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爽

中國癌癥情況吸引了諸多學者的目光。2014年4月份《柳葉刀》腫瘤專刊上發表了對中國等幾個國家癌癥控制現狀比較的文章。文章稱,中國和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經濟大國,正面臨癌癥帶來的經濟和人的巨大代價。
而近日發布的中國最大規模癌癥生存數據顯示,中國癌癥五年生存率為 30.9%。該數據由中國國家癌癥登記中心、癌癥預防與控制辦公室聯合統計而來,其來源是17個分布在北京、大連等城市的癌癥登記處。此次調查所納入的13.9 萬個病例,均于2003至2005年期間診斷,隨訪至 2010 年底。
有關這份數據的解讀,《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腫瘤防治科主任鄭瑩。
地區間差距大
《瞭望東方周刊》:報告說中國癌癥五年生存率為30.9%。這是整體的情況嗎?
鄭瑩:整個數據的樣本來源多為東部沿海地區,所以可能還是無法準確說明全國的情況。而且,不僅僅是不同癌癥種類之間的生存率有差異,地區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
比如上海,現在的癌癥五年相對生存率估計為50%,也就是說,相對于沒有癌癥的人,癌癥患者存活五年的概率是50%左右,這和上海20年之前相比,幾乎翻了一倍。所以相對于籠統的癌癥生存率數據,比較不同經濟水平、醫療情況下的現狀,更能說明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上海癌癥生存率在過去20年間有很大上升,主要得益于什么?
鄭瑩:影響癌癥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就兩點:第一,是不是發現得比較早;第二發現之后是否進行規范化的治療。
早發現非常重要,因為癌癥每個階段的生存率差異非常大。比如,肝癌,一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能夠達到40%,但是四期患者可能只有3%,這是死亡率比較高的類別的癌癥。再比如死亡率比較低的乳腺癌,一期診斷患者中,有95%的人都可以活過五年,而四期只有30%左右的人能夠活過五年。
除了醫療水平高、醫療資源豐富以外,上海在宣傳教育、腫瘤的預防知識普及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此外,上海有常見腫瘤的篩查項目。2012年開始開展上海市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項目,有100多萬市民接受了篩查服務,從中發現了不少早期大腸癌患者。而按照《上海市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辦法》的規定,退休婦女和生活困難婦女的婦科病、乳腺病篩查每兩年一次,費用由地方財政承擔。
提高癌癥生存率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才能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率?
鄭瑩:一方面醫療系統要改善。對于癌癥患者而言,其目前所享受的醫療服務能力很不均衡,這也是為什么各地區的癌癥生存率差異非常大。
除此以外,要大力推行癌癥早篩的項目,對不同類型的人推薦不同的體檢項目。
體檢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篩查癌癥,因為相比較于其他疾病而言,癌癥是否能早發現是對患者生存率影響很大的,有癥狀再去看的話,往往已到中晚期,治療的有效性遠遠不及早期發現。
病人的教育也很重要。比如,病人應該有更多的知識武裝自己,知道應該怎么就醫,如何配合醫生的治療,如何跟醫生一起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等,這些能力對病人的生存率提高都很重要。
還有病人生活方式的干預。很多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對生存率的提高很有幫助,比如控制體重、適量的運動、適當的營養,以及心理健康等。
《瞭望東方周刊》: 醫療系統的改善具體指哪些?
鄭瑩:癌癥已成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了,所以診斷治療應該是基本的醫療服務,至少縣級醫院要能提供癌癥最基本的治療,應配備常規的診斷手段、治療藥物和設備。
國家應該有最基本的目錄,包括腫瘤基本藥物、基本診斷設備設施、腫瘤基本治療,等等。我國按照各地不同經濟水平、醫療資源情況和腫瘤負擔進行評估,制訂目錄,向廣大癌癥患者提供就近的、可以承擔得起的基本醫療服務。
對于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則積極推動篩查項目的實施,規范大規模人群的體檢。
癌癥防控任重道遠
《瞭望東方周刊》:癌癥防控工作中哪些需要改善?
鄭瑩:我國現在面臨沉重的癌癥疾病負擔,發病率上升勢頭難以遏制,患者診斷時期普遍較晚,治療費用巨大而生存率偏低;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相比,發病和死亡上升速度快,生存率更低,地區差異明顯。
與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相比,我們的重視程度、投入、實踐遠遠不夠。
對于政府來說,在癌癥預防上的投入和預防的重要性很不匹配。而投入在預防上是最合算的。比如大腸癌,美國把大腸癌死亡率的下降歸因為三部分:50%歸因于篩查,35%歸因于危險因素的降低(吸煙等控制),而只有12%歸因于治療。美國醫療條件那么好,治療的貢獻也就12%,可見預防的重要性。
最近出版的《世界癌癥報告》中指出,如果采取適當的預防控制措施,5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另外50%無法預防的癌癥是可以通過早期篩查、規范的治療改善治療效果,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這些有效的防控手段需要通過政府引導、部門合作、全社會動員落到實處,因此,癌癥防控任重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