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摘 要: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實例,針對材料學科《陶瓷工藝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教學資源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等進行一系列改革與探索,在提高教師自身生產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陶瓷工藝學 教學 改革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158-02
在景德鎮陶瓷學院材料學科不同專業的課程中,《陶瓷工藝學》都是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來開設的,因為這門課程內容涵蓋日用陶瓷、建筑衛生陶瓷等方面的制備工藝及原理,涉及陶瓷生產的全過程。《陶瓷工藝學》課程在能力培養方面,是要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獨立自學獲得更深層次的陶瓷材料相關知識的能力,即通過廣泛閱讀等自學方式,不斷地擴展陶瓷材料相關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運用所學的陶瓷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研究,達到培養學生在本專業領域中的陶瓷材料研究生產應用開發能力;利用所掌握的最新的陶瓷知識、工藝技術和方法進行分析比較,不斷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在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領域及陶瓷材料技術領域有所創新和發展。在素質培養方面,通過《陶瓷工藝學》課程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研究與實踐素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通過學習陶瓷制備的工作原理、陶瓷的應用技術等,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探索精神;通過陶瓷工藝學課程的學習,啟發自主式學習,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團隊合作精神。
同時,由于《陶瓷工藝學》課程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都比較強,隨著時間的推進,科學觀念不斷更新、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新材料和技術不斷發展、新工藝不斷涌現,這就要求教師從自身素質到教學觀念和方法都要與時俱進,包括教學內容不斷修訂、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教學觀念不斷更新、自身素質不斷提高。
1 整合和更新教材與教學內容
景德鎮陶瓷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為教學目的。在教材選擇上,根據材料學科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全國日用、建筑衛生陶瓷的發展現狀進行選擇,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協調發展。選用輕工業出版社馬鐵成主編的《陶瓷工藝學》,同時根據課程的特點,為學生指定了一些教學參考書,如:化學工業出版社張銳編著的《陶瓷工藝學》。根據課程的需要,利用網絡、書籍以及各種信息渠道拓展教學資源,自編講義和習題集,使得學生能夠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到課后復習都有參考資料。教學內容方面也需要進行及時的更新和補充,將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工藝引入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陶瓷行業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
2 采用啟發式教學
教學設計重視啟發式教學,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重點和難點,啟發推理,精講細講,多加練習,答疑討論,總結提高。在師生平等的學習氛圍下,加強學生參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陶瓷工藝學》相關的內容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啟發學生聯想、分析和記憶,加強學生的理解。例如在緒論中講授金屬材料、有機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分類和特點時,啟發學生聯想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品哪些分別屬于金屬材料、有機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出金屬材料導熱、導電、延展性能好但是易于腐蝕、比重大,有機材料質量輕但是易于老化,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強度、高硬度、耐腐蝕但是韌性差的特點,并提出提高性能的方法。通過啟發式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學過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
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靈活、信息量大和效率高等優勢已成為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弊端:課堂信息量大,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用多媒體授課屬于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等等。[2]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宜采取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多媒體上只寫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定義、分類、影響因素、結論以及工藝流程圖等標題,而具體的推導過程或中間環節則采用教師啟發式的講解和板書來完成。例如粘土的加熱變化,如果直接將加熱過程中不同溫度下發生的物理化學反應及其方程式用多媒體的形式放映出來,對學生而言,由于沒有在老師啟發下進行獨立的思考,只是看到一個個不同的方程式,單憑記憶理解不深刻。而如果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差熱-熱重曲線,并根據曲線講解加熱過程中發生的不同吸熱、放熱過程和失重情況,學生就會隨著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一起往下思考,這不僅能使學生對推導過程和結果印象更深刻,而且對問題理解也更透徹。
4 教學與陶瓷實物展示相結合
《陶瓷工藝學》課程中理論知識比較多,涵蓋面比較廣,教師一般都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課堂理論教學上。但由于教師授課方法不當,授課速度快,課堂信息量大等原因,常常會使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概念不清、理解不深、掌握不夠、理論與實際應用脫節。因此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可以通過展示陶瓷實物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通過展示陶瓷實物進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真實性、具體性、形象性、立體性和感染性的特點。[3]例如在講授釉的分類過程中,通過展示常見透明釉、乳濁釉、結晶釉、高溫顏色釉的陶瓷實物,能全面激發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課堂理論教學“以聽為主”的方式,是課堂上用來講授知識的有效途徑。陶瓷實物展示是一種動態感悟過程中的催化劑,它能促使學生從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從淺顯的感悟走向深刻,從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從錯誤的感悟走向正確。endprint
5 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
《陶瓷工藝學》還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應加強實踐訓練環節內容,將理論和實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該課程主要的實踐訓練內容主要包括:成型方法和成型缺陷分析、施釉方法和釉料樣品的制作、燒成方法和燒成缺陷的分析等。在講授完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就進行實踐訓練環節的訓練。例如通過采用注漿成型、可塑成型和壓制成型三種不同的成型方法進行陶瓷制品的制作,可以使學生能夠切身體驗不同成型方法、感受到哪種成型方法可以制備復雜的陶瓷樣品以及哪種成型方法制備的陶瓷樣品強度比較高,同時能觀察到常見的氣孔、裂紋等缺陷并進行分析,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教學中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可以應用于科研中,而在科研中獲得新成果、新理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引入科研知識,使學生不僅熟悉了傳統建筑衛生陶瓷和日用陶瓷,而且對科研中的特種陶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講授燒成方法時可以先講授建筑衛生陶瓷和日用陶瓷所采用的傳統氧化燒結和還原燒結方法,再講授科研中特種陶瓷燒成所采用的無壓燒結、熱壓燒結、氣壓燒結和放電等離子燒結等燒結方法,通過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等儀器對其密度、強度、物相、微觀結構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理解不同燒結方法各自的特點,了解傳統陶瓷和特種陶瓷的區別,進而培養其對科研的興趣。
7 教學與學術講座相結合
為了彌補《陶瓷工藝學》教課書中理論知識滯后、無法實時更新的弊端,滿足學生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理論知識的需要,可以通過聘請全國重要陶瓷產區的設計開發人員、技術專家、銷售主管、人事部經理等以學術講座的形式,以各自獨特的視角介紹目前國內外陶瓷原料、工藝、開發、設計、銷售的前沿動態方向,以及陶瓷企業對應聘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通過引入全國重要陶瓷產區的前沿信息、最新知識點,同時結合本地區區域陶瓷最新發展動態,隨時更新、補充理論知識,從而使《陶瓷工藝學》課程教學具有時效性并服務于本地區區域發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使學生更加了解陶瓷行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目的性。
8 加強教師自身的生產實踐
由于本校多年以來的辦學特色,材料學科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衛生陶瓷和日用陶瓷企業,因此學生非常想了解建筑衛生陶瓷和日用陶瓷等工業生產上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對工廠實際生產方面的知識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需要授課教師深入到工廠生產一線進行了解、實踐和體會。通過工廠生產實踐,參觀建筑衛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在工業上的自動化生產過程,不僅可以了解建筑衛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具體的工藝流程,還能了解各個工藝采用的設備及設備的結構、工作原理。此外,對企業的管理,包括員工管理、設備管理、原料管理以及半成品和成品等的管理也能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添加一些相關的工廠生產情況,能夠使學生們更容易掌握所學的知識,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有了大體的了解。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通過工廠生產實踐所獲得的知識,也有助于在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以及畢業實習中給予更加豐富和深入的指導和解答。
9 結語
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實例,針對《陶瓷工藝學》課程特點,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和科研實驗條件,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的改革與探索,在提高教師自身生產實踐能力的同時,通過實物展示、實踐訓練、講授科研知識、舉辦學術講座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節的整個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毛瑞.《陶瓷工藝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2007,5(4):44-46.
[2] 蘇小麗,陳云霞,段金華.《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廣州化工,2012,40(12):201-202.
[3] 吳軍明,羅婷.論《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的實物展示[J].教學實踐,2012(9):115-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