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紫文SHE Zi-wen;翁瑞泉WENG Rui-quan;毛樹祿MAO Shu-lu;錢林龍QIAN Lin-long;莊洪濤ZHUANG Hong-tao
(泉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泉州 362000)
(Quanzhou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Quanzhou 362000,China)
法律法規是保障飼料安全監管政策實施的基礎。目前,我國在飼料安全法規體系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已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標準和規章制度等,但是顯得過于龐大,并且無序。對于大部分法律法規來說,基本處于指導層面,在行使各項管理職能的過程中,難以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缺乏可操作性。由于標準與配套法規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在生產管理中,容易造成標準的缺失。此外,現有的法規體系、標準等更新速度比較慢,在新的歷史形勢下,難以適應國際食品安全的需要。[1]筆者在從事飼料監管工作中,通過與從業人員溝通交流發現,從業人員對飼料行業的法律法規普遍缺乏系統性理解,筆者試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為主線,對飼料法律法規體系進行梳理概述,希望便于行業從業人員對飼料法律法規體系的理解。
目前,我國飼料法規體系初步形成了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為核心,相關管理規定和規范性文件為輔助,地方性管理規定為補充三位一體的較為完善的飼料行政法規體系。國務院于1999 年頒布實施了《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這是專項的國家法規,對我國的飼料、飼料添加劑等進行管理。2001 年對該條例進行了修訂。國務院在2011 年10 月的時候又重新修訂了該條例,從2012 年5 月1 日起實施新修訂的條例。該條例主要包括:①總則。總則中明確了農業部為全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行政主管部門。②審定與進口管理。規定了新飼料、新飼料添加劑投入生產前的申請審定、審批、證書發放程序。③生產、經營和使用管理。該部分規定了設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企業的條件和審查登記程序和審批發證程序。④罰則。本部分規定了對各種違法行為的處罰辦法。⑤附則。
新修訂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地方人民政府的監管責任,同時對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檢測給予明確規定,并且對養殖者科學、合理使用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進行指導,生產經營者需要對生產經營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質量安全負責。同時對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信用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管理部門對于存在不良記錄的生產經營者可以公布其名單,并且對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對于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根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農業部發布了《飼料原料目錄》和《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凡生產、經營和使用的飼料原料、營養性飼料添加劑及一般飼料添加劑均應在兩個品種目錄中。目錄之外的物質作為飼料原料或者飼料添加劑生產、經營或使用,生產或使用單位應當向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通過科學評價審核批準后,方可生產、經營和使用。
《飼料原料目錄》(農業部1773 號公告)于2013 年1月1 日實施。飼料原料目錄分四個部分:①通則。②飼料原料加工術語,列出了66 種加工工藝術語、定義及其形成產品的修飾語。③飼料原料列表。列表將飼料原料分為13 大類:該部分原料編號采用三級編號格式,第一級表示大類編號;第二級代表相同大類下的不同原料來源;第三級表示相同原料來源下的不同產品。第二級和第三級原則上按首個中文字的拼音順序進行排列。④單一飼料品種。
《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2013)》(農業部2045 號公告)于2014 年2 月1 日實施。《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已從2003 版(農業部第318 號公告)、2006 版(農業部第658 號公告)、2008 版(農業部第1126 號公告)更新為2013 年版本。《附錄一》和《附錄二》兩部分共同組成《目錄(2013)》。對于生產、經營和使用的營養性飼料添加劑,以及一般飼料添加劑,都屬于《目錄(2013)》中規定的品種。按照《新飼料和新飼料添加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凡是使用《目錄(2013)》外的物質擬作為飼料添加劑,需要申請并獲得新產品證書。生產飼料、飼料添加劑的企業需要辦理生產許可證、產品批準文號。其中,《附錄二》中規定的飼料添加劑品種,只允許所列申請單位,以及授權單位進行生產。
公布飼料原料目錄和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只是管理工作之一。為了貫徹《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農業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文件:完善各品種質量標準、對生產企業核發生產許可證、對產品核發批準文號和質量監督檢查等。農業部先后頒布了《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管理辦法》(農業部2012 年第3 號令)、《新飼料和新飼料添加劑管理辦法》(農業部2012 年第4 號令)、《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產品批準文號管理辦法》、(農業部2012 年第5 號令)、《進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登記管理辦法》(農業部2014 年第2 號令)、《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農業部2014 年第1 號令)、《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范》(農業部第1224 號公告)、《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農業部第168 號公告)、《飼料生產企業許可條件》(農業部第1849 號公告)、《混合型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許可條件》(農業部第1849 號公告)等法令。
2009 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進出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第118 號令)。《辦法》包括:總則、風險管理、進口檢驗檢疫、出口檢驗檢疫、過境檢驗檢疫、法律責任和附則7 章,共計71 條。以“安全”和“可追溯”為目標,按照“風險分析、風險監控、立體把關、精細管理”的思路,對進口產品建立包括“體系評估、市場準入、明確要求、產品召回”為主要內容的把關體系。配合以產品風險分級、企業分類管理等制度,旨在充分發揮企業第一責任人的作用,調動各級檢驗檢疫機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提高檢驗檢疫針對性和進出口把關的有效性。
飼料作為食物鏈安全的基礎,通常情況下直接關系到食品的安全。由于飼料產業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在“添加劑-預混料-配合飼料-養殖企業”這一鏈條上,一旦飼料原料或添加劑發生安全衛生問題,將會逐級的放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千上萬家企業,進一步產生嚴重的后果。[2]從法規構成來看,基本覆蓋了飼料原料、生產、運輸、銷售、使用全部環節,對于這些環節的安全管理,目前還沒有一個法規或條例能夠進行整合,使其成為統一體,進而直接指導實際生產。[3]為此,我們可以吸收、借鑒歐盟、美國等國的飼料管理法規經驗,建立和完善法規體系,同時對飼料管理法規加強教育和培訓,進一步普及飼料管理法規,提高實施效果,促進飼料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1]林一群,謝煒煒,張伯強,劉杰.淺析歐盟飼料安全監管體系[J].飼料博覽,2011(4):37-41.
[2]沈煒.國外飼料監管現狀及對我國進出口飼料監管的啟示[J].商情,2011(34):57.
[3]郝生宏.我國飼料安全問題及解決策略[J].飼料博覽,2013(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