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玲
(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當代修辭學的根本目標如何分析?當代修辭學的基本問題如何確定?當代修辭學的研究方法如何突破?2014年5月31日-6月1日,在中國修辭學會、泉州師范學院、《當代修辭學》編輯部、上海市語文學會陳望道研究會聯合主辦的“修辭學·中國話語·社會發展——中國修辭學會2014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海內外五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泉州師范學院,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這次年會是繼中國修辭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浙江義烏)后中國修辭學界又一次學術盛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當代修辭學》副主編胡范鑄主持,中國修辭學會會長、復旦大學陳光磊和泉州師范學院副校長林華東分別致辭。陳光磊在致辭中說,修辭研究與大眾的語文實踐息息相關,中國修辭學既要繼承傳統更要開創未來,既要融合中外也應貫通古今,既要關注實踐還需創新理論,努力做到傳統性和現代性、民族化與國際化的高度結合。中國修辭學會名譽會長張靜為大會發來長篇賀信。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先后有九位學者作了大會報告。
北京大學陸儉明在《要重視語言信息結構的研究》的報告中指出,言談交際就是借助話語或語句傳遞包括情感在內的信息的過程。說話者要傳遞的信息和聽話者感受到的信息統稱“語言信息”,它也是一個有一定結構規則的結構系統,只是語言信息結構僅存在于句子及句子以上的層面。從語言信息結構的角度對包括“把”字句在內的漢語語言現象進行研究,無論對漢語語法和修辭研究還是對漢語教學,都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在《中國語言學科如何處于領先地位》的報告中泉州師范學院林華東指出,當前中國語言學未能進入一級學科行列,國民語言文字敬畏感漸失,語言學研究未能貼近現實,本土化理論研究創新不足。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語言學研究可從三個方面推進: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從本土化角度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語言理論;二是加強應用研究,建立語言服務體系,開拓生存空間;三是加強拓展研究,推動與人文、自然等多學科的交叉性研究。
復旦大學劉大為的報告《體標記與事件描繪中的全景體、分景體——兼論語言是如何描繪形象的》探討了語言表達的形象性的實現機制。他認為,用語言描繪形象是通過語言對記憶表象加工改造以形成期待中的想象表象,有句法加工和感知強化標記加工兩種方式。通常所說的“體”屬于后者,全景體和分景體分別為敘事距離和敘事聚焦所需。事件表象在不同體標記的引導下會獲得不同的心理加工,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胡范鑄的報告《幽默語言學、謊言研究、法律語言學、政治語言學、國家與機構形象修辭學、實驗修辭學、案例庫修辭學、空間句法研究、角色語法研究的邏輯起點》,以自己三十多年來對幽默語言學、謊言研究等學術命題的探索經歷,闡述修辭學研究目標的確定、問題的提出和方法的選擇。他認為,一切使用語言的過程都是修辭過程,修辭學的核心概念是“新言語行為”,主要問題是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人與機構的語言交往如何現代化,根本目標是有效推進人的社會化、群體的互動性、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方法包括語言實驗、案例庫分析等。
福建師范大學譚學純的報告《問題驅動的語義變異研究:廣義修辭學解釋框架》以語用環境中的語義變異為研究對象,解釋修辭意圖驅動下源語詞和目標語詞語義結構中變異因子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如何成為推動語篇生成的正能量或負能量以及語義變異推動的語篇敘述及其可推導性。報告基于廣義修辭學“人是語言的動物,更是修辭的動物”的觀點,在“表達—接受”互動過程中觀察、解釋語義變異信息的加工模式及其變化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徐赳赳的《互文的應用研究》梳理了國外學者在法律、商業、學術、教學話語研究中應用互文的新進展。他認為,以往話語篇章研究的重點是探討話語篇章內部的組織規律,即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而互文理論為篇章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領域。將互文理論運用到現代漢語的修辭和篇章研究,其結論對其他語言的研究具有借鑒價值。
復旦大學祝克懿的《從歐洲漢學的發展歷程觀照互文性理論的闡釋力》運用互文性理論,考察了跨文化交際背景下歐洲漢學形成的多元對話關系、歐洲漢學“互”中國儒學經典生成的互文主體與互文形態。報告認為,在歐洲多國宗教行為、政府行為的推動下,中國儒學在異域的互文形態——歐洲漢學發展成為一門顯學。互文性理論跨域的學術視野、互動影響的發展路徑、綠色生長的互文生態共筑的闡釋空間,恰切地解釋了歐洲漢學生成發展的互動規律。
復旦大學宗廷虎的《引用辭格審美發展的社會文化動因》認為,引用辭格在我國之所以能有數千年的發展史、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是因為它具有鮮明的審美特色。在各歷史階段中,引用辭格的審美發展與社會文化動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包括社會需要的制約、民族文化心理、禮儀、哲學思想的滲透等。
天津外國語大學田海龍的《話語研究與新修辭學:后現代主義視域下的語言研究》探討了話語研究與新修辭學的理論聯系、發展脈絡、研究方法和對象的不同側重,認為二者相結合可拓寬各自的研究視野,成為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的結合點。
這次會議共收到論文八十多篇,既有宏觀研究又有微觀探索,體現了修辭學研究維度與研究范式的多元化。這些論文關注的話題有:(1)關于修辭研究的視角和手段。如暨南大學曾毅平主張建立以功能為導向的修辭研究范式,由功能反求形式,尋找修辭結構、修辭策略和表達手段;韓山師范學院陳佳璇運用“新言語行為”對反問進行分析,認為反問是說話人在預設意見不一的前提下索取聽話人附和的言語行為,可以甚至必須回答。(2)關于語篇研究。如華東師范大學周萍提出并分析了“超語篇”的概念,崔蓬克考察了政府微博語篇的語篇形式和功能類型,閩南師范大學黃強軍討論了修辭路徑在語篇構建中的地位、作用和策略手段,合肥師范學院楊增宏探究了時空和人稱的表達在意識流語篇中的對話效果,復旦大學殷禎岑探討了影響語篇意義穩定性、制約讀者解讀方式的語篇結構因素。(3)關于語體、語境和結構模式。泉州師范學院謝英認為超常表達格式的具體意義、用法、理據和語用價值必須在篇章中去解讀和理解,阜陽師范學院胡習之探討了語體認同、語體選擇與信息接受的關系,渤海大學夏中華探討了語用中套話的生成與濫用,浙江師范大學傅惠鈞研究了否定詞后置處置式的表意特點及歷史發展,暨南大學李軍和鄒琳探討了魏晉以來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的歷時演變,阜陽師范學院高群分析了夸張型數字成語的結構和語義。(4)關于修辭與文學、社會的關系。華東師范大學張虹倩通過考察《修辭學發凡》五個版本中白話語例的選取情況來建構修辭學家陳望道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敘事,上海大學鄧志勇分析了伯克“新修辭學”中的認知語言學思想,華東師范大學甘蒞豪從符號社會學的視角探討了危機管理、危機公關、危機傳播。(5)關于修辭與語言教學。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虹比較了新加坡華語和中國普通話的對應詞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鄭慶君討論了修辭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研究。(6)關于互文理論。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劉斐梳理了三十年來互文性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復旦大學陳昕煒探討了序跋篇章的邊界、互文性與主體間性,郭塞分析了用典的基本要素、制約條件及其互文性特征,姚遠討論了成語仿用的承文性特征。(7)關于國家形象修辭。福建師范大學尤澤順研究了國家領導人的外訪演講在國家形象構建中的作用,新疆師范大學劉偉乾運用應用自由圖畫聯想測試法、自由詞匯聯想測試法調查分析了塔吉克斯坦民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基本認知、態度。
其他學者的論文也不乏創見。青年學者提交的論文中,有十六篇獲得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暨南大學黎運漢、海南師范大學柴春華等修辭學界前輩也提交了參會論文,并與其他代表積極交流。
本次年會充分展示了中國修辭學研究的活力,突顯了中國話語與社會發展兩大新面向。關于這一點,有幾位學者的總結發言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他們強調,任何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社會的發展,而修辭學是最貼近社會生活的語言學科,必須參與、促進當代社會的發展,唱出語言學界的“中國好聲音”,講好修辭學科的“中國故事”。修辭學要推進中國話語建設和助力社會發展,就需著力消除模式化、套路化的研究。而創新中國話語,既不能排斥國外先進的學術成果,也不能一味地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要從漢語實際出發,對各種新理論新方法辨析吸收、借鑒創新,使之共存互補,找到適合的理論框架、研究標準和學術自信,這是構建中國話語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從目標、問題和方法入手,研究修辭學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取得具有實踐價值的成果。在社會實踐和學術空間掌握自己的話語權,打造修辭學的中國話語體系,這一歷史使命已經落在我們一代語言學者身上。我們必須同心協力,推動修辭學的中國話語體系建設,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會議期間,《當代語言學》、《語言文字應用》、《當代修辭學》三家期刊還聯合召開了編作者座談會。《當代語言學》副主編徐赳赳,《語言文字應用》執行主編葉青,《當代修辭學》副主編胡范鑄、祝克懿等與作者現場交流,回答了大家感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