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東GUO Xiao-dong
(河南省氣象局,鄭州 450003)
(Henan Meteorological Bureau,Zhengzhou 450003,China)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1]。當前主要人才評價方法有職稱評審和從業資格認證兩種人才評價模式。職稱評審制度作為當前國內最常用的對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已開展數十年,涉及面大,影響面廣,在80、90年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在國內人才評價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2,3];國外發達國家高校也多有應用[4],而且取得良好效果。
由于我國行政、事業部門職能交叉,行政干預過多,官本位思想、傳統人情文化,監督不到位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職稱評審工作中造成評審結果人為因素大,人才評價缺乏相對統一的衡量標準,種種弊端越來越明顯,近年來因職稱發生沖突,甚至對簿公堂事件屢有發生[5],對公開評審過程呼聲漸大[6]。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推進,政府權力不斷轉移和下放[7],部分地區職稱評審權力下放,部分地區將職稱評審下放至行業組織。職稱評審將逐步去政府化,人才評價的功能性更加凸顯。在職稱評審權限逐步轉移的過渡期內,如何在評委會委員變動較大的情況下,確保體現事業單位工作部門的意志和期望,保證行業部門之間評審結果相對穩定一致,以及評審工作的公平公正,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
河南省氣象部門長期探索實行職稱評審量化評價工作,在借鑒近年來職稱評評審和人才量化評價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采用職稱量化評價方法。從分析歸納總結歷年來職稱評審材料數據入手,研究和制定適合氣象部門的人才評價系統,期望準確衡量申報人員之間業績差異,客觀反映申報人員的經歷能力、理論水平、工作效益、業績成果等綜合素質在職稱評審總體情況中所處位置和排名,為職稱評審工作提供評審依據。經過多年摸索實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量化評價辦法,并在近三年職稱評審中應用,效果顯著。
1.1 量化評價方法 量化指的是目標或任務具體明確,可以清晰度量。量化評價方法是運用數學、統計學工具收集、處理評價對象資料,通過數量化的分析和計算,進而對評價對象作出價值判斷的評價方法。個人認為好的量化評價方法應具備以下幾項重要特征:
①評價要素個數適量,獲取簡單、明確、客觀;
②要素覆蓋評價范圍準確,要素之間相互獨立無交叉;
③評價方法計量簡單易操作,結果唯一;
④量化評價結果符合統計學原理;
⑤能準確體現評價主體的意志和期望。
量化評價方法優點就是一旦方法確定,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不確定性,將人為因素影響降低到最小,職稱評審采取量化評分可以對申報人員業績進行專業間、歷史申報情況比較,確保職稱評審工作的穩定性和評審質量。
1.2 量化計分的貢獻度劃分數學模型 通過分析人員排名不同,對業績成果貢獻的差異調查研究,借鑒自然衰減函數擬合構建貢獻度劃分函數,引入了業績成果計分查詢表(表1)。把每項成果按100 劃分給不同的完成人,第N+1 完成人的貢獻度就是第N 完成人貢獻度再乘以衰減系數σ。每個人可以得到的份額就是對該項目的貢獻度,所有參與人貢獻度之和為100。本量化方法中涉及到多個完成人的成果都將按本表劃分貢獻度的方法計分,計分方法為成果得分×貢獻度/100。

表1 業績成果計分查詢表
結合氣象部門職稱評審條件,為客觀公正地評價氣象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術和學術水平,我們設定量化評價滿分100 分,由申報人員基本情況、工作完成情況和業績成果、動態評價四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包含若干個考核要素。每個模塊設置分值為100×占總分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量化評價各模塊占總分比例%
將量化評價模塊細分,本著考核要素相對獨立無交叉、概括性強、便于考核的原則,確定8 類測評要素及權重(詳情見表3)。要素分值上限為100×權重,所有要素得分累加后,即為量化評分,各要素得分不超過各自上限。
3.1 基本情況的量化計分 基本情況主要考察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和學識水平。考核要素分為學歷學位,以及學歷學位與申報專業的匹配度。基本情況計分規則詳見表4。

表3 量化評價各要素權重及考核內容

表4 量化評價要素計分方法——基本情況
3.2 崗位貢獻量化計分 崗位貢獻模塊是考察在現任技術崗位上所反映出的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履行崗位職責情況、完成工作量和工作質量的綜合考量。通過綜合比較,我們認為年度考核等次能較好地反映崗位貢獻,可代表專業技術人員在崗位上的工作質量;業務類表彰獎勵反映了技術人員對業務工作完成優異程度,所以將年度考核等次、業務類表彰獎勵作為崗位考核要素進行計分。同時,為了更好地調動技術人員結合崗位解決技術難題,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將解決技術難題也列入量化要素。
3.2.1 崗位考核要素 通過分析河南省氣象部門職稱評審歷史資料,我們發現大部分技術人員業績成果曲線是隨工作年限逐漸增高,在距正常申報年限正負1~3年,達到業績成果完成高峰期,隨后業績成果曲線逐漸下降。廖中舉等人研究也顯示,科技人員在35-45 歲處于研發高峰。根據此規律,為了鼓勵專業技術人員,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避免混資歷吃老本現象,我們設置如下:崗位經歷要素在符合正常申報條件(高級職稱申報一般應具備中級職稱資歷年限為本科5年以上,碩士4年以上,博士2年以上;中級職稱申報一般應具備助理級職稱資歷4年以上;年度考核結果合格以上等次)情況下,得分60%即12 分,經歷每多1年,加1.5 分,年度考核優秀每年加3.5 分,最高不超過20 滿分。申報人員資歷破格每破1年減(12/正常申報年限數)分。計分方法見表5。
3.2.2 技術創新 任現職以來,在工作中進行的創新工作和解決專業技術工作中的難題,以投入業務運行或專業技術工作經驗推廣為計分標準,需提交省級業務管理部門當年的原始證明。每項參與人員前5名計分,總分2.5分,不限提交技術創新的數量;制定并公布的氣象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需提交標準正式印刷材料原件及有關管理部門的證明。每項標準總分分別為5 分、3.5 分、2.5 分,不限次數。參與人員(起草人員)參照論文論著與科研項目計分方法計算得分。計分方法見表6。

表5 量化評價要素計分方法——資歷

表6 量化評價要素計分方法——科技創新
3.2.3 專業技術工作表彰 為避免因某項工作突出獲得不同級別單位、不同部門的多次獎勵,在業務類表彰獎勵中,每年只選取最高一項獎勵進行計分。對于部門內特殊技術類表彰(氣象部門測報崗位上連續100 個觀測基數無錯頒發質量優秀測報員,連續200 個觀測基數無錯頒發全國質量優秀測報員)不受每年一項獎勵限制;為提高參加部門、行業業務比武、技能競賽積極性,對此類競賽獲得的表彰獎勵提高計分標準。
3.3 業績成果量化計分 主要考核技術人員科研、開發能力、理論水平、業務能力的綜合表現,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3.3.1 論文論著的量化計分 論文論著根據發表期刊的等級和作者排名進行計分。期刊等級根據申報職稱當年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學期刊引證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期刊進行劃分,同一期刊不同索引排名不同時按就高原則確認。被SCI、SCIE收錄的論文視同為一級核心期刊論文;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視同二級核心期刊論文,以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視同為第一作者。為了提高論文質量,規定每個技術人員最多提供5 篇論文(我們設定對于申報人員,獨著發表2 篇二類核心期刊可得論文論著滿分,按此推算論文論著基數12 分)。
3.3.2 科研開發項目的量化評價計分 科研開發項目是指申報人員在任職期間主持、參與完成的科研、開發項目,有完整的立項報告、項目合同書、驗收報告、推廣應用等證明材料,只對主要完成人進行計分(設定對于一個標準項目組,完成并獲得地廳級進步二等獎的主持人可得科研開發項目滿分,以此推算科研開發項目計分標準為58分)。對于常規立項完成并通過鑒定驗收但未獲得科技獎勵的科研項目,參照相同級別科技進步獎最低等次標準的1/3 計分,縣處級以下項目數量限2 項以內。
3.4 動態評價 結合部門實際情況,預留5 分用于職稱答辯評分、專業技術理論考試、特殊貢獻等評價要素使用,不再詳細介紹。
2011~2013年河南省氣象部門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采用了量化評價辦法。部分情況統計如表7。

表7 2011~2013年氣象部門職稱評審(高級)部分量化要素得分統計
從表7 可以看出,量化評價辦法較好地實現了部門職稱評審要求。基本情況要素項三年來申報人員平均得分率均超過60%,表明大部分人員學歷層次以及專業相關度都達到了基本要求,大部分人都相差不大,本科、碩士、博士之間差距每級1~2 分;資歷要素平均分18 分左右,申報職稱人員資格大部分在8年以上,得分差距較小,平均分和最高分有2 分左右差距,避免了簡單以學歷和資歷評價人才。獎勵、論文論著、科研項目、總成績等平均分以上人數均在40%~60%之間,表明本量化評價辦法在要素計分、要素平衡之間比較協調合理。行政獎勵得分率60~70%左右,論文論著得分率逐年穩步提升,從58.3%逐步增加到80.8%,科研項目得分率由50%逐步增加到67.4%。
在現階段由于外界環境的復雜性,我們認為評審量化評價方法帶來的程序公正比學術主導更重要。在部分犧牲以學術主導模式評價的基礎上,河南省氣象部門職稱量化評價方法保證了整體上的公平。今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①配合應用軟件,擴大評委專業組權限,給定調節系數,對申報材料的專業性、與崗位緊密程度、業績成果質量等微調計分。②考慮業績成果實效性,對規定時間段以外的業績成果計分實行隨時間長度進行衰減計分,以督促和激勵專業技術人員。③在常規量化評價方法之外,制定專項政策,為崗位特殊需求人才打開綠色通道,在公開透明的狀態下,對具有特殊才能人才職稱予以確認或單獨評審。
[1]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
[2]牛力.職稱[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1:2,61,114.
[3]楊莉.職稱與職業資格[J].中國農學通報,2012,35:166-169.
[4]郭號林,趙星.澳大利亞大學教師職稱晉升制度及啟示[J].求實,2013,S2:293-294.
[5]王凌峰.高校職稱評審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3,01:173-176.
[6]成協中.高校信息公開義務的展開與個案解讀——以復旦大學教師職稱評審案為例[J].行政法學研究,2013,03:93-97,116.
[7]本報記者肖明,實習記者張淼淼.國務院再取消和下放52項審批事項 放權于社會組織[N].21 世紀經濟報道,2014-06-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