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WANG Xiao-yan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 226007)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tong 226007,China)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國ISI(科學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的數值由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而得。在發展的過程中,影響因子形成了兩個指標:復合影響因子和綜合影響因子。復合影響因子是以期刊綜合統計源文獻、博碩士學位論文統計源文獻、會議論文統計源文獻為復合統計源文獻計算。綜合影響因子主要是指文、理科綜合,是以科技類期刊及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綜合統計源文獻計算。影響因子主要有如下應用:①圖書館員用以制定文獻收藏計劃和經費預算,向讀者推薦優秀期刊;②幫助期刊編輯了解和掌握自己編輯的期刊的情況,制訂有效的編輯規劃和辦刊目標;③幫助出版商掌握和監測出版動態,掌握出版機會,做出新的出版決策;④確定論文投稿期刊,證實已經發表自己論文的期刊的水平;⑤幫助一些信息研究分析人員跟蹤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趨勢[1]。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對目前公開發行的高校學報類進行了統計,共統計了1 600 種高校主辦的學報,其中高職高專類學報277 種。就復合影響因子而言,高校學報最高值為4.277,第二為2.889,最低值為0.066,平均值為0.462。而高職類學報最高值為1.252,最低值為0.05,平均值為0.216。就綜合影響因子而言,高校學報最高值為0.741,最低值為0.028,平均值為0.114①。可見,目前高職院校影響因子普遍很小,在整個高校學報平均值以下。可見,就影響因子而言,高職院校學報無論是在整個學術期刊群,還是高校學報群中,都是絕對的弱勢群體。但雖是弱勢群體,高職學報仍存在并發展著。受出版體制改革的推動,一些高職院校學報也轉向專業化辦刊及集團化辦刊,這些學報的影響因子有所提升。雖然高職學報整體影響因子小,但將高職學報與本科院校學報進行縱向對比,可以發現,本科院校學報影響因子數值差距十分明顯,很多本科院校學報的影響因子和高職學報相比,顯現不出優勢。此外,高職學報的發文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可見,雖然門檻低于本科院校,但辦刊資源方面,高職學報未必就比本科院校匱乏。高職學報的學術影響力也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2.1 正向影響
2.1.1 是高職學報的辦刊抓手 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給出了一個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水平,對于高職學報也是如此。目前,為推動期刊發展,各級期刊學會協會幫助學報進行評比評估,影響因子常常是其中一個指標。這幫助了高職學報辦刊人認清辦刊的形勢和方向,以影響因子的關鍵點為抓手,落實措施,來提升各自的學術影響力。而影響因子的關鍵點在于“被引”,要提高被引率是高職辦刊人的共識,但如何提高被引率,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范式。因此,高職學報的發展和前行常常圍繞著被引率進行。
2.1.2 是比較客觀的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由近兩年的數據統計而來,用其來評價高職學報,不存在任何行政干擾因素,在高職學報范圍內,相對公平公正。高職學報可以通過自身影響因子逐年數值的升降狀況來反思辦刊過程,找出最能提升學術影響力的辦刊措施來;還可以通過與其他高職學報相比,研讀兄弟院校學報,找到可取之經。
2.2 負向影響 影響因子是個雙刃劍,在敦促高職學報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一定程度地產生了副作用:
2.2.1 高職學報影響因子的低下,使得一些辦刊人產生焦慮心理及過激行為,隨之也產生了一些不合辦刊規律的操作行為,一些刊物過分追求刊載學術熱點,而學術熱點的產生其實也是循序漸進的,一些在基礎理論上的些許延伸和創新,雖不是熱點,但同樣也能帶動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些高職學報走極端路徑,發動可以發動的一切力量要求作者對其進行引用,比如學院所有教師作者,來稿的一些作者等,企圖通過突飛猛進的被引量來提高其影響因子。此外還刊發一些不當引文的自引文獻,即作者在發表論文時在其文后著錄自己曾發表過的論著的一種行為[2]。
2.2.2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高職學報的學術影響力。高職學報影響因子的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原因還是高職學報大多是綜合刊。而對多學科發展的高職院校而言,需要就是綜合刊。綜合刊的采稿自由度大,而帶來的則是影響因子的低。是辦高職院校所需要的刊物還是走上專業辦刊的方向,一直是困擾大多數高職學報辦刊人的難題,這也一直未能找到出路。在這樣的辦刊現狀下,大幅度提升影響因子的概率低下。更多的高職學報把重點都放在提升刊物的學術影響力上。不少高職學報利用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或者所在地的特色文化,建設了特色欄目,在一定范圍內提升了學術影響力,而這些在影響因子數值的提升上并不明顯。
通過以上對高職學報影響因子的分析,可知,影響因子是評價高職學報質量的重要指標,但不能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高職學報的生存與發展與其影響因子的提升密不可分,而具體有效的提升途徑則體現在提升高職院校學報學術影響力上。高職學報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有:出版時滯因素、檢索系統因素、學科因素、語種因素、政策導向因素和科技水平因素等。以這些因素為切入點,可通過以下措施來助推高職院校學報的學術影響力:
3.1 出版方面 高職學報要采取笨鳥先飛式出版。高職學報在學術期刊群屬于弱勢群體,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廣大讀者、學者聽到不是件易事。在出版方面要做出比其他學術期刊更多的努力,比如:①務必保證出版日期,最好能做到提前出版,讓自己刊載的學術信息早一點被關注到,這樣才能被引用;②以讀者最快捷、最方便的形式和途徑出版,實現提前數字出版,因為學術影響力的一個方面就是學術服務力;③積極開展國內外發行,發行一直是高職學報的弱項,尤其是國際發行,打破閉門造車的局勢,走出去,增強信心是高職學報今后的發展必須。
3.2 稿件的選擇方面 ①采用更多地域作者的文章,將每期的稿件作者對象、選題對象等涉及的地域范圍最大化,這樣可以將學術影響力擴張出去。②向一些機構,比如研究所、課題組等征集稿源,這些稿件的影響力能起到以一抵多的作用。③刊載一些新領域的發現或者超前意識,努力擁有“第一篇出來的東西”。這些最先的發現,常常會被后來的研究者所引用,這樣學術影響力的提高則不言而喻了。④針對一些特色稿件,組件特色欄目時,要注意這個特色不能特色到獨家,面太窄的特色欄目,學術影響力也有限,引用率則更談不上。⑤約請專題欄目的稿件時,作者對象不宜太年輕,因為青年學者一般會引用長者的文章,而反之則不然。約稿常常來之不易,若不能切實提高引用率,對于高職學報的學術影響力提升而言,作用不大。⑥對青年作者的稿件的選擇,要考慮作者研究的可持續性,高職院校青年作者群是其主要的作者群體,針對研究的可持續發展,青年作者在后續的研究作品中,常常會引用自己的觀點在其他刊物發表,這樣就提升了高職學報的學術影響力。
3.3 編輯方面 ①一定要將標題編輯到具有檢索意義,最好能吸引讀者下載。一些大而空的標題只會埋葬掉文章的學術影響力。在信息化又大數據的時代,便于網絡檢索也是高職學報需要尋求并能得到的生存之道。②關鍵詞要能體現文章的關鍵所在,不能局限于各級標題,沒有檢索意義的詞語不要放在關鍵詞中,能體現文章新、特所在的詞盡量多地放在關鍵詞里。不要被個數的規則所局限。③文章摘要的撰寫要突出重點,切忌泛泛而談和空洞無物。需要強調研究的要點和突出之處,指出文章所進行的研究將會在哪些研究中給予支持和影響。文章的方法和數據與之前的有什么不同,有用之處在哪里,這樣可以提高這篇文章的引用率。④提高英文信息量,降低語種影響。高職學報基本都屬漢語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學報的國際影響。怎么樣在這樣的現狀下,做出最大努力,提升國際影響也是高職學報可以研究的課題[3]。⑤規范參考文獻的標注。參考文獻是能否真實體現影響因子真實性和純粹性的重要方面。一本經典的學術期刊是不會出現不當引用的。高職學報在這一方面要尤其注意,很多青年作者對參考文獻滿不在乎,很多并非實引。編輯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對參考文獻進行一一核實。
影響因子是期刊評價的重要指標,高職學報是學術期刊的組成部分,對這兩者的關系的研究有利于促進高職學報的改革發展。單純以影響因子的定量評價來評估高職學報顯然是不合適的。不能以弱者自居,自怨自艾,要增強自信,立足于學術期刊叢林,這些是高職學報的生存之道。在能全面反映高職學報學術影響力的指標體系建立之前,高職學報要更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影響因子的評價機制,從各方面提升學術影響力,不僅成為高職院校需要的期刊,更能成為廣大讀者需要的學術期刊。
注釋:
①數據由http://acad.cnki.net/Kns55/oldnavi/n_Navi.aspx?NaviID=1,提供的期刊導航中檢索并分類統計所得。
[1]百度百科.影響因子[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700.htm?fr=aladdin,2013-10-30/2014-07-01.
[2]周淑霞.影響因子在學術期刊質量上的作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6):38-40.
[3]朱銀昌.高校學報影響因子評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4):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