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亮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昆山 215300)
改革開放以來,青少年學習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身心素質沒有相應提高,反而出現了體質整體下降的問題,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2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并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推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組織和鼓勵更多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使得“健康第一”“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健康觀念深入學生心中,融入青少年學習生活之中。陽光體育、陽光體育運動都是“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簡稱,其主要內容包括:(1)要求學生學會兩項及兩項以上體育鍛煉技能;(2)每天鍛煉1h;(3)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幾個等級以上;(4)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5)體質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近年來,高校作為青年集合地,響應國家號召,結合大學生的青春活力以及高校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帶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讓校園生活更顯生機勃勃,大學生身體素質更加健康,崇尚鍛煉與運動的校園文化更具特色。
2.1.1 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出現了形式主義
陽光體育運動啟動之初受到了高校的重視與響應,但在完成上級檢查和前期的基礎性任務后,一些高校的陽光體育運動就停滯不前,更多時候是以應付的方式開展。如一些高校體育設施沒有及時更新,對班級與大學生的活動沒有進行積極的引導,一些數據統計甚至出現了虛假造表的問題,口號式推動活動的趨勢明顯。
2.1.2 高校陽光體育運動覆蓋面不夠
陽光體育推崇“全員運動、全生健身”的理念,不是精英體育運動,而是大眾體育運動在高校的積極發展。然而,據調查,部分高校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中重競技體育、輕基礎體育,重比賽、輕鍛煉,甚至“重男輕女”現象都十分突出,表現為一些班級體育運動開展不平衡,覆蓋面不夠廣。
2.1.3 高校陽光體育運動保障力度不足
陽光體育運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在管理、服務與保障三個維度進行支持,需要資金、師資、陣地與載體的配套支撐。然而,高校中體育活動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不緊密,體育專業教師指導熱情不高,專項資金投入不夠,場地措施與數量龐大的大學生群體相比,更是“僧多粥少”。
2.2.1 體制因素
我國教育大環境以學校管理為權威,以教師為主導,體育教學與教育同樣受到這種體制的影響,陽光體育運動也成為自上而下推動,由學校管理方為主導的一項工作,學校領導和職能部門在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些校領導受到傳統體育無用論的影響,不重視陽光體育運動,有的領導擔心安全問題,限制性開展活動。
2.2.2 場地因素
場地與器材設備是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最為基本的物質保障,離開了這些,一切體育活動都是一紙空談。近幾年,一些高校對場地與器材的投入不夠,設備更新存在很大的困難,經統計,缺少場地器材(64.10%)、場館的管理形式與學生的使用矛盾(35.6%),體育活動組織不完善(42.3%)等問題是學生反映比較突出的。
2.2.3 學生及家庭因素
有很多家長認為學好文化知識才是最好的出路,體育更多是一種娛樂或者副業,大多不鼓勵大學生參加陽光體育運動,擔心影響學業。而大學生在大學雖然學業壓力不重,但就業壓力隨之而來,因此,積極參加職業規劃、考證拓展、理論輔導,一旦出現體育與專業學習、文化相沖突時,首先會選擇犧牲學生的體質健康去學習其他科目。此外,學生主觀因素等對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有著深刻影響,如學生的性別、年級、興趣愛好、健康的生活態度與習慣、性格、意志品質等。
2.2.4 教師因素
體育運動是一項專業的教育,需要專業教師的指引。當前,一些體育老師參與陽光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這是有客觀因素的。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重智輕體”“分數至上”的現象,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教學價值得不到應有的認可,甚至“同工不同酬”等現象普遍存在。這都影響著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與工作積極性,而教師指導陽光體育運動的工作量以及激勵機制沒有建立,教師熱情更加受到打擊。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主要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會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內的協調發展,包括人類體質健康、心理健康、知識技能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中蘊含著鮮明的“以人為本”“協調與持續”的價值取向,體現著既要滿足“需求”又要控制“需求”的發展目標,要求既能滿足當前的需求,還得滿足長久的需求。具體到高校陽光體育運動,這一理念要求活動開展既要讓大學生實現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的短期目標,又要完成掌握運動技能、獲得終身體育能力的長期目標;既要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又要做好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組織上的高效性。具體到可持續發展觀在陽光體育方法論運用方面,這項活動的開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項機制的協調建設,需要各方主體的積極參與,需要各項理念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陽光體育運動運行機制是能夠適應自身調節內部結構與功能需要的設置,而不斷發展的一種制度化集合,是在不斷變化過程中能夠滿足或者適應外界的需求,這就要求其必須具備以下一些機制體系和特性,以保證陽光體育運動效益和效果,這才是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構建的動力所在。
整體性機制就是全面地協調好體育運動的組織開展,使陽光體育運動真正成為大學生體育運動發展的推動力。陽光體育運動是高校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不能替代高校正常的體育教學。因此,整體性機制建設就是從提高大學生身體鍛煉的全局出發,以全面性的活動模式為主導,糅合陽光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的高度緊密,構建長效機制。
開放性機制主要是指制度層次上的開放和陽光體育活動內容以及形式方面的開放。對陽光體育運動應該鼓勵采取多種形式,特別是在制度建設方面要引導為主,而不是管理過度。在內容和形式上,要和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形式要不拘一格,要以有效參與為導向。
主要是在時間層面上的進步與躍進,以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為依托和目標,推動活動在每個階段每個時期的深入發展,給陽光體育活動帶來新的思路與空間,爭取從大眾化體育到特色化體育甚至精英化體育的動態發展。
“陽光體育運動”是一項系統而持久的工程,必須要有堅強的組織,從方案到具體負責單位,從組織上、體制上、人員上和財力上都要建立工作機制,提供保障。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高校體育工作的動態監測與指導,對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次數、比例、滿意程度及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情況等進行考核。
在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形式上,要堅持“豐富多彩、百家齊放”,充分利用各類優質的體育條件資源,不斷改善體育活動方式,利用各種條件組織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體育活動,使“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多姿多彩,使每個學生真正成為體質健康的“陽光學生”。
陽光體育必須要有專業教師參與教學,因此,為了保證所有在校學生享有參與體育的權利,要進一步將體育必修課與選修課延伸到所有在校學生中,通過調整課程目標、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組織、完善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參與體育的需求。
學校應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創造各種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機會,提高體育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并根據實際需要配齊配強優秀的體育教師,通過教師的積極參與指導,讓大學生的陽光體育真正得到科學正確的指引,讓師生在體育中交流感情,提高活動熱情。
[1]林順治.耗散結構視域下“陽光體育”生態系統發展機制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5).
[2]李華.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4).
[3]王文清.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