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華,萬春泓,蔣道源 (上饒市眼科醫院,江西上饒334000)
低眼壓屬于醫院眼科較為普遍的一種并發癥,當前針對此種疾病的臨床治療仍未獲得極為顯著的治療效果。長時間低眼壓會造成患者的眼球萎縮,從而導致患者的視功能表現為一定程度的下降。與此同時在美容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困擾,從而對患者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痛苦[1]。為了研究有效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主要針對我院收治的低眼壓患者,對其于內窺鏡下選擇玻璃體切除術完成治療后,臨床獲得的治療效果確切?,F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低眼壓患者3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4例。患者的年齡范圍為9~53歲,平均年齡為(27.2±1.5)歲。患者的受傷時間為29~75d,受傷的平均時間為(45.9±1.5)d。在所有患者中,屬于眼球穿通傷的患者18例,屬于貫通傷的患者6例,屬于鈍挫傷的患者10例,合并出現眼內炎的患者4例,未出現感染的患者30例。對患者進行手術前,眼壓為4.2~7.3mmHg,平均眼壓為5.9mmHg。
于患者睫狀體平坦位置對患者實施玻璃體切除三通道切口。如果患者未出現角膜病變或者眼前節組織病變的情況,于內窺下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觀察,對睫狀體病變位置進行有效處理。如果患者眼前節發生的病變對患者的眼后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則針對患者于內窺鏡下對患者玻璃體視網膜發生的病變以及睫狀體部位發生的病變進行觀察,對患者完成手術后觀察患者眼部情況,于患者玻璃體腔對患者充填C3F8或者充填甘油[2]。在對患者進行手術過程中,能夠發現,在表面呈現灰白色或者出現色素性增生膜但是未出現睫狀體脫離的患者14例,表現為睫狀體表面出現了增殖膜合并出現睫狀體扭曲變形或者脫離的患者16例,于睫狀體表面表現為霜樣脫色素改變的患者6例,表現為睫狀突體積變小的患者4例,表現為部分捷狀突萎縮平坦的患者4例。合并出現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單純實施玻璃體切除可以成功將視網膜復位的患者16例。需要選擇實施視網膜切開術甚至選擇將部分視網膜切除,最終才能夠將視網膜復位的患者10例。對患者實施眼壓測量:選擇Goldman眼壓計對患者的眼壓進行測量,測量單位為mmHg[3]。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5.0完成數據分析統計,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完成手術后1、2、3月,對患者的視力以及眼壓進行測量,同手術前眼壓進行比較,提高程度顯著(P<0.05),見表1。最終視力恢復正常的患者16例,眼軸未表現出顯著變化的患者10例,表現為眼球萎縮的患者8例。

表1 患者手術前后眼壓情況比較
患者患有低眼壓疾病后,往往導致表現出角膜水腫、后彈力層皺褶、視盤充血水腫以及視網膜充血水腫癥狀。長時間低眼壓會導致患者的視功能表現為一定程度的降低,嚴重的情況甚至表現為喪失以及眼球萎縮等,對此針對患者表現出的系列并發癥,需要研究有效方法給予臨床治療[4]。因為眼外傷導致患者表現出的低眼壓原因較為復雜,主要包括患者的睫狀體受到損害以及房水分泌功能下降等,此外還包括患者的視網膜脫離因素以及睫狀體脫離因素等。在上述的系列因素中,睫狀體能夠發揮顯著的作用。臨床針對患者選擇激素、散瞳以及睫狀體復位術等方法給予治療后,臨床能夠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針對病程大于1月的長時間低眼壓患者,對其選擇上述方法給予臨床治療,難以獲得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主要因為患者的睫狀體難以有效直視,諸多治療方法表現出一定的經驗性[5]。
通過內窺鏡對患者對患者實施睫狀體探查術,針對部分患者可以有效恢復部分眼壓。經過本次研究發現,在患者完成治療后1、2、3月,對患者的平均眼壓進行測量,同手術前眼壓進行比較,提高程度顯著(P<0.05),表明此種方法于臨床能夠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針對低眼壓患者于內窺鏡下對患者實施玻璃體切除術,臨床獲得的治療效果相對滿意,成功凸顯此種術式的臨床應用價值。
[1] 李湘黔,丁純,李盛國,等 .眼球穿通傷玻璃體切除術后低眼壓的臨床分析 [J].國際眼科雜志,2013,6(25):105-106.
[2] 胡汝平 .玻璃體切除手術后高眼壓的臨床分析及治療 [J].中外醫療,2014,4(1):75-79.
[3] 李勝,夏建平,祁媛媛 .玻璃體切除聯合眼內充填術后高眼壓的臨床分析及治療 [J].國際眼科雜志,2013,10(8):1023-1025.
[4] 黎作為,馮小志,黎容 .玻璃體切除術治療自發性玻璃體積血105例臨床分析 [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8(25):332-335.
[5] 莊朝榮,陳放,解正高,等 .玻璃體切除術后高眼壓的臨床分析與處理 [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3,2(2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