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其清
(福建省三明市農業學校體育組 福建三明 365500)
健康是人類生命延續的基礎,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了健康這一概念。健康不僅是指軀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健康和智力正常發展的基礎上,個體的心理狀態處于平衡、穩定、協調的狀態,面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普遍認可的方式去適應,與周圍環境和諧共處,并且能夠及時合理的進行自我調節,保持自身的愉悅情緒和平穩健康的心理狀態[1]。教育部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與了高度重視,2008年底頒發了新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大綱》,把心理健康作為選修課納入德育課程體系。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指中職學生能以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不驕不躁,在學習、生活和就業問題上都能從主觀出發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1]。中職學生大多處于16~19歲的青春期,是心身發展的關鍵時期,俗稱“第二斷乳期”。這一階段是人生理發展過程中波動最大的階段,如何加強該階段的體育鍛煉,發揮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既是中職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素質要求的需要。體育鍛煉作為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手段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目前,中職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自控能力較差,面對家庭、學習、經濟、就業等壓力,又缺乏積極的心理調控措施,使得中職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2]。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立項課題“特色中等職業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研究”成果顯示:66.46%的農村中職學生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反應,19.44%的學生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體表現:自我中心、任性、自私;成就動機低;意志不夠堅強;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較差;情感較難自控;與他人友好相處較困難等。部分學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強迫癥、抑郁癥和焦慮癥等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不但會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而且會影響其將來的職業發展。
中職學生存在上面所述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其內在外在的原因,有中職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陷原因,有社會傳統觀念的原因,也有中職學生自身社會適應力偏差的原因。綜觀來看,中職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現行的教育制度和就業制度,使得讀高中、上大學成為更多學生的選擇,以學歷來增值自己,為進入社會更高階層奠定良好基礎的現實,致使中職學校被淪為落榜生的“收容所”。學生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沒差別,不但讓中職學校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性高級應用人才的目標變得空洞,也讓中職學校學生的生活、學習、就業等目標變得迷惘。
對新學校的美化及學校學習生活的理想化,與到校后現實的差距,難免會產生情緒低落、失意,甚而失去學習動力,導致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
中職學生崇善獨立自由,凡事不希望被管教,強調突出個性。學校一些規章制度難免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大限制使了他們的活動和意愿,致使他們出現抵觸情緒,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為實現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性高級應用人才的目標,學校設立相應學習任務體系、目標體系及培訓標準體系,而大多學生由于文化底子較差,完成學習任務困難,感到難以適應,進而喪失信心,產生厭學、自卑等心理問題。
中職生既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又缺乏相應的交往技巧;既需要被理解,卻又不能正確地認識交往;信息化發展不但減少了人與人正面的交流,同時又為不法分子騙術斂財滋生環境,造成人際信任危機。致使他們不能協調好人際關系,從而產生交往恐懼癥、自卑、暴力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畢業即失業”,對中職學生對求職、擇業過程產生矛盾心態,感到困惑;畢業后的工作,工資過低不能保障生活的悲觀想法。許多學生表現出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點,稍遇挫折就容易走極端。
受社會上“金錢萬能,享受至上”等傳統觀念遺留的影響,部分中職學生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如吃喝玩樂、抽煙酗酒等,不僅對學習有影響,還造成不求上進的心理。
體育鍛煉可以促進或提高人的生理機能,即:利于人體的骨骼、肌肉的生長;有利于增加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況;有利于人體的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而生理與心理又居于一體,生理機能的變化必然引起心理機能的變化。大腦與肌肉進行著信息的雙向傳遞,神經興奮從大腦傳至肌肉,也可以從肌肉傳給大腦,相輔相成,相互作用。肌肉積極活動,大腦興奮水平就高,情緒就高漲,反之大腦興奮性就會降低,情緒就不會高漲。運動可以直接導致人體神經系統發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變化,提高大腦內啡呔水平,從而實現改善心境、調節情緒的心理健康效應。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正是應用了這一機理。
當人受挫折時,大腦形成一個強刺激,引起一個興奮狀,陷入痛苦與懊喪。通過體育鍛煉,運動中樞的興奮性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轉移了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使情感發泄,興趣改變,緊張程度得到松馳,情緒趨向移動。左腦是空間圖像、音樂等直觀形象的優勢半球,而運動能使左腦的激活水平處于優勢地位。國外研究表明:跑步者在跑一段時間后,產生像欣賞音樂一樣的愉快感、興奮感,同時運動也能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使人覺得精神振奮,心情愉快。
綜上所述,中職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產生的一些壓抑、不滿等負面情緒,可以通過體育鍛煉轉移情緒指向,進而達到改善、調節人的情緒、情感,提高心理健康的目的。
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改善情緒狀態就成為檢查其影響的最主要指標,體育活動的情緒效應,有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兩類。溫伯格等人研究報道一次30min的跑步可以顯著的改善緊張、困惑、焦慮、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狀態[3]。研究對受試者立即進行檢測,發現體育活動對人的情緒狀態有顯著的短期效應,活動后的受試者其焦慮、抑郁、緊張狀態和心理紊亂等水平顯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研究者同時指出,有規律的活動者比不活動者在較長時期內很少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
英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強調指出體育鍛煉對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性:“應該把培養強健的體魄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為身體是一個人及其精神的基礎,‘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體’……”。[4]人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放松心情,得到快樂,使心境變得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振奮精神。體育鍛煉過程中的勇氣和自制力(如:氣候、動作難度、或外部障礙、膽怯、畏懼的心理等)有助于幫助培養中學生優秀的意志品質,而輕松活潑的體育活動也能減少緊張與不安,獲得愉快和喜悅。
體育鍛煉亦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體育鍛煉能夠引發神經遞質,如改變B-內啡呔等內源性阿片酞物質、兒茶酚胺、5-HT等的含量,導致運動中的情緒高漲,使不良情感體驗發泄出來,使患心理疾病所積聚的大量心理能量被消耗,這樣就能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維持心理平衡,從而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態心理秩序。[5]
體育運動在一定空間和環境中進行,發生著與他人的交往和聯系,彼通過平等、友好、和諧的練習和比賽,相互之間產生親近感。體育運動中的肢體語言自覺或不自覺產生一種情感,通過手勢或眼神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溝通信息,并獲得比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直接和間接參與體育運動都會對自己形成一個較為客觀的自我認識,通過體育運動可以結識更多朋友,更快地融入集體。大家友好相處、團結互助,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
體育鍛煉對中職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人的社會適應力都有積極的影響。但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損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如:超量、超時、不合理體育鍛煉等。
根據身體、心理具體情況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才能促進心理健康。過量或不科學的鍛煉方法和手段,既損害身體健康,也給心理健康構成損傷,比較嚴重的是心理耗竭和鍛煉依賴性。心理耗竭是指鍛煉者在鍛煉中因長期無法克服的運動應激而產生的一種耗竭性心理生理反應,是一種鍛煉心理癥狀。[6]
經常性體育鍛煉造成的心癮,會追求不斷遞進的運動負荷量來滿足身心需求,運動負荷太大會引發疲勞和損傷,運動負荷和強度不大又引不起機體興奮和滿足。Mertesdorf研究認為:“高強度鍛煉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代謝水平,但它對改善心境狀態的效果不理想。而另一些研究者發現,大強度(80% VaO2max)鍛煉可以降低焦慮。”[7]
體育鍛煉有各種各樣的應激源,如身體對抗、環境改變、勝負等,而構成焦慮、沖動、不顧后果等心理成因。競技類活動后的勝負結果對運動者的心境會產顯著的影響,失敗會導致競技類活動對心境狀態的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競技類活動結果、心理失衡或活動內容與強度不適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構成損傷。
在鍛煉心理學領域,體育鍛煉處方是指鍛煉者為了獲得較大的心理效應而制定的包括鍛煉內容、運動量等方面的計劃。具體包括鍛煉的種類、頻率、強度、次數、持續時間等方面。其研究表明:個體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和上述體育鍛煉運動處方的幾個方面密切相關。從體育鍛煉種類、頻率、強度及時間維度四個維度給出中職學生體育鍛煉的處方。
中職學生體育鍛煉種類應以有氧運動為主,輔以無氧運動;以娛樂性項目為主,輔以競技性項目,如:慢跑、韻律體操、體育游戲、打排球等。
中職學生鍛煉頻率以每周2~4次或3~5次比較好。
體育鍛煉強度會較大地影響鍛煉者的心理效應,中職學生進行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能較好的達到鍛煉心理效應。
每次鍛煉持續時間20~60min,堅持進行8~10周的體育鍛煉是最適宜中職學生的時間,它可以使他們獲得最佳的心理健康效應;而對于焦慮患者,可以將體育鍛煉所持續的時間適當延長,這樣也能得到較好的心理健康效應。
[1]徐燕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2.
[2]夏天平,夏愛君.農村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0(5).
[3]郝志潔.論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新西部(下詢刊),2013(2).
[4](英)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徐大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張勇,孫高峰.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
[6]晏寧.身體活動與身體鍛煉的情緒效應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1).
[7]付奕,于芳,劉定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鍛煉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