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尚澤 (長江大學醫學院,湖北 荊州434023)
湯紹遷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湖北 荊州43402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具有持續性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不盡感的一種功能性腸病[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歐美等國家有10%~15%的健康人群受到便秘的困擾[2],我國北京等地區FC的發病率在6.07%~9.18%[3]。便秘發生機制迄今為止并未完全闡明,其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已成為FC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探討影響FC發生發展的因素,并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對待疾病,樹立治療信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十分重要。我們采用羅馬Ⅲ標準對FC進行診斷并對其生活和排便習慣特點進行分析,為以后的診療提供依據。
對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在在武漢協和醫院消化科胃腸動力中心行動力相關檢查的便秘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篩選出FC患者100例,男25例,女75例,平均年齡(45.7±15.6)歲;平均病程(9.5±9.8)年。同時選取性別、年齡相匹配的健康體檢者100例為健康對照組(男35例,女65例;平均年齡(44.1±15.0)歲)。均獲得患者知情同意。FC患者與健康對照者在性別比例和年齡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調查內容 生活習慣攝食、飲水及活動量包括飲水量、活動量、進食量、肉素情況、早餐情況、三餐規律情況、主食情況,飲食是否專心。排便習慣包括抑制便意、定時排便。家族史。
1.2.2 FC羅馬Ⅲ診斷標準 必須符合以下2項或2項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②至少25%的排便為干球狀便或硬便;③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阻塞感或梗阻感;④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幫助(如用手指助便、盆底支持);⑤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⑥便次<3次/周。在不使用瀉藥時很少出現稀便。沒有足夠的證據診斷IBS。便秘癥狀在診斷前6個月出現,至少在過去3個月內有癥狀。而且,所有患者均經過鋇灌腸或腸鏡檢查排除結腸、肛直腸器質性疾病;詳細詢問病史,排除全身性疾病。
1.2.3 臨床評估 所有患者均詳細記錄排便情況及癥狀。主要包括:大便性狀(Bristol糞便性狀分型),排便頻率、排便時間、排便困難(排便使勁用力,排便阻塞等)、排便困難程度、排便不盡感、排便不盡感嚴重程度、大便堅硬情況頻率、藥物輔助排便(口服、開塞露)、使用手指或灌腸輔助排便、下腹部疼痛、下腹部疼痛嚴重程度 、下腹脹、下腹脹的嚴重程度。
調查資料均輸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患病率以百分率表示,相關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者在飲水量、活動量、進食量均有明顯差異(P<0.05),FC飲水量、活動量、進食量均少于健康對照組;兩者在主食情況、肉素情況、三餐規律、是否吃早餐、飲食是否專心并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功能性便秘患者攝食、飲水及活動量的影響因素分析例(%)
FC抑制便意和不定時排便頻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兩者家族史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研究表明,FC與健康對照組之間性別差別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我們的研究發現FC的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Pare等[4]調查發現,在符合羅馬II標準的慢性便秘整體患病率為14.9%,而女性患病率為男性的2倍。我國的陳曼湖等[5-6]專家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廣州市2892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慢性便秘男女患病率比為1∶1.64,這與我們的研究一致。表明FC的發病主要以女性為主,這可能是由于男女生理差異有關,有研究表明女性結腸壓力性活動度明顯小于男性,以及男女患者在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上的差異造成女性更易形成便秘,也可能由于女體內性激素水平,腹肌及盆底肌欠發達或收縮不協調有關。

表2 功能性便秘排便習慣及家族史影響 例(%)
本研究顯示,兩組之間相比在飲水量、活動量、進食量發生率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健康對照組飲水量在1~2L比率明顯高于FC組,FC組飲水量小于1L的比率明顯增高;FC活動量少的比率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兩者進食量均以一般為主,比率最高,但FC進食量少的比率高于健康對照組。Johanson等[7]研究表明飲食中纖維素攝取不足、活動少、液體攝入不足和肌張力差等是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危險因素。說明FC患者飲水量、活動量以及進食量少的情況均是造成便秘的存在因素,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患者長期的生活飲食習慣不良,并且在患病后患者人為的調節飲食結構,造成了便秘的加重。有研究調查表明晨起飲水者發生率低,定時定量進餐以及攝入蔬菜和水果多者發生率低,。因此,鼓勵患者多食含粗纖維食物,適量飲水,多運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定時按摩腹部增強結腸蠕動,以有效改善便秘情況。本研究表明主食情況、肉素情況、三餐規律、是否吃早餐、飲食是否專心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所選患者地域性飲食特點有關。
本研究顯示,F組C與健康對照組兩組之間抑制便意、不定時排便發生率有明顯差異,FC抑制便意、不定時排便發生率顯著增高。這可能與便秘發生的病理生理機制相關。溫麗雅等[8]表明早晨及上午定時排便者發生率明顯降低,經常抑制便意者發生率高,這與本研究一致 。也有研究表示,功能性便秘的發生與飲食習慣、排便習慣、精神壓力等顯著相關,情緒不穩定、抑制便意、每周大便次數是功能性便秘的危險因素,說明不良的排便習慣等因素對便秘有明顯的相關性。這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有研究表明FC發病與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精神心理影響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緒異常可抑制外周自主神經對結腸的支配,亦可影響下丘腦和植物神經系統,尤其是抑制副交感神經 .導致結腸傳輸時間延長,從而引起便秘。有研究顯示,精神緊張可使肛管壓力升高,內括約肌反射活動增強及失弛緩,也有研究表明,焦慮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緊張度,導致排便時出現肛管直腸矛盾運動[9]。所以,良好的排便習慣和健康的精神心理活動將有助于減少功能性便秘的發生。本研究中,兩者之間家族史統計學并無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FC患者進行問卷調查 .初步發現FC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攝食、飲水及活動量和排便習慣對功能性便秘及其加重產生的不良影響,為醫師及患者的診治提供了初步的診療依據。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未對功能性便秘相互作用機制進行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加以證實,因此尚待進一步研究。
[1] George F.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2] Dennison C,Prasad M,Lloyd A,et al.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economicburden of constipation [J].Pharmacoeconomics,2005,23:461-476.
[3] 郭曉峰,柯美云,潘國宗,等 .北京地區成人慢性便秘整群、分層、隨機流行病學調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 [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0):637-638.
[4] Pare P,Ferrazzi S,Thompson WG,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constipation in Canada:definitions,rates,demographics,and predictors of health care seeking [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3130-3137.
[5] 尉秀清,陳曼湖 .廣州市居民功能性便秘流行病學調查 [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1,10(2):150-155.
[6] Zhao YF,Ma XQ,Wang R,et al.Epidemiology of functional consti- p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constipation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a(SILC)[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1,34(8):1020-1029.
[7] Johanson JF.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onst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 J Gastroenterol,l998,93:188-191.
[8] 溫麗雅,陳長香,王靜,等 .老年人便秘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j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5):2827-2829.
[9] 劉立舟,楊向東,賀平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現狀 [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2,32(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