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音 劉穎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
運動員的教育文化關系著個人的全面發展,關系著社會發展的進步。我國競技體育運動訓練體系出現了運動員訓練與教育相脫離的現象,違背教育的基本制度,也違背了運動員的教育權利。
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關系著運動員的訓練競賽成績的提高。現代的競技運動正朝著科學化、職業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由于競技體育的學習、訓練過程是一個交流、了解、掌握以及實行相互交錯的綜合過程。在這一環節中,文化素質就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幫助運動員理解技戰術,認識自己及對手,還可以調整心理,選擇正確的方法。競技比賽不僅是身體素質,技術技能的較量,更是心理與文化素質的綜合比賽,有的人用“金牌后面是科技大戰”比喻競技體育的科學含量形象。在訓練的方法上具有高科技影子的有設備的運用、疲勞恢復的措施等,如果運動員沒有達到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很難理解一些訓練手段及方法,從而影響在實際操作中的效果。
運動員文化更關系著退役之后運動員能否在社會中得到更好的崗位,能否更好的適應社會。這些年來,雖然國家各級政府與體育部門為退役的運動員安置了大量的工作來解決就業問題,但是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問題仍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現代人越來越多的去關注競技體育,再加上媒體、網絡的傳播,運動員的情況被公眾所注目。如果這些運動員在退役后沒有得到合理的就業,這不僅影響了運動員的生活保障,還關系著運動隊的發展能否穩定。
運動員文化關系著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雖然我國的競技體育在有限的時間、經濟條件下,大力的集中力量、集中訓練,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但這種運動訓練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了對社會不適應的一面。由于運動員的片面發展,導致文化教育滯后,使得運動員在結束了自己運動生涯的同時,又找不到在社會中適合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中去,所以這使得體育的后備隊伍的培養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我國的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是創建于建國初期,于20世紀70年代末形成,90年代改革發展,從其過程來看,該體系對解決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文化素質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而在中國社會經濟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致使計劃經濟下的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體制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由于伴隨著這種訓練體制,培養出來的運動員卻基本上脫離了文化教育。
我國運動訓練的體制是從小就將那些有體育特長的兒童選出來,送進運動學校進行培訓,之后進行選拔,有的運動員被選入國家隊,而這些運動員基本上從小就脫離了學習文化知識的環境。他們把青春與汗水都揮灑和奉獻在了訓練場上,為了實現國家的目標失去了最寶貴的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
在計劃經濟時代,運動員退役后不用擔心工作的問題,只需要在訓練中刻苦訓練,創造成績即可,在行動中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依然沒有受到重視,覺得運動員只要運動成績優異,退役后的工作以及其它的事情都很容易解決,所以教育問題沒有成為影響競技體育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運動員退役后的工作問題國家不能全部負責,在這種陳舊的模式下,若還按照以前的思路去訓練運動員,那必然會收到不好的效果,將會影響到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
由于體育和教育部門都有各自不同的職能,所以其職責也不相同,體育部門追求的是運動水平,而教育部門則追求的是教育質量。但從培育人的教育來看,其體育訓練與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而在當前體制下,教育與體育出現了目標分離。在體育系統下,學生用太多的時間去鍛煉,沒有時間進行學習,致使學生文化素質過低,幾乎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在辦學方面其教育的軟硬件方面都比較落后,經濟投入少,只看重運動員的競技運動成績,對于文化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在教育系統下,造成了學生體能下降等各種問題,其主要原因是過長的學習時間,鍛煉時間少,導致了不良的生活習慣。由于學校和教師關注的是升學率,家長也關心自己的孩子成績,在各方面壓力下,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學生的體質也令人擔心。這樣看來,若體育與教育可以結合起來,那將彌補彼此的不足之處,但這個問題由于我國管理體制的原因,雖然體育和教育都在積極的采取體教結合,但培養目標還未達成完全一致,沒有取得較為明顯的成績。
要以培養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為目標。對于普通學生來講,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加鍛煉的時間,相對減少課堂學習的時間,體育可以帶給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促進運動員的發展。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不能只以拿不拿金牌為最主要的價值導向,要為了運動員進入社會做準備,而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化教育目標,促使運動員的全面發展。我國目前的情況下,要為有好的教學條件以及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使運動員能夠很好的適應社會,為運動員的文化水平素質的提高做出努力。
雖然我國在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的方面頒布了規定,但是由于缺乏監督及制約,很難有效的實施制度。所以為了確保實施制定相關措施是必要的,這樣相關部門及人員受到監督,便會自覺執行了,對其違反制度的要有懲罰,這樣維護了制度的嚴肅性。措施的制定要符合實際、要可行、要全面系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及時的修訂。在我國目前的情況看,既有制度不夠完善又有執行力度不夠這兩方面。
首先,保證運動員的九年義務教育,這是文化基礎,這將影響著運動員以后的學習與發展。對于沒有達到九年義務教育應達到的文化水平,要減少訓練以及比賽的時間,要達到要求后再恢復訓練及比賽。只有運動員的基礎教育得到提高,才能在進入高校后有更寬的選擇。這樣也能為運動員退役之后的就業問題緩解壓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自己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
其次,要保證運動員文化高等教育的質量,因為高校是運動員進入社會前接受的最后教育,對運動員的退役后的工作選擇有著影響。為保證其教育質量,高校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運動員在畢業時達到標準。不應因其是運動員就降低考核標準,要對運動員的教育負責。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優秀運動員終身教育制度的保障體系。不僅要包括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和大學階段的文化教育,而且要包含大學畢業之后的文化教育以及運動員的職業培訓體系建設。由于運動員為國家付出了青春和汗水,沒有學習的時間,所以面對這些優秀運動員國家必須負責,為他們提供可靠的教育保障,為他們退役之后的就職問題提供幫助,于此也有利于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
由于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是因為體制原因長期形成的,雖然我國在采取不同的措施,但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運動員在義務教育期間要嚴格控制運動員的訓練時間,體育運動學校的教育由教育部統一管理,訓練由教育部門管理,要逐漸的將體育與教育協同管理。學校的教育在教育部門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體育部門負責訓練指導,這樣運動員能夠或得更好更多的教育資源,也不用再為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發愁。這同時要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擺脫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真正的做到社會化的教育目標。
解決運動員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決應試教育和應試體育問題,加大發展群眾體育的力度,融合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從學校的角度來看,能提供給青少年更多的體育運動時間與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運動中,使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相互協助發展,不僅可以給學生的應試教育帶來一定的緩解,還可以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得到體育鍛煉的樂趣,擁有強健的身體,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將體育和教育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1]王凱珍,潘志琛,王華倬,等.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與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
[2]石坤.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模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4).
[3]李群,季瀏,劉身強.我國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基于山東、遼寧、天津和八一隊的考察[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