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應用,我國已經逐漸進入了數字化的時代,而在博物館中開展數字化建設和信息化建設也顯得迫在眉睫。實現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也就是實現以博物院藏品為中心的信息化建設,逐漸地升華為數字化的博物館,想當然的,這也是未來博物館建設的重要的發展趨勢。
(一)博物館網絡化建設。博物館的網絡化建設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作。同時,博物館的信息資源都是非常珍貴的,為了更好地進行網絡的保護,還要及時進行信息的復制和備份,避免出現差錯,盡可能地加大保護力度。
(二)利用網絡進行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管理。在利用網絡資源對博物館藏品進行信息管理時,要首先確立管理目標、管理標準和準則、管理方式的確立等,對于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檢驗。網絡博物館的信息建設,要與實體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不能完全擯棄舊有的模式,而是要結合傳統,并不斷地進行創新,從而更好地促進發展。
(三)博物館對外展示信息系統。博物館在建立信息資料的網絡化之后,需要將這些資料對外展示,讓更多人看到網絡博物館的重大價值,實現在實體博物館基礎上的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博物館對外信息的展示分為兩個具體的組成部分,一個是面向博物館參觀觀眾的信息展示,還有一個方面是面向互聯網的信息展示。根據兩種展示對象特點的不同,展示的具體信息也會存在差別,這就需要網絡博物館進行不斷地探討,更好地將網絡博物館資源展示給大眾。
(一)信息的存儲方式發生了改變。數字化博物館就是通過數字信息技術以及相關的設備,將實體博物館中的影像資料、聲音資料、研究成果、文獻、期刊、圖書、藏品等各種資源,進行統一的整合,融合成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這種博物館信息資料存儲方式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不僅壓縮了信息存儲的空間,改變了信息資料的組織形式,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以及共享程度,擴大了信息的利用范圍。
(二)信息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實體博物館,在資源的安排方式和組織形式上,必然會受到建筑物的體積、面積以及室內構造的影響,在大眾進行參觀時,也會按照直線的方式來參觀。但是,數字化博物館的組織形式相比于實體博物館而言,可以采用網狀亦或者是直接的組織形式。數字博物館沒有空間限制,在進行資源的整合時,可以按照各種組織形式來安排,甚至在數字博物館的每一個頁面上都可以采用多種鏈接,保證頁面的自由跳轉,給瀏覽的民眾提供絕對的方便和自由,方便民眾的閱讀和觀看,為他們豐富自身的知識提供更好的條件。
(三)多種信息的有效結合。實體博物館的館藏信息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制約。但是數字博物館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數字博物館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將館藏的藏品包括聲音、視頻、圖像、文字等各種信息進行整合,給觀眾呈現出一個全方面的、立體的藏品展覽,讓觀眾對這一信息資源有一個立體的了解。而且這些資源都是可以隨時調用的,觀眾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藏品,對這些有一個動態的了解。
(一)對傳統博物館的無限拓展。
我國傳統的博物館是實體博物館,而數字化博物館在很大程度上對實體博物館的功能進行了無限的拓展與開闊。數字化博物館通過管理信息的數字化、互聯網與通訊技術的加工和挖掘、數字化技術等,對博物館中的基本信息、行政事務管理工作、業務工作等進行數字化信息的加工、挖掘與科學利用。通過建設數字化博物館,它可以在信息傳播速度、館藏信息的豐富程度、保存條件等方面對傳統的博物館功能進行延伸。但是,數字化博物館不管怎樣的先進和優越,都無法取代實體博物館的作用,它只能是實體博物館功能的延伸和拓展,而無法取代。
(二)增加和豐富了廣大群眾了解文博知識的途徑。以往,人們對博物館館藏知識的了解,只能通過實際參觀瀏覽的方式才可以實現,對于圖書館中包含的一些民間收藏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類遺址、館藏文物等,只能通過實際參觀的形式。但是通過數字化博物館,可以將實體博物館中的基本信息進行收錄和整理,除了可以將本來的博物館內容進行豐富和充實外,還可以盡可能地建立一個新穎的三維空間網站,將各種信息資源通過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讓大眾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數字化博物館擺脫了實體博物館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給大眾自由的時間、空間進行瀏覽。對于實體博物館中一些因為年代久遠、搬動不便,或者是怕因為觀看而造成損失的遺跡,數字化博物館也能夠彌補這一遺憾,讓人們真切且全方位地了解到博物館的各種信息資源。
數字化博物館的概念首次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對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設以及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都開展了一段時間,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和豐富的效果。數字化博物館可以很好地彌補實體博物館帶來的缺陷,對實體博物館的功能進行拓展和延伸,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價值,方便民眾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