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11月18日的一場記者會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說將在21日解散國會眾院,同時推遲不得人心的增加消費稅計劃。果然,11月21日下午安倍正式解散國會眾議院,安倍領導的內閣變身為“臨時內閣”。
在稍后的臨時內閣會議上,安倍敲定了“12月2日公示,14日投票”的眾議院選舉日程。原定于2015年10月實施的消費稅再增稅計劃,被決定推遲一年半至2017年4月。
眾院選舉
日本是內閣制國家,首相和大多數內閣成員均來自眾院,內閣對國會負責,內閣有權解散眾院,提前大選。
由于首相和大多數內閣成員首先必須是眾議院議員的基礎事實,決定了提前大選相當于把內閣重新放到“火上烤”,提前大選被視為政府“問信于民”的一出苦肉計。考驗不過,內閣現任成員就有可能在議員資格選任中途就被拉下馬。
安倍在前不久的改組內閣后,內閣成員丑聞不斷,內閣大臣接二連三遞交辭呈,極大地損害了安倍政府的聲譽。
鑒于日本執行小選區制度與比例代表制度相結合的混合選舉制度,多達300張議席要面臨小選區選舉的殘酷競爭,而其他180張議席則通過比例代表制來產生,為在野黨趁勢而上提供了機會渠道。
安倍認為目前的在野黨仍處于弱勢之機提前大選并不構成對執政黨繼續執政太大的威脅,決定通過提前大選來“問信于民”,這既是一出妙招,更是一步險棋。數年前民主黨執政時,在野的自民黨屢次呼吁民主黨內閣解散議會提前大選卻未果,原因是在野強勢,一旦提前大選,執政的民主黨就鐵定淪為在野黨,民主黨首相野田佳彥幾乎堅持到眾議院任期結束之時才肯解散眾院。
現任眾議院于上次選舉即2012年12月始,應于2016年12月屆滿,四年一任期。安倍的提前大選,執政的自民黨會在毫無懸念中選勝,相當于自民黨的執政期從2016年12月“續展”到了2018年12月,牢牢握住了施政主導權,這更有利于安倍政府推出注重于“長久之計”的政策措施。
安倍經濟學
安倍經濟學,俗稱“安倍三箭”,指異常極端的貨幣政策即超水平的貨幣寬松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
“我需要聽到人民的聲音,”11月18日記者會上的安倍這樣表示道,“如果我們保不住多數地位,那我就下臺,因為那將說明‘安倍經濟學遭到反對。”
安倍經濟學實施近兩年,效果如何呢?
日本第三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萎縮0.4%,按按年率計算減少1.6%,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降。東京日經225指數11月17日應聲下挫3%。經濟學家曾預測日本第三季度GDP將增長0.5%。這些數據并不太支持“安倍經濟學成功”。
安倍提前選舉的解散眾院的決定,是在日本經濟再次陷入經濟蕭條一天后做出的。
今年早些時候,日本將消費稅從5%提升至8%,并決定在2015年再次增稅到10%。增稅計劃旨在遏制日本龐大的政府債務。目前,日本的政府債務大約相當于GDP的2.5倍。這一比率在發達國家中最高。
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的首席經濟學家巴特·范阿克在談到日本的衰退時說:“主要的含義在于,我們開始看到如果我們沿那條路走下去歐洲可能會出現的景象。”“安倍經濟學”已經在歐洲失去了效仿的價值。
“日本在經濟上瀕臨崩潰,”美國高頻經濟信息社的首席戰略分析師卡爾·溫伯格說。他表示,從長遠看,日本擺脫不了由人口老齡化、與之相關的經濟衰退和債務上漲組成的螺旋式下降。
環球通視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納里曼·貝拉韋什說:“我們曾希望日本能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但現在日本的情況“使我們對全球經濟產生了一些憂慮”。
日本著名經濟學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伊東光晴認為,“‘安倍經濟學就是一場騙局”。
不過,日本央行行長黑田不這么認為。黑田堅信,“經濟復蘇的良性循環”正在出現。他說,安倍的通貨再膨脹計劃效仿了高橋是清的貨幣改革,后者在1932年命令日本央行全力進行這項改革,不顧世界各國正統派聲音的集體嘲笑。他們說,高橋必定會失敗。然而,日本在1933年出現復蘇,在1934年實現繁榮。黑田認為,如今在“安倍經濟學”的墳墓旁邊跳舞的那些人或許有點為時過早。
日本經濟新聞和東京電視臺于11月21~23日實施了輿論調查,關于安倍第二次擔任日本首相中獲得好評的政策(多選方式),回答“促進女性活躍”的最多,占21%,其次是“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占20%。“經濟增長戰略”占18%,排在第三。而日本與中國、韓國的外交政策排在第4。
但沒有一項獲得好評的項目超過22%,表明安倍的政策沒有一項已經在日本國內產生明顯效果。
在一項投票意愿的民調中,目前執政的自民黨占35%,比例最高,而只有接受調查的民眾的9%表示愿意投票支持在野的民主黨。關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此次眾議院選舉爭論焦點定位為“安倍經濟學”,表示“不支持”的受訪者占51%,高于表示支持的33%。
即便是對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感到不滿和沒能切實感受到經濟復蘇的階層,調查結果顯示他們也主要將選票投給自民黨。這構成了“反對安倍,但仍投票給自民黨”的怪異現象,其根源在于在野黨派仍處于民眾的深層失望中。
不過,在野黨正試圖在經濟政策方面突出于執政黨的對立。根據日經新聞中文網的報道,提出“培育具有厚度的中產階層”的民主黨等政黨強化了對執政黨的批評,稱日元貶值導致燃料等物價上漲,從而對國民的生活構成擠壓,同時提出重視就業等方針。維新黨提出打破既得權力階層,放寬限制。日本共產黨和社民黨則反對提高消費稅稅率和重啟核電站。
圍繞即將于12月舉行的日本眾議院選舉,自民黨的競選納“政權公約”出臺。該公約提出將在2017年4月將消費稅提高至10%前,充實以該消費稅率為前提的護理及育兒支援等社會保障政策,提出從明年啟動實施下調法人稅實際稅率等內容。于此同時,公約還將呼吁改善與中韓等鄰國關系,以及讓所有被朝鮮綁架的受害者盡早回國。
安倍近兩年的施政下來,與中韓關系隱入僵局。直到安倍決定解散眾院之前數天,安倍才艱難地借北京APEC峰會之機與中國領導人實現了短暫的會晤。日本國內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安倍經濟學”成功與否,取決于中日關系的改善,日本沒有融入亞洲經濟,何談全球化下的經濟成功?安倍時代已經不是高橋是清的時代。
綜上所述,安倍晉三提前大選之“苦肉計”,于自民黨保有執政地位不受影響,自民黨將繼續控制國會眾議院。不過,隨著“安倍經濟學”光輝的褪色,安倍晉三作為右翼色彩深厚的日本歷史修正主義者,也將不得不轉而改善與鄰國的關系,而安倍在自民黨內的支持將會受到影響,安倍繼續擔任首相的前景無疑會受到實質影響。若然,日本有可能再回到黨內派閥政治的紛爭中,首相“走馬燈”似的輪換又將重演,盡管較為長期地看,首相都是自民黨人,但卻是自民黨內不同山頭的人物。(作者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