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子怡HUA Zi-yi;沈雨辰SHEN Yu-chen;薛雪XUE Xue;張曉晞ZHANG Xiao-xi
(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北京 100011)
(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1,China)
PM2.5 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根據北京市的地形,又根據主要污染源的位置,按功能區進行劃分為商業區、居民區、交通區、文化區,因為商業區與居民區在一起,所以把這兩個區聯系在一起考慮;交通區為交通要道、汽車站、火車站、道路交匯處;文化區為旅游地點,比如自然風景區。
主要是對朝陽奧體中心、西直門北大街和密云鎮附近的PM2.5 進行檢測分析。考慮人群活動密度,車輛密集度以及工業區排放等等因素,最終選中三個地點作為檢測點:朝陽奧體中心、西直門北大街和密云鎮。其中朝陽奧體中心來往的人比較多,屬于人群密集地區。西直門北大街車輛流量比較大,屬于交通重點地區。密云鎮有山有水,屬于自然風景區。本著在朝陽附近不同區均勻設立監測站的原則,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應有一個監測站,各類污染源附近也應有監測站,遠離污染源的地方建立監測站,靠近居民的地方建立監測站,各功能區應有代表建立監測站,共建立6 個監測站,在每個監測點不同方位各做兩個監測站。
除自然源和人為源之外,大氣中的氣態前體污染物會通過大氣化學反應生成二次顆粒物,實現由氣體到粒子的相態轉換。如:

其中氣態硫酸來自OH 自由基氧化二氧化硫SO2的氣態反應。[2]鹽的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隨著濕度的變化,水合物對PM2.5 的影響較大,水不僅與鹽化合物生成水合物,由于濕度的改變還形成了鹽的微小溶液液滴。
北京市雖然有對PM2.5 濃度的監測,但是只有當天的數據,沒有歷史的監測的數據,數據量很少;而且市級市只顯示平均濃度,對朝陽區、西直門和密云的的濃度,監測數據如圖1,2,3 所示。
站點:朝陽奧體中心。(圖1)
站點:西直門北大街。(圖2)
站點:密云鎮。(圖3)

圖1 朝陽奧體中心PM2.5 濃度的監測

圖2 西直門北大街PM2.5 濃度的監測圖

圖3 密云鎮PM2.5 濃度的監測圖
將數據作歸一化處理:

xmax為朝陽奧體中心、西直門北大街和密云鎮PM2.5濃度的最大值,xmin為朝陽奧體中心、西直門北大街和密云鎮PM2.5 濃度的最小值。
故xmax=453,xmin=48。

表1 朝陽奧體中心PM2.5 濃度歸一化處理數據
設x1,x2,…,xn∈[0,1]為各天的PM2.5 濃度,1 表示很強,0 表示很弱,其余類推。用下面公式計算各地區PM2.5濃度的模糊熵:

其中S(x)=-xlnx-(1-x)ln(1-x)亦即申農(C.E.Shanon)函數。模糊熵是度量空氣質量的工具,模糊熵愈小,說明該地區的空氣質量愈好,以此來確定各地區的優劣次序。

由(1)式可得表2 和表3。

表2 西直門北大街PM2.5 濃度歸一化處理數據

表3 密云鎮PM2.5 濃度歸一化處理數據
由(2)式可得H2(x1,x2,…,xn)=0.720
同理,由(2)式可得H3(x1,x2,…,xn)=0.566
綜上可見: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見,西直門北大街PM2.5 的濃度最高,其次是朝陽奧體中心,再次是密云鎮。現實生活中PM2.5 的濃度和很多因素有關,人為來源包括:道路揚塵、建筑施工揚塵、工業粉塵、廚房煙氣。自然來源包括:風揚塵土、火山灰、森林火災、漂浮的海鹽、真菌孢子、細菌等。而這次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人為來源與之的關系,因此主要考慮的因素有:交通密集度和人員密集度。其中朝陽奧體中心來往的人比較多,屬于人群密集地區。西直門北大街車輛流量比較大,屬于交通重點地區。密云鎮有山有水,屬于自然風景區。在選擇測量地點的時候考慮了人群活動密度,車輛密集度以及工業區排放等方面,經過比較之后選中了以上三個地點,由此可知郊區、人群活動少的地點PM2.5 較小,反之車輛密集處,人群流量較高的地點PM2.5 也相對更高。
根據已有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大氣PM2.5 污染嚴重,已對人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同時對大氣能見度和氣候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細顆粒物不僅會對居民健康和城市能見度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會對湖泊、森林等生態系統造成危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影響水體質量,甚至還會造成全球大氣污染,為平流層臭氧損耗提供反應表面并催化,影響地球輻射平衡,我們應該盡量綠色出行,減少車輛尾氣的污染。
[1]楊新興,馮麗華,尉鵬.大氣顆粒物PM2.5 及其危害[J].前沿科學,2012(03).
[2]王波,袁濤.霾天氣的危害和防御[J].今日科苑,2008(17).
[3]向陽.大氣環境健康[J].百度知識,2005(23).
[4]王冰,張承中.大氣可吸入顆粒物PM2.5 研究進展[J].中國科技信息,2009(08).
[5]賀仲雄.模糊數學及其應用[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