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安全飲水是人類健康的基本需要,不良的水質可以引起多種疾病。農村生活飲用水的水質安全是反映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經濟發展及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農村飲用水水質的衛生監測是一項長期、連續、系統地收集農村飲用水水質變化趨勢及其影響的基礎性工作,是國家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農村居民飲水衛生安全的重要措施[1]。為了解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的衛生狀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為制定改水措施提供科學依據,2012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衛生監測,現將監測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2年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進行水質衛生監測,監測點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洛陽市所屬九個縣(市)250處農村集中式供水點。所選取的監測點按照農村集中式供水點的水源類型、水處理工藝、規模大小,結合供水人口等進行分層,按分層隨機原則確定。本次研究對2012年全年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質監測數據進行分析。
1.2 檢測方法 每個監測點在當年枯水期(1~3月)和豐水期(6~8月)各采樣檢測1次,每次采集集中式供水點出廠水、末梢水水樣各1份,即每處監測點全年共采集4份水樣。水樣的采集、保存、運輸和檢測分析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進行[2]。
1.3 不同水處理工藝的出廠水、末梢水 農村集中式供水的水處理工藝主要包括完全處理、部分處理(僅消毒、沉淀過濾等)和未處理3種。完全處理是指原水經過混凝沉淀、過濾和消毒處理后經配水管網送往用戶的供水方式;部分處理即只經過沉淀過濾或者僅消毒處理;未處理,是原水未經任何處理過程直接經管網配送至用戶。
1.4 不同水源類型的出廠水、末梢水 農村集中式供水的水源類型分為深層地下水、淺層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經土壤底層滲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其中深層地下水是指在第一個不透水層以下的地下水;淺層地下水是指在第一個不透水層以上的地下水;地表水是降水在地表徑流和匯集后形成的水體[1-4]。
1.5 監測指標 根據洛陽市農村飲用水水質特點和現行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進行選擇。理化指標為:色度(度)、渾濁度(NTU)、臭和味(描述)、肉眼可見物、pH、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耗氧量、砷、氟化物、硝酸鹽。微生物指標為: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
1.6 評價標準 農村大型集中式供水按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5749-2006)中附表1規定限值進行評價[3],農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日供水在1000 m3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農村集中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 5749-2006)附表4進行評價,其中菌落總數≤500 cfu/mL,總大腸菌群MPN/100 mL、耐熱大腸菌群MPN/100 mL不得檢出。附表4中未列出的指標按照附表1規定限值進行評價。所有監測指標中只要有1項不達標則判定該水樣不合格。
1.7 質量控制 以監測縣為單位進行調查,由縣級疾控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及采樣檢測,對參與現場調查的工作人員和實驗室人員進行統一的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所有參與檢測的縣級疾控機構實驗室均通過計量認證,檢測試劑、標準物質驗收合格在有效期內使用,儀器設備均在檢定(或校準)周期內使用。
1.8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水處理工藝出廠水、末梢水的情況 調查中發現,在250處農村集中式供水點中,采取完全處理工藝的供水點為11個,占4.40%;采取部分處理工藝的供水點為65個,占26.00%;而完全不處理的供水點為174個,占69.60%。大部分的農村集中式供水點對原水不采取任何水處理工藝,直接配送至用戶家中。
2.2 不同水處理工藝的出廠水、末梢水的合格率的比較 (1)全年共檢測出廠水水樣500份,合格199份,總合格率為39.80%,其中完全處理的水樣合格率為81.82%;部分處理的水樣合格率為43.85%;未處理的水樣合格率為35.63%。(2)全年共檢測末梢水水樣500份,合格190份,總合格率為38.00%,其中完全處理的水樣的合格率為81.82%;部分處理的水樣的合格率為41.54%;未處理的水樣的合格率為33.91%。(3)經比較,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點不同水處理工藝的出廠水、末梢水水樣監測指標合格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9.62、21.09,P<0.01),見表1。
2.3 不同水源類型出廠水、末梢水合格率的比較 (1)出廠水檢測結果:深層地下水合格率最高,合格率為46.76%;其次為淺層地下水,合格率為35.53%;地表水合格率最低,僅有28.77%;(2)末梢水檢測結果:深層地下水合格率最高,合格率為43.88%;其次是淺層地下水,合格率為38.16%;地表水合格率最低,為26.71%。(3)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不同水源類型的出廠水、末梢水水樣監測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3.62、11.98,P<0.01),見表2。
2.4 枯水期、豐水期的出廠水、末梢水的合格率的比較 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監測時間分為兩個時間段,其中1~3月為枯水期,6~8月為豐水期。在不同時期進行水質監測,可以了解季節因素對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的影響。由表3可見,枯水期出廠水水樣合格率為46.40%,豐水期為33.20%;枯水期末梢水水樣合格率為43.60%,豐水期為32.40%。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枯水期、豐水期的出廠水、末梢水監測指標合格率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字2=9.09、6.66,P<0.01),見表3。
表1 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不同水處理工藝出廠水、末梢水的合格率比較
表2 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不同水源類型出廠水、末梢水合格率的比較
表3 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不同水期出廠水、末梢水合格率的比較
飲用水的安全與居民健康息息相關,既是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又是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作為農村主要給水方式的集中式供水一旦受到污染,很可能引起介水傳染病的流行,給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危險[5]。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洛陽市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狀況不容樂觀,大部分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沒有相應的保護管理措施,后期水處理工藝缺失或不完善。出廠水總合格率僅為39.80%,末梢水總合格率僅為38.00%,整體水質較差。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部分企業向農村轉移,農村集中式供水設施受到生活污水、化肥、農藥、養殖畜禽糞便和工業污水等的污染;加之農村集中式供水建設和管理脫節,普遍缺乏完善的水處理工藝和嚴格的衛生管理措施,這與國內很多類似研究一致[6-8]。雖然近年來洛陽市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開展一系列改水工作,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設發展很快,規模數量都不斷提高,農村自來水廣泛普及,廣大農戶飲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總體來看,農村集中式供水點的飲水安全問題仍需引起廣泛重視。作為農村生活飲用水的水源水,無論是地下水還是地面水,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含有各種各樣的雜質,只有經過充分凈化和嚴格消毒,才能達到生活飲用水的衛生要求。本次調查的結果中,在250處農村集中式供水點中,采取完全處理工藝的供水點僅有11個,僅占被調查供水點總數的4.40%;而完全不處理的供水點數量高達174個,占總數的69.60%。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村集中式供水點由于投資有限,普遍規模較小,相關水質凈化、消毒處理設施缺乏或不完善,幾乎沒有日常水質檢測,管理上只重視供水量,忽視后期處理和水質檢測分析。從結果來看,未經處理的出廠水總合格率僅35.63%,末梢水總合格率僅33.91%,遠遠低于經過完全處理的出廠水(合格率81.82%)和末梢水(合格率81.82%)。不同水處理工藝的出廠水、末梢水水樣合格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水經過混凝沉淀、過濾和消毒等完全處理后,出廠水、末梢水合格率明顯高于部分處理和未處理的水樣。說明針對原水的后期水處理工藝越完善,越有利于提高供水水質;而將未經處理的水直接供應農戶家中使用,將為農村飲水安全埋下極大隱患。
優質的水源是生活飲用水安全衛生的前提,先進的制水工藝是生活飲用水衛生質量的重要保障[9]。在本次調查中,不同水源類型的農村集中式供水,以深層地下水為水源的水樣合格率最高,出廠水和末梢水總合格率分別為46.76%和43.88%;淺層地下水次之,出廠水和末梢水總合格率分別為35.53%和38.16%;而地表水最低,出廠水和末梢水總合格率分別為28.77%和26.71%,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于深層地下水不容易受到地表徑流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質一般較好;而地表水由于受到季節、降水、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大,容易受到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等的污染,尤其農村整體環境衛生狀況較差,生活垃圾、人畜糞便經常亂堆亂放,農業生產(作物栽培施肥、畜禽飼養、農牧產品加工等)過程產生和排出的污物、污水、灌溉水等很容易對地表水造成污染[10]。所以造成本次調查監測結果中地表水合格率最低。
本次調查中,農村集中式供水出廠水、末梢水總合格率均具有季節性的特點,枯水期出廠水和末梢水總合格率分別為46.40%、43.60%;而豐水期出廠水和末梢水總合格率分別為33.20%、32.40%。枯水期指標合格率均高于豐水期(P<0.05),這可能與北方農村豐水期(6~8月)降水量普遍高于枯水期(1~3月)有關,豐水期的降水容易將大氣中的污染物及建筑物表面、地面垃圾等地表的污染物帶入各類水源,造成水質下降;另一方面,豐水期的氣溫普遍較高,更適宜微生物生長繁殖,水質也會相應受到影響[11-15]。
綜合所述,農村集中式供水單位應加強集中式供水設施的衛生管理,完善水質凈化處理的工藝流程,重點要配備消毒設施和落實日常消毒制度,確保水質指標達到衛生標準,預防和控制介水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同時建立健全農村集中式供水衛生管理制度,強化基層責任,避免水污染事故的發生;新建農村集中式供水設施應向規模化、集約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水質與水量并重,更好的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衛生部門應積極與水利部門、環保部門協調溝通,建立長效的聯系機制,各方及時交流有關農村飲水安全工作信息,共同加大水源保護和管理力度,加強農村水質監測體系建設,保證農村飲用水安全;此外還應該加強農村飲水安全知識宣傳,提高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意識,保護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
[1]吳和巖,何昌云,張建鵬,等.2010年廣東省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狀況調查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1,37(5):24-29.
[2]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衛生部.GB/T 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06-12-29.
[3]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衛生部.GB/T 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06-12-29.
[4]楊克敵,衡正昌.環境衛生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4-115,176.
[5]羅華,張太敏,張志劬,等.一起農村居民集中式供水水源污染調查[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12):1137-1138.
[6]張榮,李洪興,武先鋒,等.我國農村飲用水水質現狀[J].健康與環境雜志,2009,26(1):3-5.
[7]尹寧,秦友燕,郭彥.2009-2010年桂林市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127-129.
[8]趙玲玲,焦穎.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3):95-96.
[9]蔣兆峰,韓方岸.不同類型水源對農村飲水衛生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0,9(2):120-123.
[10]張杰,祝剛,張丁.2012年河南省農村環境衛生現狀監測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3,24(6):431-433.
[11]陳帥,吳傳業,黃濤,等.湖南省農村集中式供水末梢水微生物指標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5):698-700.
[12]李盛,王金玉,余加琳.2008年蘭州市農村集中式供水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1,12(2):187-188.
[13]李雯婷,唐振柱,鐘格梅,等.2008-2012年廣西農村集中式供水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4,19(1):1-5.
[14]韓瑞萍,張凌云,張芬芳,等.昆明市“十一五”期間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衛生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5):854-856.
[15]黃江平,唐振柱,鐘格梅,等.2008年廣西沿海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現狀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0,1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