改造為城市,農民改造為市民,農業搞成工業,以消滅“三農”來達到城市同質化發展,這與城鄉統籌發展的預期背道而馳,造成的后果也是極為嚴重的。比如在調研走訪青海東部地區的新農村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村莊建設模式統一,與城市社區相差無幾,布局整齊劃一,建筑風貌統一,硬化道路筆直,村莊面無表情,特色退化,可識別性差。
2.2 片面理解建設生態化 青海東部地區新農村村莊綠化環境優美,垃圾集中處理,民居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配建陽光房,并進行了“一池三改”項目,積極推廣新型潔凈能源,發展村莊生態特色產業,以期達到生態建設“零污染”,與大自然握手言和。
但是新農村生態環境破壞還仍在繼續。新農村建設盲目集中建設,村莊“大撤大并”,占用耕地,浪費巨大的資源,忽視農民的地緣情結,對整體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產生負面影響。現代民居建設摒棄青海傳統民居就地取材、生態節能的優良特性,而以粘土磚作為主要建材,既不節能又破壞土地。沼氣池由于供氣不足未能惠及農民,由于農民的生活習慣和經濟條件的制約,仍在使用傳統火炕進行冬季取暖,環境污染嚴重。
2.3 鄰里交往空間低效化 鄰里交往空間定義為鄰里范圍內,為交往活動提供可能的半公共空間區域。一個有效的鄰里交往空間應該具有合適的空間尺度、空間的歸屬感、豐富的空間邊界以及空間的多價性[3]。村莊鄰里交往空間在規劃師的視野中局限于村莊的外部公共空間場地營造,并多體現在對規范硬性要求的逐項落實,導致不符合村民生活習慣以及空間舒適度較低,空間利用低效,無人問津,再加上村莊資金不足,后期維護管理不到位,空間設施老化。
3.1 踐行城鄉差別化 城市和鄉村都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縮小城鄉差距,不意味著鄉村吸納城市的全部。千百年來,鄉村不斷地發展演進產生了較于城市更加豐富的多元化優勢,這些使鄉村充滿個性和活力。城鄉無差距有差別才是最佳的發展模式。
3.1.1 尊重村民意愿,深入實地調研 青海東部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各村莊在地域、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這就要求規劃師必須做好前期調查研究工作,深入村莊,傾聽民意,了解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和實際需求。
3.1.2 尊重鄉村意象[4],挖潛地域特色 鄉村是地域特色的發源地和傳承載體,是歷經歲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間。自然、親切、古樸的田園風光,熱情、友善、質樸的風土人情,生動活潑、錯落有致、不拘一格的自然村莊形態,體現出不同民族和地區的鄉村特有的鄉土氣息。
3.1.3 尊重傳統文脈,突出民族風貌 青海東部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歷經千百年發展的積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河湟民居文化。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對古民居和歷史文化風貌進行保護和再利用,同時,運用現代科學設計理念與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相結合,充分吸收村莊傳統空間布局的優點和本土傳統建筑符號特點,建設突出漢、回、土、撒拉等多民族特色濃郁的河湟莊院。
3.2 生態建設優化 青海東部地區目前仍有半數以上的人生活在農村,對于幅員遼闊的農村來說,生態建設尤為重要。只有人類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行動起來,人與自然才能達到和諧共生。生態建設的特征就是要有生態文明的生產生活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
3.2.1 節約土地,減少開發 新農村建設應以整治改造為主,異地新建、擴建為輔,最大限度地節約用地,減少開發量。尊重地形,不占用基本農田,依山就勢進行建設。保護原生態環境,不占用或破壞水系、果蔬園、草木植被,通過土地整治減少舊村建筑密度,增加綠化,改善村莊人居生態環境。
3.2.2 推廣生態技術 嘗試使用低洼的生態草溝引導雨水徑流和處理生活污水,利用土壤過濾和植物對特定污染物的吸收凈化水質,補注地下水,或是在屋檐下放置雨水收集桶,并拿來澆菜澆花等。同時,減少村莊中的不滲水路面,充分利用村莊原有道路,比如就地取材的卵石路、石板路。建筑設計提倡自然采光,積極推廣太陽能采暖。建筑材料采用節能環保材料,如空心磚等,淘汰紅磚。大力推廣潔凈能源的利用,太陽能、太陽灶、沼氣、風能、以電代柴、秸稈氣化爐制氣等。
3.2.3 發展生態經濟 青海東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第一產業比重大。而農業自身就是循環經濟,可向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方向多元化發展,并嘗試利用村莊優勢發展庭院經濟、生態旅游和農牧業相結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3.3 鄰里交往空間人性化 在農村,村民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決定了其交往空間是多選擇性的,可以是大樹下、池塘邊、住宅庭院中或是寺院廟宇中等。在對外部公共活動空間規劃布局時,應充分考慮村民生活特點,整合設計可駐足聊天的交流場所,便于村民交往,增強凝聚力,構筑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創造和諧的鄰里關系。
外部公共空間可結合村莊綠地或是舊建筑改造建設,進行簡單的分隔和界定,并且硬質景觀與鄉土軟質景觀結合布置,提供遮蔭空間,使場地活化更具親切感,供老人和兒童活動的場地邊緣安排一些供人休息的空間,使場地更舒適宜人,不僅提高了公共空間的使用率,還增進了村民間的交往。
新農村建設在青海東部地區穩步推進,不僅改善和提高了村民的生產生活質量,也在不斷加快青海省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步伐。但青海東部地區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更加完善的系統研究及解決方法的不斷探索實踐,避免在未來的新農村建設中發生類似問題,使新農村真正地成為城鄉和諧的可持續的物質和精神樂園。
[1]薛成有.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的民生保障法律研究——以青海東部城市群建設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1(06):90-95.
[2]虞敏,王小梅.欠發達省域城市群建設路徑分析——以青海東部城市群為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42-47.
[3]姚中.鄰里交往空間的有效性[D].上海:同濟大學,2008.
[4]李合章.鄉村意象和新農村規劃設計的思考——以大莊村整治規劃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08):434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