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圍繞基于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設計的必要性及本人如何在教學目標、課堂活動、作業(yè)、評價方面進行分層教學設計的實踐進行探討。通過分層教學設計的嘗試讓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既能“吃得飽”又能“吃得好”。最終實現(xiàn)“分層是為了無層”的目的。
關鍵詞:個體 差異 分層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192-02
1 問題的提出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也強調(diào)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nèi)容,達到掌握的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shù)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而且可以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當然,正如世界上找不出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學生在性格、家庭文化背景、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因此,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筆者認為,基于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設計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2 分層教學的實踐
2.1 從教學目標的分層上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導向,是教師選擇教學內(nèi)容、安排教學活動的依據(jù)。學生能否有效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是衡量教學成敗的重要標準。由于學生在知識結(jié)構(gòu)、思維習慣、情感態(tài)度上存在的差異,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在仔細研究教材內(nèi)容、單元目標及新課目標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有梯度的教學目標,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
以“Weather”(上海英語新世紀版七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參中語言知識技能目標之一是:“學生能表演對話,并能變換情景和角色,就課文編對話”。然而,根據(jù)平時的觀察,我的學生的口語水平參差不齊,大致可分三類:1/5同學的口語水平較高,能學以致用;一半學生的口語水平一般,朗讀及背誦能力尚可;1/3學生的口語水平很弱,朗讀課文有困難。顯然,對三類同學設定同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合實際的。于是,根據(jù)學生的口語水平我預設了三個目標。
(1)口語水平很差的同學能模仿及跟讀課文并分角色朗讀課文。
(2)口語水平一般的同學能表演課文中的對話。
(3)口語水平較高的同學能通過模仿課文,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編對話。
經(jīng)過課堂實踐,我發(fā)現(xiàn)口語水平弱的同學通過跟讀課文環(huán)節(jié),語音語調(diào)有所改善,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活動中也敢開口了。口語水平較高的同學能成功地自編自導,為同學們呈現(xiàn)了精彩的表演,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口語水平一般的同學在口語水平較高同學的激勵下也踴躍地表演對話,激發(fā)了他們的表現(xiàn)欲。顯然,針對不同語言表達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目標要求,能夠調(diào)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從而達到層級目標。
2.2 從課堂活動的分層上進行教學設計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活動是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重要形式,學生能親身體驗各種課堂活動,才能增強自信、激發(fā)學習興趣。基于學生個體差異設計的課堂活動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提高課堂效率,活躍課堂氣氛。以“Games and Sports”(上海英語新世紀版六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一課為例,學習內(nèi)容是有關運動的表達方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猜詞競賽活動。根據(jù)同學們的愛好及詞匯儲存量,我將同學們分成幾組。每組中都有記憶單詞比較吃力的同學、基礎詞匯掌握較好的同學及詞匯量較大并能掌握拓展詞匯的同學。活動規(guī)則是每組派一名同學用肢體動作表演出詞組的含義,其他同學猜出詞義并拼寫出來。在競賽中,大部分記憶單詞有困難的同學能主動地來表演詞義,興致特別高;詞匯量較大的同學的回應很機智;基礎詞匯掌握較好的同學在前面同學的帶動下也很活躍,積極嘗試使用拓展詞組。在整個活動中,各個層次的同學積極地參與、相互配合,課堂氣氛熱烈。從課堂活動的分層來設計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主動地自主學習,同時也摒除了學習活動的枯燥感。
2.3 從作業(yè)的分層上進行教學設計
作業(yè)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學生層次、能力等的不同,知識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作業(yè)分層設計能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作業(yè)。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我篩選了一些閱讀題作為選做作業(yè),讓有興趣做的同學自己來拿,結(jié)果,只有1/3的同學主動來拿。于是我認定,如果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做此作業(yè),那么回家作業(yè)的質(zhì)量難以保證;上課作業(yè)講評的效果也會很差。因此,將作業(yè)改為必做題、選做題兩種。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可只做必做題;鼓勵中等水平和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盡最大努力做選做題。這樣學生有了學習自主權(quán),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任務。上課講評時,為了激勵各個層次學生做作業(yè)的興趣,我會讓做基礎題的同學分析基礎題;做選做題的同學簡單介紹他們所讀的文章的大意,課后核對答案。實踐表明,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提高了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中等水平的同學做選做題的積極性提高了;做基礎題同學答題的正確率也有所提高。
2.4 從評價的分層上進行教學設計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說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指標應多元化,評價的方法應多樣化。作為鮮活的生命個體,除了學習成績上的差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日常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全面地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差異給出不同的評價,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評價“Healthy Eating Habits”這篇作文時,對于后進生主要以鼓勵為主,雖然能寫出正確的句子對他們來講都很難,但我還是會盡力地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如看到有的同學能注意到health與healthy的區(qū)別并正確使用時,我會寫到“相信細心的你一定會寫出更美妙的用法!”之類的點評,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對于中等生在肯定其優(yōu)點的同時指出其不足,又如一名同學頻繁地使用healthy food一詞組,我會在此詞組下加標注,給出“恭喜你已熟練地掌握了該詞組的用法,相信你定能靈活地使用類似的表達方式來為你的文章增色!”類似的點評,以此激發(fā)其斗志。對于優(yōu)等生采取競爭性評價,我會將其文中的好詞好句列舉出來,和全體同學一起分享,并選出最佳“美句”,鼓勵其超越自我。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就感,加大了學習動力,同學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3 實踐的反思
實踐證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設計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還能讓學生有學習自主權(quán),活躍課堂氣氛。教學目標的分層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分層的課堂活動中參與性有所提高,相互配合,使課堂效率最大化;作業(yè)的分層更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完成作業(yè);學生在不同的評價中展現(xiàn)自我,綻放光彩,增強了自信心。然而,“分層是為了無層”,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設計時既要注意保護好后進生的自尊心,使其有信心,還要多給此類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其逐步提高。同時也要發(fā)展優(yōu)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吃得飽。讓優(yōu)生帶動中等生,使更多的中等生晉升到優(yōu)生的行列。最終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不斷地融合,達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Bloom,Benjamin 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ublished by Allyn and Bacon,Boston,MA.Copyright(c)1984 by Person Education,1956.
[2]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陳燕.淺談小學英語分層教學[EB/OL].223網(wǎng)校論文中心,2011-05-24.
[4] 曹春戀.英語分層教學的好處.朝陽中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