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敏,蘇西越,胡 蓉
1992年Joinson[1]定義“共情疲勞”的概念以描述急診科護士在接觸創傷病人后產生的負性情緒反應。2011年Stamm編寫專業生活品質量表(ProQOL),用于測量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生活品質(包括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2]。調查顯示,不同專業護士均存在嚴重的共情疲勞[3-5]。護士在為病人提供人性化護理并給予同情和關懷的長期過程中積累不愉快的心理體驗,可能危害護士心理健康,影響護理質量,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和離職率增加[6]。目前國內有關于此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對護士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狀況的調查分析,探討其與離職意愿的相關性,以期進行有效的心理和行為干預,達到降低護士離職率、穩定護理隊伍的目的。
1.1 對象 按照整群隨機抽樣原則,抽取我市市區4所二級以上醫院內科、外科、精神科、腫瘤科、急診科護士489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22人,女467人;年齡19歲~51歲(27.36歲±6.42歲);工作時間2年~30年;學歷:中專16人,專科287人,本科及以上186人。入選標準: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年以上,認知理解能力正常,理解調查目的并同意接受調查。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人口學特征問卷: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學歷、工作年限、從事專業、職稱等內容,由研究者自行設計。②離職意愿量表:李棟榮等[7]翻譯自Michael并修訂,共計6個條目,采取Likert 4級評分,總分6分~24分,得分越高,離職意愿越強。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73,內容效度為0.677。③中文版護士專業生活品質量表:由鄭杏等[8]修訂,包括慈心滿意、工作倦怠和二次創傷3個分量表,其中工作倦怠和二次創傷屬于共情疲勞。每個分量表均含10個條目,采取Likert 5級計分法。條目1,4,15,17,29為反向計分,其余條目均為正向計分。計算各維度原始分,利用SPSS 16.0軟件將原始分轉化為Z分,根據公式[標準分(T)=10Z+50]計算T,將各維度標準分與常模的25%(T=43)、75%(T=57)進行比較,<25%表明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癥狀的嚴重程度為低度,25%~75%為中度,>75%為重度。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重測信度為0.93。
1.2.2 調查方法 現場集中發放問卷并收回。采用統一解釋語進行說明,征得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和配合,匿名自愿填寫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524份,回收有效問卷489份,有效回收率為93.3%。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醫學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確定共情疲勞與離職意愿之間的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狀況得分為54.33分±16.12分,表明癥狀嚴重程度處于中度接近重度。不同特征人群得分比較見表1。離職意愿得分為16.27分±3.48分。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離職意愿與慈心滿意、共情疲勞呈正相關(r=0.34,P<0.01)。
目前認為共情疲勞產生的必要條件包括創傷的持續刺激和對病人的情感轉移[9]。雖然有關共情疲勞的涵義、結構以及發生機制需要進一步明確[10],但共情疲勞已嚴重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調查顯示,護士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癥狀嚴重程度接近重度,專業生活品質低下[3-5]。然而調查僅限于部分專業的護理人員,且國內尚無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的常模數據統計,調查結果是否反映護士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的真實狀況有待大樣本研究,以獲得更為客觀的結論。影響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的主要因素包括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工作環境等[8]。本研究比較不同特征護理人員的共情疲勞癥狀發現在不同年齡、職稱的護士之間存在明顯性差異,而婚姻狀況、學歷則無影響,原因可能和刺激持續時間有關。低年資、較低職稱護士年齡均較為年輕,參加工作時間較短,缺乏對職業價值的全面客觀認識,接觸暴露程度不足,因而共情疲勞癥狀相對輕微。據此認為共情疲勞可能存在時間累積效應,在某一時間節點之前呈直線上升趨勢而后進入平臺期。另外,不同性別護理人員亦存在明顯差異,可能和男女之間的心理彈性、調節適應能力不同有關。男性面對痛苦的耐受和調節適應能力弱于女性,因而共情疲勞癥狀更為突出。共情疲勞不僅表現為對護士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同時會加強護士離職傾向。本研究結果顯示,共情疲勞與離職意愿呈正相關(P<0.01)。顯然,離職意愿受多因素綜合作用,而非僅限于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的影響。需要重視的是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對護士離職傾向的預測作用。研究認為,當個體處于健康水平(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較為低下的狀態時,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成為其優先的價值取向[11]。職業引致的負性心理體驗會降低護士對職業的認同和投入程度,影響其工作積極性,結果表現為逃避以及離職傾向的漸趨增強,以避免職業對自身心理的危害。

表1 不同特征護理人員慈心滿意與共情疲勞的比較(n=489)
采取適當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護士的慈心滿意,降低共情疲勞發生率,進而提高護士工作效率,降低離職率。國外提出的主要干預手段包括促進護士明確工作性質、做好相應心理準備、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教等。Meadors等[12]針對ICU護士工作倦怠和二次創傷提出自我關愛技術,對緩解共情疲勞癥狀取得滿意效果。目前國內有關此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共情疲勞的預防和干預應成為護理管理者和心理工作者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1] Joinson C.Coping with compassion fatigue[J].Nursing,1992,22(4):116-120.
[2] Stamm BH.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Compassion satisfaction and fatigue version 5(ProQOL)[EB/OL].[2011-03-20].http://www.isu.edu/bhstamm.2009.
[3] Bakker AB,Le Blanc PM,Schaufeli WB.Burnout contagion among intensive care nurses[J].J Adv Nurs,2005,51(3):276-287.
[4] Jenkins R,Elliott P.Stressors,burnout and social support:Nurses in acute mental health settings[J].J Adv Nurs,2004,48(6):622-631.
[5] Rourke MT.Compassion fatigue in pediatric palliative care provider[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7,54(5):631-634.
[6] Prifferling JH,Gilley K.Overcoming compassion fatigue[J].Fam Pract Manag,2000,7(4):39-46.
[7] 李棟榮,李經遠.矩陣式組織結構下角色沖突、組織承諾、離職意愿關聯性研究[D].臺北: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2000:1.
[8] 鄭杏,楊敏,高偉,等.中文版護士專業生活品質量表的信效度檢測[J].護理學雜志,2013,28(5):13-15.
[9] Crumpei I,Dafinoiu I.The relation of clinical empathy to the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J].Pro-So Behav Sci,2012,33(1):438-442.
[10] 孫炳海,樓寶娜,李偉健,等.關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共情疲勞的涵義、結構及其發生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10):1518-1526.
[11] 龔俊,雷澄,蘇西越,等.護理行為的關懷性與疾病不確定感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2C):525-526.
[12] Meadors P,Lamson A.Compassion fatigue and secondary traumatization:Provider self care on intensive care units for children[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8,22(1):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