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X”模式助新興體育項目進校園
草根爭鳴
筆者以筆者學校“3+1+X”模式,成功開展定向運動為例,談談如何讓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在校園中生根發芽。
在特色學校建設中,筆者學校以定向運動為校本課程,在教學的校本化中逐漸形成“定向俱樂部”的“3+1+X”管理模式。“3”即由體育、社科教師和班主任組成的合作體,負責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學計劃編寫、課堂教學、課外訓練、活動策劃和學生外出拓展活動等;“1”即學校資源管理主體,負責教師培訓、設備添置、活動審批等;“X”即以定向俱樂部為中心的多個延伸方向,如定向知識宣傳、興趣小組組織、校內外定向拓展活動和競賽等。總之,在管理上,分工明確,協調配合,全員參與;在推行中,精細嚴實,發揮新興項目育人的作用。
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檢驗,學校形成了“3+1+X”定向運動教學訓練模式。“3”是指多學科的協作教學,即體育課、社科課、綜合實踐課的課堂教學;“1”是多形式的教學比賽;“X”是指多途徑的課外拓展與多元化的評價。
1.多學科協作,普及與專項相結合
體育課。在完成國家體育課程標準要求課時量的基礎上,每學期安排8課時左右的時間輔助耐久跑教學,并通過校園定向、往返式定向、障礙式定向等多種形式,掌握折疊地圖、標定地圖、圖地對照、確定站立點與目標點位置等基本方法,學習拇指輔行法、利用直長地物(指較直且長的線狀地物,如道路、小河圍墻等)判定方位、偏向瞄準法、直線穿越等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發展耐力、靈敏等素質,體驗定向運動的樂趣。
社科課。將定向運動地圖的基本知識納入社科教學。利用社科課,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增加地圖上的顏色與符號、等高線和地貌識別三方面的知識教學,使學生掌握定向運動所需要的最基礎知識,幫助解決識圖難的問題。
綜合實踐課。學校將定向運動作為體藝“2+1”活動的必選項目,而綜合實踐課又作為體藝“2+1”活動的主陣地,每學期有五分之二的課時用于定向拓展教學。在綜合實踐課上,通過改變練習條件、加大練習難度,以百米定向、迷惑式定向、窗口式定向、走廊式定向等形式,鞏固學生的定向運動基本知識技能和“調圖”技術,提高學生在運動中的綜合運用能力。
2.多形式比賽,趣味與競技相結合
通過比賽,不僅能挖掘體育項目的“興奮點”,點燃學生從事該項目的熱情,擴大項目的群眾基礎,形成校園競技文化,而且能找到項目發展的瓶頸。因此如何去組織推廣好該項目的比賽,很值得研究。如,定向運動比賽可根據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出既有競技性,又有趣味性的多形式比賽(如校園定向、百米定向、團隊定向、積分定向、接力定向等)。像筆者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以年級為單位的綜合賽事和以班級為單位的單項測試賽,經過多年堅持,現在的校園定向比賽已經成為學生的“節日”。
3.多途徑拓展,校內和校外相結合
在節假日或暑期,組織定向俱樂部成員在地形較復雜、地物豐富的公園、農莊或小區開展野外定向活動,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使之愛上這項運動。在活動中,俱樂部成員利用指北針定向、辨向與測距,分析地圖與實地地貌,選擇路線,掌握野外定向的基本技能和知識,養成勇于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另外,筆者在學校校園網開設定向運動專欄,設有定向地圖基本知識、定向地圖使用及定向運動基本技能和定向運動論壇四大版塊,為學生提供拓展延伸學習交流的平臺,多渠道普及和宣傳。
4.多元化評價,提高項目的教學效果
科學合理的評價具有指向作用,能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推動新興運動項目在學校里廣泛開展。
一是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過程性評價著眼于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強調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角度。在教學中,在品質態度、操作過程、體驗感受三方面對學生從事該項目的表現進行等級評價,包括自評、生評和師評。同時,評價要充分體現項目的自身特點,如定向運動的品質態度主要以是否主動與同學交流體會、是否尊重他人意見、是否遵守練習規則為評價標準;操作能力主要以思維判斷能力和身體跑動能力為評價標準;而體驗感受則主要以練習中意志品質的體現為評價標準。所有的一切,就是要激勵學生學會堅持,提升項目的魅力。
二是以終結性評價和獎勵性評價為輔。如設置定向考核賽,以賽代考,既形成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又能形成單個學生學習定向運動的縱向發展水平,提升學生興趣更能提高項目整體水平。另外,筆者學校還實行獎勵性評價,對參加校外定向拓展活動或比賽取得的成績進行全校性宣傳和表彰,在校園的墻報中經常看到定向隊員的宣傳照和獎狀復印件展示,使定向運動隊隊員成為學校的“英雄”、同學的“偶像”。
當然,入鄉隨俗,因地制宜,是新興運動項目在校園生長的基礎。新興運動項目進入校園,進來容易留住難,要全面考查地域文化、學校文化、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學生基礎等,因地制宜,因校而異。同時,新興運動項目在校園中扮演的角色要有個定位,是作為特色課程還是在小范圍內的小組活動等。縱然像筆者學校的定向運動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形成了校本課程,學生非常喜歡,但在課程發展中,對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評價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還需逐步修改與完善,使其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李明(浙江省海寧市丁橋鎮新倉初級中學,314414)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