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向東 岳曉麗 滕菲 蔣寧 門佩璇
·論著·
2000—2013年中國梅毒流行特征與趨勢分析
龔向東 岳曉麗 滕菲 蔣寧 門佩璇
目的了解中國梅毒流行特征及趨勢,為制定控制對策提供依據。方法對2000—2013年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報告的梅毒病例資料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結果梅毒報告發病率由2000年6.43/10萬增至2013年32.86/10萬,年均增長13.37%。除少數邊遠山區外,99%縣區均有梅毒病例報告,但不同地區梅毒發病差異很大。高發地區主要為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寧夏)、閩江地區、長江三角洲(浙江、上海)、珠江三角洲(廣西、廣東)等。既往梅毒報告發病較低的地區(如貴州、陜西、河南等)近年出現較快增長。報告病例數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別比平均為0.92∶1。20~39歲為高發年齡段,但>60歲各年齡組增幅>30%。在20種職業中,報告病例以農民最多,占31.56%,離退休人員增幅最大(年均增長27.35%)。一期與二期梅毒所占構成比逐年減少,隱性梅毒增長>50%。結論梅毒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需要根據梅毒流行特點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梅毒;流行病學;數據收集
梅毒是蒼白密螺旋體蒼白亞種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病程慢性發展、可導致系統性的病變[1-2],不僅損害患者心身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威脅下一代健康。20世紀80年代初,梅毒在我國重新出現,90年代以來,梅毒報告病例數明顯增加,疫情呈上升趨勢[3]。進入21世紀后,我國梅毒疫情出現一些新的特點。為了解我國梅毒的流行趨勢和特征,找出薄弱環節,為制定有效的控制對策提供依據,我們對2000—2013年全國梅毒流行情況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來源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梅毒病例報告,其中2000—2003年梅毒病例報告數據使用《性病報告卡》收集,由各縣級性病防治機構匯總形成《性病疫情年(季)報表》,然后通過全國性病疫情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軟件逐級統計上報。2004—2013年的病例報告數據使用《傳染病報告卡》收集,由全國各地醫療機構直接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網絡質量審核和現場質量檢查。報告發病率的人口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用于計算胎傳梅毒報告發病率的新生兒活產數資料使用0-歲組人口數。
在2007年前按照國家技術監督局和衛生部頒布的《梅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5974-1995)執行,2007年以后按照衛生部頒布的《梅毒診斷標準(WS 273-2007)》執行。兩者的梅毒分期診斷與病例分類標準基本一致。
由于《性病報告卡》收集梅毒病例的信息變量多于《傳染病報告卡》,因此在進行資料分析時,按《傳染病報告卡》提供的變量進行分析。由于兩種報卡的職業分類不一致,在開展職業分析時,以后者數據進行分析。此外,由于《性病疫情年(季)報表》中的年齡分組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病例數據統計匯總的年齡分組有所不同,在分析時,也以后者數據進行分析。
資料分析以流行病學描述為主。采用Excel軟件和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包括發病率、較上年增長率、年均增長率、χ2趨勢檢驗等。梅毒發病地理分布圖的繪制使用MapInfo7.0軟件。
2000—2013年我國梅毒報告發病率呈增長趨勢(χ2=230.72,P<0.0001)。報告發病率由2000年6.43/10萬增長到2013年32.86/10萬,年均增長13.37%。在2000—2003年,梅毒報告發病率輕度下降;2004—2010年呈快速增長,2011年后增速減緩,至2013年又出現輕度下降,2004—2013年年均增長17.50%。見表1。
2000—2013年,各期梅毒均出現增長,但增幅有所不同。一期、二期、三期和胎傳梅毒報告發病率年均增長分別為7.83%、4.33%、20.92%、28.70%。由于隱性梅毒無發病日期,一般不計算其報告發病率,以報告病例數進行計算,其年均增幅最大,達30.79%。一期與二期梅毒(早期顯性)報告發病率年均增幅為6.27%。
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有的縣級行政區中,除西藏邊遠山區33個縣級行政區、甘肅省2個縣、青海省1個縣、陜西省1個縣未報告梅毒病例外,99%縣級行政區均有報告。
我國不同地區梅毒發病差異很大。2000—2013年間,高發地區主要為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寧夏)、閩江地區、長江三角洲(浙江、上海)、珠江三角洲(廣西、廣東)等;其次為重慶、東北和京津等。2000—2013年全國梅毒報告發病率位居前列的省份稍有變化,在2000—2004年,排列居前的省市為上海、浙江、福建、廣西、廣東等;2005—2010年為浙江、廣西、上海、福建、新疆、廣東等;2011—2013年為廣西、新疆、福建、浙江、上海、廣東等,其發病率一般在50/10萬以上。見表2和圖1。
發病率較低的地區為華北與中南部分地區(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湖北、江西等)、西北部分地區(陜西、甘肅)、西南少部分地區(云南、西藏)等。其梅毒報告發病率在15/10萬~20/10萬以內。

表1 2000—2013年梅毒報告病例數和報告發病率的變化

表2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0—2013年梅毒報告發病率變化(1/10萬)
各省梅毒報告發病呈增長趨勢。2000—2013年,有5個省年均增長幅度>30%,分別是貴州、陜西、河南、湖南、云南;有7個省年均增幅 >20%,分別是四川、新疆、內蒙、河北、青海、寧夏、山西,這些省一般為既往梅毒報告發病率較低的地區。梅毒報告發病率較高的地區增幅較小,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黑龍江、遼寧、吉林、海南等,其平均增幅 <10%。自2010年以來,上海、浙江、江蘇梅毒報告發病率有下降趨勢,北京、天津、廣東等地較為平穩。
1.性別:2000—2013年,男女梅毒報告發病率均增長,男性梅毒報告發病率由2000年6.35/10萬增長至2013年30.10/10萬,年均增長12.72%;女性由2000年6.52/10萬增長至2013年35.77/10萬,年均增長13.99%。女性梅毒報告發病率增長幅度略高于男性。各年間梅毒報告發病率均為女性略高于男性,男女性別比平均為0.92∶1,但有下降趨勢,由2000年0.97∶1下降至2013年0.84∶1。其中,一期和三期梅毒報告病例數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別比平均分別為1.05∶1和1.79∶1;二期和隱性梅毒報告病例數則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別比平均分別為 0.96∶1和 0.85∶1。
2.年齡:2004—2013年,各年齡組梅毒報告發病均在增長,以>60歲組增幅最大,>30%;而20~39歲性活躍年齡段增幅<15%。各年均以20~39歲性活躍年齡段的梅毒報告病例數最多;其次為40~59歲,然后是>60歲年齡段,15~19歲報告病例數少于其他年齡組。見圖2。20~39歲年齡段人群梅毒報告病例數占全部病例的比例平均為48.57%,40~59歲平均為28.43%,>60歲平均為17.46%。但20~39歲年齡段報告病例數所占構成在下降,由 2004年 60.91%下降到 2013年 42.47%(χ2=508.00,P<0.0001);而>60歲所占構成比則在上升,由2004年8.54%上升到2013年21.98%(χ2=157.00,P<0.0001);40~59歲年齡段所占構成也有上升趨勢,由2004年25.49%上升到2013年30.56%(χ2=277.00,P<0.0001)。

圖1 2013年我國梅毒報告發病率地理分布
由表3可見,梅毒按年齡發病率顯示2個高峰,一是25~34歲性活躍年齡段,另一是 >65歲年齡段,這一現象在2004—2006年并不明顯,但2009年以后尤其明顯。進一步分析發現,一期與二期梅毒僅呈現一個發病高峰,高發年齡段為25~34歲,報告發病率在10/10萬~13/10萬(圖3);男性隱性梅毒呈現一個發病高峰,即>65歲年齡段(圖4);女性隱性梅毒呈現2個發病高峰,即20~34歲和>65歲年齡段(圖5)。
3.職業:2004—2013年間,在全國20類職業或人群類別梅毒報告病例數中,以農民最多,占31.56%;然后依次為家政家務及待業(17.48%)、工人(9.10%)、離退休人員(6.13%)、商務人員(4.80%)等。按職業報告病例數年均增長幅度則以離退休人員最大,年均增長27.35%;然后依次為農民(26.04%)、牧民(25.45%)、家政家務及待業(23.95%)、散居兒童(20.69%)和商務人員(19.05%)等。

圖2 按年齡組梅毒報告病例數變化
隨著隱性梅毒的快速增長,隱性梅毒報告病例在全部梅毒中所占構成比也在增長,由2000年9.91%增長到 2013年 58.51%(χ2=514.00,P<0.0001)。一期與二期梅毒所占構成比則相對減少,一期梅毒構成比由2000年44.99%減少到2013年23.42%(χ2=433.23,P<0.0001),二期梅毒由2000年44.18%減少到 2013年 15.02%(χ2=367.00,P<0.0001);三期梅毒和胎傳梅毒所占構成比保持在較低水平,三期梅毒均<1%,胎傳梅毒均<4%。

圖3 一期與二期梅毒按年齡組報告發病率變化

圖4 男性隱性梅毒按年齡組報告發病率變化

圖5 女性隱性梅毒按年齡組報告發病率變化
梅毒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法定報告和管理的傳染病之一,要求在全國統一使用《傳染病報告卡》,按統一標準診斷和報告,由各級疾病控制機構管理。因此,從宏觀和系統性而言,我國梅毒病例報告數據具有相對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基本能反映全國梅毒流行特點;在報告系統保持穩定時,可真實地反映實際發病趨勢。
本文結果顯示,2000—2013年我國梅毒流行呈上升趨勢,13年間年均增長13.37%。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段:①2000—2003年:為波動時段,梅毒報告發病率輕度下降,這是因為自2000年以后我國開始對疾病控制機構進行調整,性病報告系統不穩定而致報告數據波動;②2004—2010年:為快速增長時段,6年間年均增長24.66%。其中2004—2005年梅毒報告發病增幅由過去3年的負增長突然轉變為大幅增長,每年的增長率超過30%,這是由于2004年我國梅毒報告體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由過去的皮膚性病防治機構管理的性病專報系統轉變為由疾病控制機構管理的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報告方式由過去的紙質報告轉變為網絡直報,使用的報告卡由過去的《性病報告卡》轉變為使用《傳染病報告卡》;③2011—2013年:2011和 2012年增幅減緩,2013年出現小幅下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少數省份(如廣西、浙江等)出臺了性病報告管理方面的文件,嚴格或改變了報病標準,從而系統性地影響了報告數據。可見,監測系統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報告數據,從而影響對疫情趨勢的判斷。提示我們開展疫情監測要確保監測系統穩定可靠。
從分析結果可知,各期梅毒中以隱性梅毒報告病例數增幅最大,其主要原因是2003—2004年以后,全國各地醫療機構對住院患者、術前患者和孕產婦廣泛開展梅毒血清篩查,從而發現了許多梅毒血清陽性者報告為隱性梅毒。從女性隱性梅毒呈現20~34歲和 >65歲年齡段2個發病高峰,而男性隱性梅毒呈現 >65歲年齡段一個發病高峰的分析數據可以得到印證,即孕產婦梅毒篩查和老年人群住院、術前梅毒篩查所致。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梅毒已在普通人群中廣泛流行。同時,提示梅毒篩查的變化可直接影響疫情報告數據,在分析疫情數據時要關注這一方面,以正確地解讀和理解疫情變化。

表3 按年齡組報告2004—2013年梅毒發病率(1/10萬)
隨著我國梅毒疫情的快速增長,在全國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排序不斷上升,2004年梅毒在全國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排序中居第5位,2006年升至第4位,2009年至今一直居第3位,僅次于乙型肝炎和肺結核,在一些城市和省份如北京、天津、浙江、廣東、上海[4]等,已居第1位。提示我國梅毒疫情增長快于其他法定傳染病,應引起足夠重視,國家應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于梅毒防治工作。
近年歐美國家梅毒呈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男性同性戀人群的梅毒上升[5-8]。但這些國家梅毒發病仍處于較低水平,如歐盟30個成員國2009年梅毒發病率為4.5/10萬;2010年英國一期與二期梅毒發病率為4.7/10萬、澳大利亞為4.5/10萬;加拿大2009年早期梅毒發病率為5.0/10萬;美國2011年梅毒發病率為14.9/10萬,其中一期與二期梅毒發病率為4.5/10萬,胎傳梅毒發病率為8.6/10萬活產數;與之相比,我國梅毒報告發病率為其2~9倍。
雖然20~39歲性活躍人群仍然是我國梅毒防治的重點人群,但從疫情分析結果顯示,近年我國梅毒流行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如按職業報告病例數以農民最多;增幅以離退休人員、農民、牧民為高;以>60歲老年人群增速最大。提示我們要特別關注農民或民工、牧民和老年人群的性病防治;他們性病防治知識和求醫知識缺乏,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不易受到關注,從而影響性病的正規治療,并易將性病帶入家庭,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應視為梅毒防治的重點人群之一。
本文結果提示,隨著我國梅毒的流行,人群中梅毒病譜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由既往的一期與二期梅毒占大多數,轉變為隱性梅毒占大多數,三期梅毒也在日益增多[9],提示臨床醫務人員在工作中要提高警惕,對有不安全性行為或多性伴者要加強梅毒血清學檢測,以及時發現梅毒傳染源或患者,盡早治療,控制梅毒的流行。
[1]Read PJ.Donovan B.Clinical aspects of adult syphilis[J].Intern Med J,2012,42(6):614-620.
[2]French P.Syphilis.BMJ,2007,334(7585):143-147.
[3] 龔向東,葉順章,張君炎,等.1991~2001年我國性病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2,35(3):178-182.
[4]Chen ZQ,Zhang GC,Gong XD,et al.Syphilis in China: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illance programme[J].Lancet,2007,369(9556):132-138.
[5]Van de Laar M,Spiteri G.Increasing trends of gonorrhoea and syphilis and the threat of drug-resistant gonorrhoea in Europe[J].Euro Surveill,2012,17(29):pii:20225.
[6]Savage EJ,Marsh K,Duffell1 S,et al.Rapid increase in gonorrhoea and syphilis diagnoses in England in 2011[J].Euro Surveill,2012,17(29):pii:20224.
[7]Bremer V,Marcus U,Hamouda O.Syphilis on the rise again in Germany-results from surveillance data for 2011[J].Euro Surveill,2012,17(29):pii:20222.
[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ummary of notifiable diseases-United States,2011[J].MMWR,2013,60(53):97-100.
[9] 付新征,馮麗,王建,等.麻痹性癡呆型神經梅毒18例臨床分析[J].中國麻風病皮膚病雜志,2012,28(12):865-866.
2014-02-21)
(本文編輯:吳曉初)
Syphili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3:epidemiological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Gong Xiangdong,Yue Xiaoli,Teng Fei,Jiang Ning,Men Peixuan.Institute of Derma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National Center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Control,Chin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jing 210042,China
Gong Xiangdong,Email:gxdchina@163.com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nds 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yphilis epidemiology in China,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 strategies.Methods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on syphilis cases reported from 31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between 2000 and 2013.ResultsThe reported syphilis incidence increased yearly from 6.43 per 100 000 person-years in 2000 to 32.86 per 100 000 person-years in 2013,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13.37%.Syphilis was reported in most(99%)counties/districts in China mainland except for a few remote mountain areas,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The regions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syphilis included minority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Xinjiang,Qinghai and Ningxia),Minjiang River area,Yangtze River Delta(Zhejiang,Shanghai),Zhujiang River Delta(Guangxi,Guangdong),etc.There had been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in some regions previously reported to have a low incidence(such as Guizhou,Shaanxi,Henan,etc).Among the reported cases,female patients predominated with an average male/female ratio of 0.92 ∶1.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was highest in the age group of 20-39 years,but increased yearly by more than 30%in the population aged> 60 years.Of 20 occupations,peasant worker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31.56%)of syphilis cases,and retired population showed the most rapid increase by about 27.35%per year.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philis in all the syphilis cases had declined yearly,while that of latent syphili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50%after 2010.ConclusionsSyphilis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 in China,and measures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effectively control epidemic syphilis.
Syphilis;Epidemiology;Data collection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5.002
210042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龔向東,Email:gxd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