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成鋼 佟貴鋒 寧淑芬
(1.鞍山師范學院 遼寧鞍山 114016;2.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大連 116023)
高校校園培養當代社會建設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高校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培養有目共睹,對大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社會適應、社會角色的形成以及人格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社會對大學教育的期許是正確引導學生由自然人轉向社會人,因此,探索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努力發揮大學教育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是高校體育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向。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精神、制度、行為的總和。高校體育文化則是指在大學這一特定的環境中,以學生為主要參與主體,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以體育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2]。高校體育文化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高校體育物質文化是師生從事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包括經費投入與場地面積、體育標志、體育設施、體育資訊;高校體育制度文化,是保證各項體育活動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包括組織領導、校園體育制度、校園體育傳統;高校體育精神文化是體現學校精神面貌,激勵學生克服困難的無形力量,包括體育導向機制、體育價值觀和體育態度;高校體育行為文化是在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本能和自覺的活動,包括體育文化節、學生個人體育行為、體育社團和體育組織管理行為[3]。良好的高校體育氛圍作為無聲的育人載體具有豐富的外延和內涵,對大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化一詞最早出現于19世紀90年代中期的西方社會學著作中,從此開始了將社會化作為一個學科概念的研究,它是社會學中一個有特定內涵的專門的術語[4]。1895年,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最早運用社會化的概念,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自然人”轉化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各類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社會都是由具體的個體組成,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離不開個體的參與和奉獻,同時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和諧的社會。人的社會化是作為個體的生物人通過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學習社會文化,適應社會生活,再現社會經驗,并積極的作用于社會,并創新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的過程。[5]社會化一般包括個人從社會當中學習從而適應社會融入社會以及個人通過自身融入社會去影響社會、創造社會。具體來講是指個人通過社會的教化和自我內化學習到的社會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完善的心理品質從而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傳承社會文化,適應社會生活;個人能夠通過自身能動地釋放、外化自己的社會屬性,積極參與并影響社會生活,創新社會文化,促進社會發展。大學生社會化是指大學生以社會影響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傳遞為主要媒介,接受社會教化、學習社會文化并通過大學文化這一特有形式影響和作用社會的過程。[5]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知識分子和精英群體的代表,社會對其寄予厚望,因此大學生群體能夠較早地適應社會了解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大的意義。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講,大學是他們走入社會前能夠接受系統教育的最后階段,在健全身心、社會適應、角色承擔和人格發展等方面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化過程。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他們最初的體育興趣來源于家庭,但是進入大學校園后,校園體育環境促使大學生能夠持續從事體育運動[6]。
高校體育文化的行為文化是促進學生各器官、系統的生理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在體育教學中許多技能包括走、跑、跳、投等都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人類生活和勞動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學習和掌握這些基本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以便能掌握更多、更復雜的生活技能和生產勞動技能。高校體育文化不但提高身體素質,而且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抗打擊能力,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失敗、征服困難、磨練意志,并由此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高校體育文化在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方面具有其他文化無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在傳播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能夠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祖國做貢獻。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文化知識和知識技能,最直接的收獲就是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和適應社會能力,知識和能力能否順利轉化為畢業后從事職業所需要的應用知識和工作能力,直接關系到自身未來在社會的生存和發展[7]。體育運動大多數為群體性項目,人際間的交往十分頻繁,體育規則的形成以及體育游戲中規則的制定都能促使學生在不斷交流溝通中逐漸的適應、協調,是對大學生社會交往技巧的錘煉,高校體育文化環境能夠給學生帶來廣闊的交往空間,個人的表現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肯定,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增加滿足感,拉近大學生之間的距離,最終發展大學生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化。
高校體育文化為學生提供角色扮演的舞臺,能夠實現自我才能的展示、自我心緒的調整及自我不悅的宣泄。不僅融合了社會的經歷,而且對其心理適應競爭的社會也是極好的歷練和預演。角色是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待。社會角色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認識,以便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對該角色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社會角色的扮演,是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學生培養社會化過程的落腳點和最終結果是社會角色的培養。通過體育角色的體驗和學習,學生懂得了社會角色是與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大學生能夠學會承擔角色義務、行使角色權利。高校體育文化可以縮短角色差距,促進大學生社會角色的形成。
在由運動所形成的社會內,學生能在運動中扮演角色承擔任務,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規范。通過在運動中的互動來適應由運動組成的小社會,并能不斷的調整、完善體育中的自我,形成良好健康的自我意識,進而促進人格的發展。競爭是現代社會的明顯特征,可以說競爭無處不在,但是大學生能否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懂得如何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合理競爭,是高校體育文化教給我們的必修課。體育社團、體育場館的各種體育活動,是學生掌握團體行為方式的過程和成長為社會成員的過程。在互動過程中,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提升,遵循公平競爭、尊重對手、服從團隊和裁判的規則意識;展現自由發揮的創造精神和發展協同的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意識,增加集體榮譽感。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這塊沃土中不可忽視的文化元素,對大學生堅強意志、社會適應、角色培養和人格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管理者要在深刻認識高校體育文化和社會化本質的基礎上,重視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從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和行為層面優化高校體育文化環境,明確高校教育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與社會需要相適應的合格人才,高校體育文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1]王艷云,左成.探析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9):1177-1178,1184.
[2]張俏,于可紅.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研究述評[J].浙江體育科學,2013(5):65-68.
[3]張巖,李樹旺,高富貴,等.我國當代大學生體育參與與社會化進程的實證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3(3):86,111-114.
[4]高云.試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8-80.
[5]顧春先,鄔紅麗,肖波,等.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0(8):41-48.
[6]彭雪涵,黃衍存.試論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7]于蘊,虞榮娟.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理性認識[J].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