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峰峰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21)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競技武術的不斷發展壯大,而競技武術套路作為競技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將從文化的三層次,即表層——“器物”文化層,中層——“制度”文化層,深層——“價值取向”文化層對競技武術套路研究進行綜述。
競技武術套路的器物層是競技武術套路文化最外層的結構,主要指技術動作、武術器械、服裝、訓練場地、武術的培訓班等,是具體實在的事物,它直接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反應,當然也是整個競技武術的基礎。在器物層中,武術技術占據了絕對的核心地位,競技武術的文化內涵和“精”、“氣”、“神”的體現都需要武術技術作為支撐。
作為競技武術套路文化的基礎,學者們對整體技術動作方面研究有:楊建營等在《競技武術套路的技術發展探析》中提出,競技武術套路中的技擊特點、文化特色、難美表現性應按一定比例協調發展,同時武術競賽規則應及時調控[1]。徐香梅《競技武術套路的動作結構特點》中,探討了武術套路的單個動作構成要素、組合動作結構的規律、難度動作結構特點等,以此找出科學訓練的方法和套路編排的規律,為競技武術“高、難、美、新”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途徑和方法[2]。梅媛在其碩士論文《對競技武術套路演練技術發展現狀的分析研究》中認為,運動員對于技術難度的選擇應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身體素質進行有選擇性的練習,同時提倡運動員應自選難度,把握觀眾的審美心理,引導媒體、企業的介入,弘揚競技武術市場[3]。谷楓、王曉芳等在《對競技武術套路運動中平衡技術的分析與探討》中,文章結合武術技術特點和力學特征以及心理、生理、解剖知識探析了套路運動中影響技術平衡的因素,并提出建議[4]。丁寶玉在《“后奧運時代”競技武術套路運動技術特征發展審視》提出,套路技術應合理提取,使之簡單化,文化內涵應植根與社會,還原武術本來面貌,競技武術套路應該在總結現實基礎上,確立一個符合我國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發展的客觀戰略目標[5]。王明建在《競技武術套路技術難度演進探析》中提出,套路技術的難度演進,從微觀上講與時間不是單一的線性關系,出現過階段性的回落。從宏觀上講是技術體系日益完善,形成了從基本功到比賽的多層次訓練體系[6]。朱東、邱丕相給競技武術套路技術進行了體系的劃分,認為:套路技術主要由動作元素和演練元素構成,并有這兩大元素繼續向下劃分直至更小單元[7]。學者袁東,還對單個太極拳的技術動作進行了分析,認為太極拳在2001~2012年間技術動作不斷升華,逐漸向“高、難、美、新”發展,運動員對技術難度的掌握也越來越熟練化[8]。
有些學者還就單個的套路技術進行了研究,胡秀娟利用肌電測試,得到各部分肌肉的用力順序、發力大小等情況的定量結果。同時,采用高速攝影儀對對“旋風腳720°+馬步”的技術特征進行運動學分析,為運動員完成技術提供參考依據[9]。劉健、魏鑫采用運動生物力學的三維攝像解析法,對4名武英級運動員323c+4動作進行運動學分析。指出起跳、騰空和落地每一階段的動作要求,并結合日常訓練提出相應對策[10]。譚炳春在《武術套路中BC級跳躍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中,對旋風腳720°接叉、擺蓮540°接雀地龍、旋子720°接叉技術動作進行了分析,對其進行了科學的論證,促進了運動員成績的提高[11]。楊乃靜等在《競技武術套路中騰空擺蓮B級和C級跳躍落地穩定性的研究》中,采用錄像分析與實驗分析的的方法,對技術動作的落地的動力學和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12]。在這方面的文章還有很多,學者們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套路技術動作進行了技術檢測,對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的完善起到了推動作用。
當然,還有的學者對于當前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特點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和意見,馬勇、駱紅斌在《辨析“武”、“舞”之本:論當今武術套路》認為套路技術是“技藝”而非“演藝”,競技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對西方強勢體育的無原則的依附,不但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是文化上的問題[13]。劉洪波、韓美佳在《對競技武術套路中技擊價值消退的分析》中提出,競技武術套路技擊的消退主要是因為競賽規則的導向作用、套路的安排不合理、教練員對技擊的忽視和國家政治環境的影響,對此提出了要制定合理競賽規則、套路編排以技擊為原則和推廣、宣傳積極價值的主體地位,來促進競技武術套路技術合理健康的發展[14]。車艷麗《論競技武術套路“體操化”的本質及研究》中指出,競技武術套路在規則和欣賞的功能上與西方體操極其相似,希望武術在未來的發展中加大創新改革力度,走向世界[15]。
學者們對競技武術套路“器物”層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套路技術上,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是競技武術套路器物層面并非只有技術體系一種,像武術服裝的設計、場地器材的運用、競技武術培訓機構的開展等等,幾乎沒有涉及,但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體系,從競技武術套路長遠發展來看對其它“器物”層面的研究是勢在必行的,這也可能是以后的一個發展新的方向。
競技武術的中間層“制度文化層”,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的各種武術制度,是競技武術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社會規范的總和。主要包括武術的傳承方式、教授方式、武術競賽的管理制度、武術市場的管理制度、武術的禮儀等等,它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武術的的制度文化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等級嚴格,樣式多樣。而進入現代,自從1994年國家武術管理中心的成立,向外推廣和發展武術的重任就落到了他們的肩上。一大批制度規章的建立保障了競技武術的發展,如武術高級教練員崗位培訓制、武術段位制、武術競賽管理制度、武術裁判員考核制度等等。
競技武術套路“制度”層面作為套路文化的中間層,決定著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的發展,對競技武術的價值取向也有影響。宗云濤在《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變化對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發展的影響研究》中認為,競技武術套路規則變化對套路技術具有決定性影響,幾乎每一次規則的變化都會引來技術上的變動[16]。王繼娜在《從規則演變看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的發展》分別分析了1991年、1996年、2003年的武術競賽規則,指出競技武術套路技術將會更注重基本動作的規格和質量,強調套路的演練技巧和演練水平,技術動作將向國際化、奧運化發展[17]。溫佐惠在《對競技武術套路規則實施效果的探討》中得出,套路規則制約了技術的全面發展,弊大于利[18]。
另外,有些學者就單獨的年份規則進行了研究,張君、姜周存在《從2003年新規則看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趨勢》中指出,2003年規則更具科學化、規范化、公平性、可操作性等特點,指引了競技武術的“高、難、美、新”發展方向,同時也指出了不足指出,如是否考慮比賽中配樂、創新分值不夠完善等[19]。楊新《2002年武術競賽規則對競技武術套路競賽的導向作用》中指出,套路技術的難度創新動作呈下降趨勢下降,但是運動員還是過分偏重難度動作,使得演練水平和動作規格成了決定成績的主要因素[20]。
還有學者對武術競賽規則進行了宏觀分析和比較,溫佐惠《競技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發展變化研究》中認為2002年規則,裁判分工明確,演練水平及難度動作能準確評判,難度動作和演練水平的切合點比較恰當[21]。姜玉澤在《競技武術新規則變化對武術套路發展的導向》中解讀了2003年武術規則,認為武術技術應繼續向著“高、難、美、新“發展,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兼顧動作規格和演練水平[22]。姜娟、關鐵云等在《競技武術套路競賽規則改革的研究》中認為,1996年規則的修改是正確的,指出規則中的“指定動作”和“創新難度”合并為“難度動作”并按系數進行難度分組,難度動作的評分應有技術檢查員執行[23]。同時周蘭萍運用文獻資料、比較分析等方法,對競技武術套路評分模式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評分模式,為決策者參考[24]。
不難看出,競技武術規則的研究占據了“制度”層面的絕大部分篇幅,學者們大都是根據具體某一年或幾年份的規則進行研究,很少有從競技武術規則的發展歷程對其進行了梳理分析,規則的形成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對其發展歷程全面的剖析解讀,對競技武術規則未來的發展可能更加客觀、公正。
武術文化的最深層“價值取向層”,這是武術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在長期文化實踐過程中呈現出的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生活理念等,是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特征的綜合體現。競技武術在與西方體育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與西方體育思想、科學理論以及文化理念都有著交流融合,有著豐富的理論文化內涵,形成了一個傳統與現代、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織的文化內涵。競技武術能夠在曲折中前進,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其豐富的最深層次的文化動因密不可分。
作為競技武術套路文化最為核心的部位,“價值取向”方面的研究對競技武術套路體系的構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桑全喜在《文化流動視域中競技武術套路發展探析》中認為,要結合現代體育價值觀,把武術套路價值觀念轉移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來,在不失武術動作基本元素和技擊特征的基礎上,培養公平、公正、和諧的現代價值觀念[25]。朱益蘭在審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指導下,從審美屬性、審美功能、審美表現和審美追其進行了研究,以其競技武術套路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合理的發展[26]。馬敏卿、董慧娟在《競技武術套路的美學賞析與創意》,從美學角度論述了競技武術套路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技擊美,并從服裝和音樂等方面的美學創意進行了探討[27]。徐飛《論競技武術套路中的形式美》指出,在難度相等的情況下,運動員的演練水平與其表現的形式美有很大關聯性,套路的形式美應表現其勁力、節奏和協調等結構因素[28]。
綜上所述,競技武術套路文化在“價值取向”層面的研究過少,使得競技武術套路發展缺少一定的理論支撐,嚴重制約了其未來的發展,因此,競技武術套路文化價值取向的研究將是競技武術套路發展的必然方向。
以上文獻只不過是競技武術套路文化研究的冰山一角,其分類也只是為了說明問題。但是這些研究對認識競技武術套路在技術、規則、價值取向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也有不足之處:一是競技武術套路“器物”層對技術研究過于偏重,而忽視了其他的“器物”組成元素,這對于競技武術套路發展壯大是不利的。二是規則的研究中學者們大都就固定的某一年成幾年的規則進行研究,而缺少一個整體對競賽規則的把握,沒有從發展的視角來剖析競賽規則的變化。三是競技武術套路文化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技術、規則層面,對于價值取向的研究相對缺乏,這導致了競技武術套路文化理論架構的支撐的不足,嚴重影響了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這些不足將是學者們研究的新視角,否則將會不利于競技武術體系的構建,影響競技武術未來的發展。
[1]楊建營,林小美,屈政梅.競技武術套路的技術發展探析[J].體育科學,2009,30(2).
[2]徐香美.競技武術套路的動作結構特點[J].搏擊(武術科學),2008,5(12).
[3]梅媛.對競技武術套路演練技術發展現狀的分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
[4]谷楓,王曉芳,張延慶.對競技武術套路運動中平衡技術的分析與探討[J].搏擊(武術科學),2006,3(7).
[5]丁保玉.“后奧運時代”競技武術套路運動技術特征發展審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5).
[6]王明建.競技武術套路技術難度演進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6).
[7]朱東,邱丕相.競技武術套路運動技術體系的劃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7(1).
[8]袁東.對2001-2012年競技武術套路自選太極拳比賽難度動作技術分析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9).
[9]胡秀娟.競技武術套路“旋風腳720°+馬步”動作的生物力學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
[10]劉健,魏鑫.競技武術套路C級高難度動作323C+4的生物力學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11).
[11]譚炳春.武術套路中BC級跳躍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1).
[12]楊乃靜,林小美,尹燕強,等.競技武術套路中騰空擺蓮B和C級跳躍落地穩定性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3).
[13]馬勇,駱紅斌.辨析“武”、“舞”之本:論當今武術套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1).
[14]劉紅波,韓美佳.對競技武術套路中技擊價值消退的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0,7(9).
[15]車艷麗.論競技武術套路“體操化”的本質性及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8,5(9).
[16]宗云濤.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變化對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發展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08.
[17]王繼娜.從規則演變看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的發展[J].體育科學研究,2007,11(4).
[18]溫佐惠.對競技武術套路規則實施效果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1).
[19]張君,姜周存.從2003年新規則看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趨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21(1).
[20]楊新.2002年武術競賽規則對競技武術套路競賽的導向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1).
[21]溫佐惠.競技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發展變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0(1).
[22]姜玉澤.競技武術新規則變化對武術套路發展的導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21(2).
[23]姜娟,關鐵云,趙秋菊,等.競技武術套路競賽規則改革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3.
[24]周蘭萍.對競技武術套路評分新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3).
[25]桑全喜.文化流動視域中競技武術套路發展探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3).
[26]朱益蘭.競技武術套路的審美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9,6(12).
[27]馬敏卿,董慧娟.競技武術套路的美學賞析與創意[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19(4).
[28]徐飛.論競技武術套路中的形式美[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