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增林 張永進
神經病學是臨床內科學的重要部分,其專業性較強,抽象且不易理解,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并且臨床病例也復雜多變,同時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方法又有特殊性,因此學生們常感到難懂、難記、難掌握,這就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生的訓練要求[1-2]。因此筆者根據臨床教學的實踐需要,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將近幾年筆者采用多媒體啟發式教學的體會總結如下。
啟發式教學其理論基礎在中國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經典論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主要意義為:通過教育勸學生要發憤學習,積極思考,然后把想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對于老師來說,要通過內因外因,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啟發教學法源于18世紀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在兒童教育中倡導啟發兒童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作為學習的出發點,現代教育學理論中的啟發式教學辯證批判性地繼承了原來的啟發式教學理論,主要是倡導老師要把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掌握的具體知識,然后再引導學生把具體知識轉化為學習知識能力,特點是強調了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積極參與性的結合,既而充分發展學生的智力,實現知識與智力結合,又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及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的結合[3-4]。神經病學教學非常獨特,神經解剖結構復雜,需要記憶的東西特別多;神經科疾病國際分類ICD-10中的病種多達1000余種[5];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千變萬化,發病機理較為復雜。本科醫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神經病學這一課程時會覺得比較深奧,知識難以理解掌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啟發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并且更容易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識點及其內在聯系[6]。
啟發式教學對于已經進入臨床實習的同學,通過自問自答或提問的形式和方法,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維,從而達到傳授知識的最終目的。這一過程應當圍繞所選的合適病例,在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等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置問題并適時提出問題,再由學生回答,教師做出必要的補充和糾正,協助學生逐步形成診斷意向。在這一診斷思路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啟發性誘導,既加強了基礎解剖學同臨床的聯系,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邏輯思維的能力,既而使學生學會從臨床角度獨立思考,提高了學生自我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7]。
隨著現代高校和醫學教學手段的提高和信息化的發展,神經病學的教學模式也隨之持續改進,也越來越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思想上、方法上、技術上全面超越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且依托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新體系,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各種實踐技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因此,多媒體教學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教學實踐當中[8]。
神經科專業因其特殊性:如教學內容多、神經解剖結構復雜、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與CT/MRI等影像學關系密切等,使醫學生臨床見習存在較大困難。因此探求新的教學方法,提高見習質量,是當前神經科教學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9]。為達到這一教學目的要求,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筆者將計算機應用技術與啟發式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創建在多媒體環境下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期臨床醫學教學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神經病學臨床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4.1 教學模式 筆者建立多媒體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步驟如下:老師首先研究此節課教學主要內容,繼而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是一些多媒體制作工具,并綜合各種相應的教學素材后,再制作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演示文稿和多媒體課件。實際教學中老師利用課件創立情境,并且利用課件展示教學信息,從而啟發并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接受相關信息,最后由學生自行歸納出教學的內容、原理、規律。基本過程如下: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課件→創立情境→充分展示教學信息→總結
學生:進入情景→思考→接受信息
采用這種多媒體啟發式教學模式既能夠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地位,同時又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性較強,因此非常適合于神經科臨床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神經病學相關知識。
4.2 教學實踐 筆者以《面神經炎》一課為例來分析多媒體環境下啟發式神經病學教學的應用,筆者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學特點,把整堂課設計成如下幾個環節,其教學流程如圖1。
4.2.1 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從臨床神經病學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對用傳統教學手段與方法中難以描述清楚以及需要其他素材表現的問題而設計相對完整的課件,確定課件的基本框架,確定教學目的和方案,并設立問題,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優勢。實踐中創立學習的情境,使學生能夠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在《面神經炎》一課教學中筆者通過運用多媒體較快捷的特點,演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的和要求,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習。
4.2.2 應用多媒體環境下的案例啟發 由于多媒體的交互性和功能性比較強,臨床教學中通過實際病例的分析,引導學生將以往所學的理論知識(如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癥狀學、診斷學等)主動地進行橫向聯系,互相滲透,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以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們通過臨床病例討論,親身體會了臨床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斷的全過程,從而為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個性的、多渠道獲取知識的環境和機會,在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的學習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為學生今后從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0]。

圖1 多媒體環境下啟發式神經病學教學
4.2.3 應用多媒體環境下的設疑啟發 設疑啟發能夠在學生的心理中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從而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11]。通過設疑啟發,學生親身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在《面神經炎》一課教學中,當學生受到案例啟發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并確定如下研究主題:(1)面神經是單側支配還是雙側支配?(2)不同部位面神經損害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并列表比較。(3)面神經交叉、錐體束交叉、舌下神經交叉部位各在哪?有何定位價值?(4)面神經損害定位與定性之間相關性?并列表比較。(5)面神經炎不同階段治療措施有何不同?
教師將探究的問題利用多媒體演示,并保留一段時間將學生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思考或小組討論。進而通過設疑、置疑、激疑、解疑,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經過思考,學生可以把握教材的精髓,提取精華,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
4.2.4 應用多媒體環境下的圖表啟發 筆者在講解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的區別時充分利用圖表啟發:首先呈現給學生兩幅不同面癱的圖像,然后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共同和不同的體征,學生們有了大體印象后,老師再仔細講解,這樣學生對兩種面癱的臨床表現有了更深的印象。多媒體環境下設立圖表啟發,能使課本中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以及復雜的變化過程,生動、直觀地演示出來,更便于學生觀察、想象、比較,使思維得到適時的啟迪,進而培養學生的能力[12]。
5.1 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通過這一教學方法,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并能夠相互協作完成教師布置的問題,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思考,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2 形式生動,優化教學過程 多媒體條件下的啟發式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提供了大量形象具體的信息,使學生從簡單的記憶轉變到具體的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另一方面增加了學生對信息掌握的主動性,不僅提高了時間利用率,也改變了從教師到學生的單調信息流[13]。制作多媒體課件中應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技術優勢,利用一些較為直觀、簡潔、形象的圖片,并且按照學科的專業特點進行系統的闡述;以視覺認識代替繁瑣的語言文字認識,從而縮短對人體形態結構認識的漫長過程,簡化認識的復雜性和零散性[14]。這一過程應由從事醫學教學實踐工作的教師根據教學計劃與學生教學中的實際需要決定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和素材,在教學內容確定后,再根據神經病學這一學科的特點,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多個知識點,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把各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不同的層次,如理解、掌握、熟悉、了解、應用、分析和綜合評價等[15-16]。
5.3 有利于系統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 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與神經系統解剖、病理生理特點緊密相關。當同一疾病損害神經系統不同部位時,癥狀表現可截然不同;相反的,不同的病因損害同一部位時,神經定位癥狀表現又可基本或完全相同。因此對一個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既要包括“定位診斷”,也要包括“定性診斷”[17]。因此,為提高醫學生對神經內科知識的系統掌握,應當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將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病變定位等內容動態地演示和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局部認識,又有整體印象,從而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
總之,筆者建立多媒體條件下啟發式的神經病學教學這一模式,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更新,同時它將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單一變為復合、靜態變為動態,更加形象生動,以此創造教與學的樂趣,進而提高了神經病學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積極思考,善于思考,更加靈活掌握神經病學的一些內在知識。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的必備工具,并且和其他的教學形式、媒體、手段配合使用,更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果。多媒體條件下啟發式更適用于發展多變的神經病學教學,可以使教與學相得益彰,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優秀、合格的神經病學專業的醫學人才。
[1]路屹,謝靜,許力.神經內科多媒體教學中的一些思考[J].當代醫學,2011,17(1):158-159.
[2]崔高宇,郭海濤,劉剛,等.神經系統臨床教學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思考[J].重慶醫學,2012,41(34):3674-3676.
[3]徐忠勇.多媒體條件下啟發式教學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23):202-203.
[4]亢錦.論啟發式教學與人的主體性生成[J].教學與管理,2012,12(4):101-103.
[5]Van Drimmelen-Krabbe J J,Bradley W G,Orgogozo J M,et al.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o neurology: ICD-10 NA[J].J Neurol Sci,1998,161(1):2-9.
[6]李晉芳,鄧芬,陳陽美.神經病學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0,39(8):1010-1011.
[7]孫海榮,張金彪,陸愛霞.神經內科臨床見習教學之淺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84-85.
[8]王偉.注重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的結合以提高醫學教學質量[J].當代醫學, 2010,17(18):164.
[9]倪耀輝.啟發式教學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交通醫學,2010,24(3):319.
[10]付金霞,周潔信,車飛.案例教學法在神經內科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3):121-122.
[11]楊海寧,張薇薇.淺議高校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J].中國成人教育,2013,24(4):118-119.
[12]顏津津,簡希堯.神經病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2,9(9):83-84.
[13]張波.討論啟發式法學課堂教學問題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24(17):149-150.
[14]任遠,李振強,濮毅峰,等.解剖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的應用效果的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21):2121-2122.
[15]劉志勇,鐘世晗.淺談醫學形態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中的幾個重要環節[J].教育與職業,2009,93(5):151-152.
[16]李嫄淵,吳淑燕,顧冠彬 ,等.醫學形態學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113-114.
[17]聶志余,靳令經.神經科“Windows臨床思維”初探[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3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